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胞下垂

(病證名)

鎖定
上胞下垂,中醫病名。由於提上瞼肌功能不全或喪失,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上瞼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遮擋部分或全部瞳孔者稱上瞼下垂。主要的症狀是上瞼不能上提,患者常緊縮額肌、皺額、聳肩以助提瞼,重者需仰頭視物。
中醫學名
 上胞下垂
相關西醫疾病
 上瞼下垂
疾病分類
 眼科-胞瞼疾病
發病部位
 胞瞼
多發羣體
 所有人
傳染性
 無

上胞下垂名詞解釋

上胞下垂是指上胞提舉無力或不能自行提起,以致瞼裂變窄,甚至掩蓋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響視物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之上瞼下垂。

上胞下垂歷史沿革

1、《諸病源候論》稱“睢目”。
2、《聖濟總錄》稱“眼瞼垂緩”,認為系氣血虛,膚腠疏開而受風邪,客於瞼膚之間所致。
3、《目經大成》稱為“瞼廢”,認為是兩胞絲脈為邪所中,血氣不和所致。

上胞下垂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相當於西醫學之上瞼下垂。本病有先天性、後天性二種。先天性者目前主張手術治療;後天性者有動眼神經麻痹性、交感神經麻痹性、機械性、外傷性或手術後、重症肌無力性等五種情況。

上胞下垂病因

1、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衰,心脾陽虛,主肌無力。
2、脾陽虛,中氣不足,主肌無力。

上胞下垂病機

本病先天性者,屬命門火衰,導致心脾陽虛。心神無力支使於目之開合,脾陽虛無力主肌肉,故雙眼上胞下垂,不能抬舉。另有後天性者,多由脾陽虛中氣不足,或風痰乘虛阻絡,以致肌肉失養而抬舉無力。

上胞下垂診查要點

上胞下垂診斷依據

1、睜眼向前平視時,上胞遮蓋黑睛上緣超過2毫米,甚至遮蓋瞳神。
2、單眼上胞下垂者,患眼瞼裂寬度小於健眼。
3、雙眼上胞下垂者,具有額部皮膚皺褶、眉毛高聳的特殊面容和仰頭視物的特殊姿態。

上胞下垂病證鑑別

1、先天性者,患者自幼雙眼或單眼上胞下垂,終日不能提起,視物時須仰首舉額張口,甚至須用手提起上胞方能視物。日久則額皮起皺褶,眉毛高聳。
2、重症肌無力性者,雙上胞下垂,上午輕下午重,或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重者可伴有複視,身疲乏力,吞嚥困難等。注射新斯的明後,症狀消失或緩解。
3、動眼神經麻痹性者,發病突然,且伴隨斜視,眼球運動障礙等或瞳孔散大。
4、交感神經麻痹性者,其上瞼下垂程度很快,眼瞼運動不受影響,伴有瞳孔縮小、眼球輕度內陷、眼裂縮小等症狀,稱為霍納氏綜合病徵。
5、外傷性者,有因眼外傷同時伴有眼瞼挫傷、眼瞼撕裂傷,有因眼部手術如眼球摘出術、眼眶手術、白內障手術,亦有因眶頂異物或骨折、血腫,均可損傷提上瞼肌而引起上瞼下垂。
6、機械性者,可見於腫瘤壓迫,瞼皮鬆垂症、疤痕性。
此外,某些眼疾如眼球萎縮、扁平角膜、眼瞼炎性水腫等,均屬假性上瞼下垂。一些上瞼下垂伴有腦病或腦神經疾病。

上胞下垂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兩眼自然睜開向前平視時,上胞遮蓋黑睛上緣超過2mm,有不同程度的瞼裂變窄,或上胞遮蓋部分瞳神;可見揚眉張口,日久則形成額皮皺起;用拇指緊壓眉弓部,讓患眼向上注視,上胞抬舉困難。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mg,皮下或肌肉注射,15-30分鐘後見上胞下垂減輕或消失者,多為重症肌無力眼瞼型。

上胞下垂辯證論治

上胞下垂辯證要點

本病發病位於胞瞼,辨證時須分虛實。虛證時上胞下垂若自幼而發,乃屬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衰;若上午輕,下午重,勞累加重,伴周身乏力,乃屬脾虛失運,中氣不足。實證時上胞下垂若突然發生,伴眼球運動失靈,乃屬風邪中絡,筋脈拘攣;若為外傷性者,須有外傷病史,乃屬氣血凝滯。治療總原則是虛證宜補腎,健脾,實證宜祛風活血通絡。

上胞下垂治療原則

虛證宜補腎,健脾,實證宜祛風活血通絡。

上胞下垂證治分類

(一)命門火衰,脾陽不足
症狀:自幼雙眼上垂,無力抬舉,視物時仰首舉額張口,或以手提瞼。
治法:温腎陽,益化源。
方藥:右歸飲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肉桂、附子、杜仲、炙甘草、人蔘、白朮。
(二)脾虛失運,中氣不足
症狀:上胞下垂,晨起病輕,午後加重。症重者,眼珠轉動不靈,視一為二,並有周身乏力,甚至吞嚥困難等。
治法:昇陽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蔘、白朮、甘草、當歸補血,陳皮、升麻、柴胡。
(四)風邪中絡,筋脈拘攣
症狀:起病突然,上胞下垂,瞼膚麻木,眼珠轉動失靈。舌苔白,脈浮。
治法:祛風通絡。
方藥:正容湯加減。
常用藥:羌活、白附子、防風、秦艽、膽星、半夏、白殭蠶、木瓜、甘草、生薑。
(四)氣滯血瘀
症狀:胞瞼外傷或眼部手術後所致。
治法: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黃、赤芍、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防風、蘇木、三七末、殭蠶。

上胞下垂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攢竹透睛明,魚腰透絲竹空,太陽透瞳子髎,並配用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患側宜用補法,健側宜用平補平瀉。足三里、三陰交可加灸。眼周穴位宜沿皮斜刺。眩暈者加百會、太溪穴。
2、梅花針療法:沿患側頭部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及眼輪匝肌,自上而下,自內向外叩刺。每日或隔日1次。
3、神經幹電刺激療法:取眶上神經與面神經刺激點(位於耳上跡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即面神經的分佈點),眶上神經接負極,面神經接正極。每次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5日,再行第2個療程。
以上針刺療法,適用於後天性,尤其是神經麻痹性上瞼下垂,對於先天性則效果較差。

上胞下垂轉歸預後

本病兩種類型皆病程漫長。先天性者,除造成視物困難及影響儀容外,其他危害不大。但後天重症肌無力引起者,病情逐漸發展,若全身症情得不到控制,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上胞下垂預防調護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慎避風寒,預防感冒,節房事,勿過勞。
2、如出現呼吸困難及吞嚥障礙,常為重症肌無力之表現,應積極搶救治療。

上胞下垂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若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風客於瞼膚之間,所以其皮緩縱,垂復於目,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亦名侵風。” [1] 
2、《目經大成·瞼廢》:“眾人皆醒我獨醉,眾人皆醒我獨睡。詎知非睡亦非醒,目睫一交永函閉。急聞客自遠方來,手攀上瞼嚮明開。寧願能開不能閉,定睛看殺可憎才。” [2] 
[3] 
參考資料
  • 1.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1年8月1日第1版
  • 2.    明·黃庭鏡.《目經大成》: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9月1日 第1版
  • 3.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