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甲微

鎖定
上甲微,名微(一名“昏微”),商國君主。根據《楚辭·天問》,是王亥侄子王恆兒子;根據《史記·殷本紀》,則是王亥的兒子,王恆的侄子。
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保訓》記載上甲微認為當年測的地中不是真的地中,重新勘測後,將地中定在了嵩山。 [1] 
本    名
別    名
昏微
所處時代
商國

上甲微人物介紹

上甲微是商國一位重要的君主,據《山海經》記載,夏朝帝泄十二年,在華北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商族首領亥,趕着牛羣去有易國(地當今河北易水流域),被有易國王綿臣殺死。《竹書紀年》也有類似記錄: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王亥和弟弟王恆一起從商丘出發,載着貨物,趕着牛羊,長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帶)。有易氏的部落首領綿臣見財起歹意,殺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貨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恆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憤,欲為王亥報仇。但由於諸多原因,當時未能立即出兵,4年後才藉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王亥報了仇。
上甲微
上甲微(1張)
還有一種説法是綿臣的妻子看上了王亥,而招惹王恆的嫉妒。於是王恆聯合一位衞士,準備暗殺王亥。某一天,王亥醉醺醺地回房睡覺。而刺客趁機拿着斧頭從後門潛入王亥的房間將其殺害。沒過多久,刺客被某位宮女發現。然後裏面的士兵捉住他,給有易君處置。當綿臣知道王亥的死因時,決定把王亥帶來的牧人和動物,通通歸自己所有;然後把其屍體和王恆趕出有易國。但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王亥是為有易君所殺,王亥之子上甲微又殺有易君復仇,可見這種傳説並非事實,而可能是有易君的杜撰之詞。
在其父親王亥在有易被殺及伯父王恆前往有易國之後的第四年,人民確認王恆已經失蹤,就擁立上甲微為新一任殷商族首領。上甲微為報“殺父辱伯”之仇,而借河伯族的軍隊來討伐有易國。在過黃河時,有易族人沒有阻截,反而讓他們順利地渡過。軍隊渡河之後,有易君綿臣趕緊派遣一位使者,向上甲微説明王亥被殺及王恆失蹤的情況。然而,上甲微對此半信半疑。但考慮到事情已經木已成舟,而遂斬殺使者且下令進攻。進城之後,上甲微開始派人尋找王恆的蹤影,結果確定是失蹤。這使上甲微失去理智,放縱軍隊進行屠殺,來發泄其的憤怒。而有易君綿臣已經戰死,所以上甲微決定把有易國土納入商的版圖。上甲微為祭祀亡父又創建了“禓五祀”之禮。在微薨亡之後,由“報乙”即位。(《史記·殷本紀》中説:“微卒,子報丁立。”而按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的考證,認為接上甲微之位的是“報乙”。)

上甲微人物生平

上甲微早年

相傳其母在甲日生下上甲微,但目前已無法查到其生日是何時。後來,其母依照在上甲微生日的天干來命名其字為“上甲”。之後,凡是商民族一生下孩子的時候,都依照當天的天干來取孩子的名。像是商湯在一生下時,被命名其號為“天乙”(甲骨卜辭中作“大乙”),是因為當天是乙日。但這證明不見得商民族一出生孩子,一定要以當天的天干來命名其名,有時可以因此命其號。
屈原在《天問》中稱“上甲微”為“昏微”。按吉城《天問甄微》之説,“昏”並非“昏庸”,而是指上甲乃“昏時”所生。殷人以時、日取名,自干支外,若冥、若昌、若發、若旦皆是,微蓋以“昏時”生,故曰“昏微”,省言則曰“微”。

上甲微殺綿臣

相傳王亥與兄弟王恆趕着牛羣,馱着貨物,向北跨過黃河,到易水流域有易氏(今河北易縣、徐水一帶)之地貿易,有易氏首領綿臣設宴歡迎。宴飲時,王亥兄弟有失檢點,激怒綿臣。綿臣派人殺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貨物,將王恆等人驅逐出境。(王恆奪回了牛羊)王亥之子上甲微決心為父復仇,因為上甲微是個賢能的君王,河伯(一個部族的名字)只得助他攻打有易。
上甲微自己也組織起武裝隊伍,與河伯共同出征。雙方在易水之側激戰,有易氏被徹底擊敗,綿臣在混戰中被殺。上甲微班師回朝之後,河伯對綿臣的被殺非常痛心,暗中把有易族的孑遺集合起來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居住,成立了一個叫搖民國的國家。上甲微繼承祖契的事業,振興商族,死後受到殷人隆重祭祀。
周文王的遺命中也有記載,見保訓:<保訓>
惟王五十年,不瘳,......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傳貽子孫,至於成湯。其中就寫到上甲微滅有易的事件.

