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青羊村

鎖定
上青羊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郊鄉鄉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縣城8公里處。東依老白河與王營村隔河相望,南鄰下青羊村,西連張樓村,北與樊集鄉東趙莊行接壤。村委轄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有馬、劉、袁、樊、何、王、張、駱、喬、鮑10個姓氏。2007年,人均收入2900元。
中文名
上青羊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南陽市
面    積
2.8 km²
人口數量
1207人

上青羊村基本概況

上青羊村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2公里,面積2.8平方公里。村委轄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00户,1207人。其中男627人,女580人;全部為漢族。村計劃生育率99.5%,綜合節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左右。總人口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學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馬姓約佔80%,樊、袁各佔5%以下。上青羊地處老白河西岸,形似南北梯形,沿老白河邊為沙土地,約200畝,佔總面積10%;村西邊系粘土地,約2000畝,佔總面積90%。老白河中含有大量黃沙,是建築的優質原料。

上青羊村建置沿革

上青羊村,1951年屬一區(老户莊)青羊鄉。1958年屬城關公社為青羊大隊。1963年屬城郊公社青羊大隊。1975年與下青羊分開為上青羊大隊。1984年屬城郊鄉上青羊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上青羊。轄2個自然村。上青羊 唐即稱青羊,因村有一青色石羊故名。明洪武二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村名仍為青羊,後因南北分居,此村位北,改名上青羊。袁營 明洪武二年,袁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以姓取村名。

上青羊村主要經濟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萬元,人均收入110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8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萬元,人均收入1500元。

上青羊村社會事業

教育 建國前,村原有李家祠堂小學。建國後曾先後3次投資興建擴建教學用房1000平方米。為遠近聞名的青羊小學校,有學生180名,教師12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鞏固率為100%,畢業率10096。村小學先後為大中專學校輸送學生200名,其中大學本科50名,專科60名。
科技 村重視科技工作。50年代,曾建百花試驗田,搞種子實驗。80年代,搞微肥試驗。90年代種植槲桑,養蠶,種香菇菌,聘請技術人員輔導村民種植槲桑、養蠶及香菇菌培育技術。村有農民技術員8名。
文化 建國後,村有文藝宣傳隊等,活躍了村民文化生活。眼下,村有圖書室1個,藏書500餘冊,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動室、廣播室,廣播人户率95%,電視普及率100%。
衞生 建國初,村少醫缺藥。1978年,村和村醫共同投資萬餘元,蓋房屋7間,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有醫務人員3名,重點開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見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以來,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改善。

上青羊村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還有少數貧困户不能温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佔有糧食500公斤,細糧比例佔80%。2007年人均佔有糧食700公斤,細糧比例佔95%,蔬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的土坯牆、箔札瓦、磚包皮的磚木結構,發展為磚混鋼筋結構的平房、樓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10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30平方米。村民穿着由70年代單調青、白、藍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人均收入由20世紀90年代的8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600元。村民耐用消費品百户擁有自行車200輛,洗衣機40台,電視機110台,VCD20台,電話9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