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田村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岡面鄉下轄村)

鎖定
上田村,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岡面鄉,東臨寧都對坊寺背村,南與本鄉羅陂村接壤,西跟瑞林大汾村為鄰,北同瑞林元田村交界,風景秀麗,氣候温和。
中文名
上田村
行政區劃代碼
360781 [4]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岡面鄉
行政級別

目錄

上田村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擬將上田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上田村事蹟

上田蔡屋:永不凋謝的山茶花
一個小山村,卻被確定為全國村寨文化傳承計劃即土風計劃實施點,成為目前全國唯一確定的漢民族客家文化傳承點。同時,作為代表江西的基層文藝團體,該村農民自編自演的《送郎調》參加了3月初在北京舉行的《守護家園文化表情——土風紀述展演》。這個籠罩着榮譽光環的村落,就是地處大山深處的岡面鄉上田蔡屋。
曲藝歷史五百年
上田蔡屋自古享有“上田蔡屋,彈琴唱曲”美譽。據蔡氏族譜記載:上田蔡屋始建於宋朝隆興年間,其祖先為北宋仁宗朝的端明殿大學士、大書法家蔡襄。
上田蔡屋的戲劇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而到清朝年間,蔡屋已發展到3個戲班,即楚劇戲班(俗稱“大戲”)、木偶戲班、半班戲班(採茶戲),且在當時聲名遠播。特別是楚劇戲班,戲演到湖南長沙,以主演蔡馬沖霄(藝名)的戲藝,曾轟動贛湘兩省;傳説在南昌演出時,省撫台一次“打彩”就賞了50塊大洋;當時有句俗語“餓不死的鄒元標,打不死的馬沖霄”。木偶戲班主蔡盛山,則以其一下能提3個木偶同時演出而號稱“蓋三縣”(瑞金、寧都、石城)提手。半班戲班主蔡石秀子,也以演技精湛,聲音洪亮而號稱“蓋三縣”聲口。那時,這個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小蔡屋,幾乎家家有器樂手,户户有演戲人,真可謂年年戲不斷,月月歌不盡,日日曲不停,是個名副其實的戲劇之鄉。可是也有人譏諷蔡屋人“好逸懶做,演戲入魔,沒吃沒穿,難討老婆”。而蔡屋人則以演戲為自豪,理直氣壯地説:“吃穿奈我何,只要戲開鑼,哪嗬咦嗬嗨,照樣討老婆。”
幾百年來,蔡屋人就是以“明朝沒米下鍋,今晚照唱十八摸,寧可一日吃一餐,餓着肚子也要唱半班”的精神和對戲劇藝術的痴情,傳承着民族戲曲的重擔,一路走來,在給人們精神享受的同時,贏得了社會的公認。
上請下迎好風光
新中國成立後,給一度中斷的蔡屋戲劇恢復發展帶來了機遇。1956年,蔡屋恢復了半班戲班,該村農民戲劇團在傳統戲曲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賦予傳統詞曲以新內容。這一時期,他們演出範圍以本地為主,有時也到外地鄉鎮演出,如寧都縣的對坊、石城縣的羅田等地。1957年1月,蔡屋半班戲代表岡面參加瑞金全縣農民戲劇調演,時年75歲高齡的演員蔡盛行(人稱“肖旦老子”,是戲班的師傅)以其嫺熟的醜、旦角戲藝表演轟動了瑞金城,獲大獎載譽而歸,當時有句傳聞説蔡屋戲班有80多個肖旦。那段時期,戲班每到一個地方演出,不管颳風下雨,幾乎都是“萬人空巷”的景象,場場爆滿。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匱乏,蔡屋戲班理所當然受到當地羣眾青睞,經常是“上請下迎”,幾個地方爭演的事時有發生。那時的山區羣眾“寧可少吃幾餐,也不願落下一場半班”。其時有個笑話,説是一婦女看戲入了迷,燒飯時忘了打米下鍋,等到把鍋裏的水燒乾了,她還以為米都燒成了水,人家都笑她“咳都咳,米都煮成水”。
老戲新唱葆生機
改革開放後,一場全新的社會變革,給蔡屋半班戲帶來了煥發生機的春風春雨。1980年,蔡屋戲班更名為農民業餘劇團,演出劇目多數以演繹農村改革開放新氣象、新風貌、新特點為主,如《分田記》《牛三養豬》《蔡娘進城》等一批反映農民走上市場經濟的戲劇,演出範圍基本上恢復了原來的狀況。1993年,瑞金文化工作現場會在上田蔡屋召開,蔡屋的羣眾文化被作為典型向全縣和全贛南推廣。此後,蔡屋農民劇團每年都代表岡面鄉出席我市“紅都之春”等大型文化活動,而且年年都能獲獎。劇團先後進入的演員有幾百人之多,演出各種劇目百餘個,演出場次五六千,觀眾人次數十萬。2008年,上田村申報成為全省“戲劇燈綵”特色文化村。
蔡屋農民劇團成立數十年來,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猶如深深紮根於沃野山村的山茶花,得益於各級單位組織的大力支持。幾十年來,有30多名鄉村幹部參與過劇團演出。岡面渡頭中學,已連續多年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前不久進京參演的小演員都是該校學生,他們成為了新一代上田蔡屋曲藝的傳承者。 [3] 

上田村特產

有瑞金鹹鴨蛋、瑞金荸薺、肉圓魚丸、長征牌麻辣醬、紅軍燜鴨等特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