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岡面鄉

鎖定
岡面鄉,隸屬江西省瑞金市,位於贛州市東部、瑞金市西北隅。轄區面積151.0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26萬人(2018年),下轄8個村委會(2019年)。 [1-2]  境內有黃沙、岡面、渡頭等3個圩。 [3]  文化遺產有瑞金客家童謠、瑞金客家山歌、客家燈綵等。 [4-5] 
2018年,岡面鄉工業企業7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1] 
中文名
岡面鄉
外文名
Gangmian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瑞金市
地理位置
瑞金市西北隅
面    積
151.02 km²(2018年) [1] 
下轄地區
8個村委會(2019年) [2] 
政府駐地
店背村黃莖塅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250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2.26 萬(2018年户籍) [1] 
車牌代碼
贛B

岡面鄉歷史沿革

岡面鄉以岡面圩故名。
清末民初時,屬瑞金縣智鄉。
蘇區時,屬長勝縣。是中央紅軍兵工廠總廠駐紮地。 [6] 
蘇區後,民國政府設岡面、渡頭兩鄉。屬瑞林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屬瑞林區。
1953年,設岡面區。
1956年,取消岡面區又屬瑞林區;
1958年,設紅華、渡頭公社,同年冬合併紅華、渡頭、下壩為岡麪人民公社,原駐地在沙排大屋家,1979年冬遷至店背黃莖段,1991年年9月開設黃沙圩市,轄有14個行政村。 [3] 
1972年11月,下壩從岡面分出。
1984年,建鄉換屆,改岡麪人民公社為岡面鄉人民政府,轄朱坑、陳坑、渡頭、下龍、上田村、羅陂、店背、圩告、岡面。
2003年,撤併成陳坑、渡頭、上田、羅陂、店背、岡面、沙排、竹園8個行政村。 [3] 

岡面鄉行政區劃

2019年,岡面鄉轄8個村委會(店背村民委員會、陳坑村民委員會、渡頭村民委員會、上田村民委員會、羅陂村民委員會、岡面村民委員會、沙排村民委員會、竹園村民委員會)。 [2]  岡面鄉政府機關原駐地在沙排村大屋家,於1979年冬遷至店背村黃莖塅。 [3] 

岡面鄉地理環境

岡面鄉位置境域

岡面鄉坐落在號稱綿江第一鋒的銅缽山下,位於贛南山區東部,瑞金市西北隅,東界寧都縣對坊鄉、西連于都縣沙心鄉、高壠鄉、南毗九堡鎮、北鄰瑞林鎮,東西寬,南北窄,土地面積151.01平方千米。 [1]  [3] 
岡面鄉

岡面鄉地形

岡面鄉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三百至四百米,銅缽山為最高點,海拔八百八十五米,上田深水渡為最低點,海拔三百三十四米,全境羣山重疊,嶺谷相間,屬山地與丘陵交錯地貌,形成岡面“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格局。

岡面鄉氣候

岡面鄉處於中亞熱帶南緣,氣候温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8℃,無霜期長。 [3] 

岡面鄉河流

岡面河與渡頭河分別形成兩個小流域,流域內溪流眾多,水量充足四季不斷。 [3] 

岡面鄉自然資源

岡面鄉森林覆蓋面廣,木竹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且有紅豆杉、銀杏、香樟、黃檀樹以及果子狸、穿山甲、鷓鴣、野雞、斑鳩、石雞等珍稀動植物和金、銀、錫等礦產資源。 [3] 

岡面鄉人口

2018年,岡面鄉户籍人口22647人。 [1] 

岡面鄉經濟

岡面鄉是山區農業鄉,以種糧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署、大豆,經濟作物有煙葉、甘蔗、荸薺、瓜果、生薑等,家禽家畜以雞、鴨、鵝、豬、牛、狗為主,另外還出產茶油、蜂蜜、香菇柿花筍乾松脂、小連紙等土特產品。 [3] 
岡面鄉按照“山上種油茶、毛竹,田間種煙葉,山腳下搞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發展油茶、煙葉等產業。岡面是遠近聞名的油茶之鄉,有傳統茶油30000餘畝,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模式及推行“一組一會四隊”工作機制,發展高效油茶。 [6] 
2014年,岡面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225元。 [6] 
2018年,岡面鄉工業企業7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家。 [1] 