上甲微追中測影

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保訓》記載上甲微認為舜當年測的地中不是真的地中,重新勘測後,將地中定在了嵩山。上甲微改變了地中,按照中國古代居中而治的傳統,夏王庭需要搬遷。於是便出現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這是夏代晚期的王庭。 [1] 

上甲微身後

商朝建立之後,歷任君主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勞,而對之進行祭典。其中,對上甲微的祭祀特別隆重。武丁在位時,就曾經為上甲微而舉行一場祭祀典禮,並且向他報告目前的國家情況。除了武丁之外,就沒有其他商朝君主祭祀他。不過,甲骨卜辭中説,上甲微時常受到商人之報(祭祀)

上甲微疑雲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
——屈原
屈原在《天問》中説:“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天問》這八句詩的大意指:上甲微即殷侯之位後,為報殺父之仇而率師伐有易。他晚年時淫亂,曾與自己的弟弟共同與一位婦女私通,因此而危害到自己。上甲微的這個弟弟則個性奸詐,但他的子孫卻得以長久。有學者認為,這是指“舜與象”的故事,也有學者認為是指“王亥與王恆”的故事,故此存疑。不過,楚辭學家姜亮夫認為,從《天問》這段話的文意、文法、用韻等幾方面來判斷,無疑是在指上甲微的事情。如今,《屈原<天問>解疑》的作者吉家林十分贊同姜亮夫的看法,並且解釋了上述《天問》詩句的本意。他推測上甲微可能是在晚年變得十分淫亂,且他的諸弟都各懷私心,使整個殷族陷入混亂的局面,直到上甲微的一位“眩弟”靠欺詐而接了上甲微之位,成為殷族的新一任首領。之後,這位“眩弟”又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不傳給上甲微的兒子,故“眩弟”的子孫後代昌盛久長。
吉氏的解釋與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記載不符,《史記·殷本紀》:“微卒,子報丁立。”這説明接上甲微之位的是他的兒子“報丁”,而非其“眩弟”。但是,王國維按殷墟甲骨卜辭考證了商先公先王的世系,他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周制度論》中均指出,接上甲微之位的是“報乙”,而非司馬遷所説的“報丁”;接報乙之位的是“報丙”,接報丙之位的才是“報丁”。至於報乙是上甲微的兒子還是弟弟?報丙是報乙的兒子還是弟弟?報丁是報丙的兒子還是弟弟?甲骨卜辭中並未有説明。不過,“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中的“甲、乙、丙、丁”四個甲骨字的刻法是有區別的,上甲微的“甲”字外邊是全封閉的“□”,中間有一個“十”;而報乙的“乙”字外邊是半封閉右開口的“[”,報丙、報丁的“丙”和“丁”字外邊則是半封閉左開口的“]”。王國維認為,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甲”字在“□”中,而報乙、報丙、報丁之“乙、丙、丁”字在“[”或“]”中。對此,我們可以作進一步的分析。甲骨卜辭中的“甲、乙、丙、丁”四字的刻法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中,第二類是在“[”中,第三類是在“]”中,這三類是有區別的。
按王國維之説,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甲”字在“□”中,這是第一類;而第二類在“[”中的報乙,有可能是上甲微的“弟弟”;第三類在“]”中的報丙、報丁,則有可能是報乙、報丙的“兒子”。這就是説,先公之首用“□”,接位的如果是弟弟用“[”表示,如果是兒子則用“]”表示。王國維還説:“商之繼統法以弟及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後傳子。自成湯至於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繼兄者凡十四帝。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見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所以説,吉家林《屈原<天問>解疑》之説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將接上甲微之位的報乙視為上甲微的弟弟,亦可將接報乙之位的報丙視為報乙的兒子,將接報丙之位的報丁視為報丙的兒子。王國維對出土甲骨卜辭中商先公先王的考證,證明了《史記·殷本紀》中“微卒,子報丁立”之説是有誤的。

上甲微人物評價

對於上甲微的評價很多為正面的,但終究也有少數為負面的。展禽在批評臧文仲祭祀爰居時,舉例一些過去的聖賢,其中他肯定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在《今本竹書紀年》中,認為他是把原先勢力衰弱的商國恢復成強大勢力的中興君主。另外,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同時把上甲微、其祖父冥和父親王亥列在“中上”這種人品,但這也表示他比智人的人品還要不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