岡面鄉社會事業

岡面鄉事業單位

瑞金市黃浦希望小學
瑞金市黃浦希望小學(2張)
岡面鄉設立有瑞金市岡面鄉綜合便民服務中心、瑞金市岡面鄉財政所、派出所、信用社、郵政所,有2所敬老院(瑞金市岡面鄉岡面敬老院、瑞金市岡面鄉黃沙敬老院),有1所衞生院(瑞金市岡面鄉衞生院)和岡面衞生分院,有1座35千伏變電站,有1所中學,9所小學(瑞金市黃浦希望小學 [7]  、岡面小學、沙排小學、竹園小學、下龍小學、渡頭小學、上田小學、陳坑小學、羅陂小學 [8]  等)、6個教學點,中小學教師149人,學生2554人。 [6]  還有瑞金市岡面中心幼兒園。

岡面鄉集市建設

岡面鄉境內有圩三個:黃沙、岡面、渡頭,逢圩日分別為二五八、一四七、三六九。其中,黃沙圩於1991年9月開設 [3] 

岡面鄉交通運輸

岡面鄉境內岡面至九堡公路、岡面至沙心公路貫穿全境,鄉村組公路連接成網。 [6] 

岡面鄉歷史文化

岡面鄉文化遺產名錄

瑞金民歌: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瑞金客家祠堂營造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羅台山的傳説: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九堡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瑞金客家童謠: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瑞金客家山歌: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十樣錦器樂: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象湖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蘇區歌謠: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茶燈歌子: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瑞林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打花鼓: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1張)
聯槍舞: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雲石山鄉,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車燈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已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紙紮手工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八仙燈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魚圓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瑞金水酒釀製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仙米凍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牛肉鍋子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區域為瑞金市各鄉鎮,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鬧高社:主要流傳區域為岡面鄉,已入選瑞金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 

岡面鄉瑞金民歌

瑞金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客家民間文化十分豐富,瑞金的先民們砍樵燒畲唱山歌,種茶、採茶唱茶歌,閒時唱小調,喜慶節日唱燈歌、祝讚歌等形式的民歌數不勝數。
據【瑞金明·嘉靖縣誌】記載:古時,瑞金城西北隅的銅缽山常有樵夫高唱山歌,故有“銅缽樵歌”之稱。 瑞金傳統民歌,其詞曲韻味獨特、鮮明,她融合了瑞金茶文化、燈文化、農耕文化、客家習俗文化等各種文化元素,是贛南東部經社會形態的展現。
瑞金民歌的演唱方式:一是野外唱山歌、對茶歌,多為獨唱、對唱,邊歌邊舞。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三是原聲態三嗓唱法:假嗓唱高吭山歌;本嗓唱燈歌、小調;細嗓用於室內獨唱。 音樂調式,獵及“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但以宮調式和徵調式、羽調式為主。調式交替常見的是商調式和羽調式。詞彙表現為單句式、二句式、三句式,而多句式往往都是單樂段加花重複。
瑞金民歌的節拍多是2/4和4/4拍子,3/4拍子有時與2/4拍子交替形成複合拍子,1/4拍子只用於勞動號子。其曲調旋律流暢,發展平穩,跳躍比較少。旋律都在1—8度之間,四度以上大跳比較少,其旋律優美,很有地方風味。 歌詞出自勞動人民之口,説身邊的人,唱身邊的事,即興創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瑞金民歌,有表達熾熱愛情的山歌,謳歌勞動場景的茶歌,喜慶歡快的燈歌,委婉動聽的小調,歌詠淳樸民風的風俗歌、生活吶喊的號子,生動詼諧的童謠,催人奮進的紅色歌謠。
中央蘇區時期,瑞金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傳承和發展,革命文藝先驅和當地的民間藝人賦予民歌時代內容,創作演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瑞金民歌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客家語彙,是研究客家先民民俗風情的活化石。 [11] 

岡面鄉客家燈綵

瑞金市岡面鄉上田蔡屋車燈是由歷史人物至瑞金赴任演變而成為瑞金客家燈綵。它融匯了歷史故事、贛南民間採茶曲調而成,其中的車燈、採茶調是車燈表演的最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
據明朝萬曆二年《蔡氏前修族》記載,上田蔡屋的先祖是北宋朝庭的端明殿大學士、大書法家蔡襄,即贛南民間採茶戲《洛陽橋》中的蔡狀元。蔡姓人為標榜先祖的榮光而創作了車馬燈,後因馬燈不便在農家小廳堂表演,逐漸演變成只有車燈和涼傘燈,俗稱車燈。
上田蔡屋屬岡面鄉,位於瑞金市西北隅,東界寧都縣對坊鄉,西連於都縣沙心鄉,南毗九堡鎮,北鄰瑞林鎮。上田蔡屋車燈流傳久遠,有口頭流傳的可追朔到清朝末年,藝人蔡石秀子和蔡盛山,既演戲又演燈綵,象現在的影視兩棲演員。民國時期上田蔡屋出了二個車燈演技頂尖的人物,一個叫蔡傳寬,一個叫蔡盛仙,兩位老藝人為解放後的車燈傳承帶出了一大比能手,如蔡太寧、蔡東林、蔡秀櫳等。車燈不象其他客家燈綵隨處可見,它是上田蔡屋獨有,長期以來受到客家人的喜愛。在以該地為中心的百十里內聞名遐邇,享譽一方。
改革開放後,車燈又以其嶄新的風彩展現在世人面前,從過去的一、二輛,增加到十幾輛,每每演出場面宏大壯觀,是市裏各種大型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客家燈綵之一。車燈還有很大的靈活性,可分可合,既可10幾輛表演,也可以輛為單位演出適合家庭廳堂小院,受到了城鄉人民的酷愛。
車燈是瑞金客家先民發明創造的一種民間藝術,是近700多年民間歡樂喜慶的燈綵之一,具有很強的表演藝術,運用了贛南民間小調,斑鳩調、牡丹調、上山調等,並以二胡、笛子、嗩吶伴奏,使山鄉農民享受到濃郁的特色韻味。 [5] 
車燈製作技藝 車燈製作技藝 [5]

岡面鄉傳統村落

上田村蔡屋自古享有“上田蔡屋,彈琴唱曲”美譽。據蔡氏族譜記載:上田蔡屋始建於宋朝隆興年間,其祖先為北宋仁宗朝的端明殿大學士、大書法家蔡襄。
上田蔡屋的戲劇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已有500多年曆史。而到清朝年間,蔡屋已發展到3個戲班,即楚劇戲班(俗稱“大戲”)、木偶戲班、半班戲班(採茶戲),且在當時聲名遠播。特別是楚劇戲班,戲演到湖南長沙,以主演蔡馬沖霄(藝名)的戲藝,曾轟動贛湘兩省。木偶戲班主蔡盛山,則以其一下能提3個木偶同時演出而號稱“蓋三縣”(瑞金、寧都、石城)提手。半班戲班主蔡石秀子,也以演技精湛,聲音洪亮而號稱“蓋三縣”聲口。
1956年,蔡屋恢復了半班戲班,該村農民戲劇團在傳統戲曲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賦予傳統詞曲以新內容。這一時期,他們演出範圍以本地為主,有時也到外地鄉鎮演出,如寧都縣的對坊、石城縣的羅田等地。1957年1月,蔡屋半班戲代表岡面參加瑞金全縣農民戲劇調演。
1980年,蔡屋戲班更名為農民業餘劇團。1993年,瑞金文化工作現場會在上田蔡屋召開,蔡屋的羣眾文化被作為典型向全縣和全贛南推廣。此後,蔡屋農民劇團每年都代表岡面鄉出席瑞金市“紅都之春”等大型文化活動,而且年年都能獲獎。劇團先後進入的演員有幾百人之多,演出各種劇目百餘個,演出場次五六千,觀眾人次數十萬。2008年,上田村申報成為全省“戲劇燈綵”特色文化村。
岡面渡頭中學,已連續多年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前不久進京參演的小演員都是該校學生,他們成為了新一代上田蔡屋曲藝的傳承者。 [12] 

岡面鄉方言

崗面鄉居民使用客家語 [13-14] 

岡面鄉風景名勝

岡面鄉境內尚有待開發的綿江第一峯銅缽山之名山旅遊,金竹園紅軍兵工總廠舊址之紅色旅遊和上田宋朝古村落之古文化旅遊等旅遊資源。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