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

鎖定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也稱興寧賞燈習俗,廣東省興寧市民俗,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興寧上燈習俗起於元代,盛於、清,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上燈時間亦因姓氏、村落不同,從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八,各宗族以圍龍屋為單位,擇其中一天,過一個名為“賞燈”的節日,多數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和十四這三天。興寧上燈習俗內容有請花燈、升燈儀式、暖燈儀式,賞燈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客家話中“燈”同“丁”諧音)。 [4-5] 
2011年4月30日,廣東省興寧市申報的上燈經梅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X-7-1)。 [3]  2018年5月12日,廣東省興寧市申報的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X-48)。 [1] 
中文名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
別    名
興寧賞燈習俗
非遺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興寧市
批准時間
2018年5月12日
遺產類型
民俗
遺產編號
X-48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歷史淵源

北宋宣和六年(1128年),興寧籍進士羅孟郊高中“探花”,歷任諫議大夫,翰林學士,在回家省親時,皇帝賜給他6盞官燈帶回家鄉,回鄉後,羅母很高興,認為羅孟郊高中“探花”,是興寧人的共同光榮和驕傲,於是把皇帝恩賜的官燈拿出五盞,轉贈給村中陳、王、曾、劉、張各姓,各姓兄弟把宮燈掛在祖堂上,年年在元宵期間,舉行隆重的儀式進行祭拜,以感謝皇恩和羅孟郊母子功德,久而久之就成了獨特的興寧上(賞)燈習俗,興寧上燈習俗起於元代,盛於明、清,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 [2]  [5] 
興寧上燈習俗 興寧上燈習俗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民俗內容

興寧上燈習俗舉辦時間亦因姓氏、村落不同,從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八,各宗族以圍龍屋為單位,擇其中一天,過一個名為“賞燈”的節日,多數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這三天。興寧上燈習俗內容有請花燈、升燈儀式、暖燈儀式,賞燈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客家話中“燈”同“丁”諧音)。 [4-5] 
興寧上燈習俗以圍龍屋為單位的建築裏舉辦,圍龍屋的上中下三個大廳、大門、禾坪,是賞燈活動的主要舞台。興寧地方的賞燈習俗,除了時間與眾不同之外,還在於它的傳統文化意藴有特殊性。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賞”與“上”同音,所以,賞燈又可以理解為“上燈”“上丁”“賞丁”。 [6] 
“丁”即男丁,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是最被看重的。客家人作為後來的族羣,就更加重視男丁的繁衍。所以,賞燈在當地直接被叫做“上丁”,它的第一指向是生殖崇拜和男性崇拜。 [7]  這個新丁,就是上一年春節後到今年除夕前出生的男孩。新丁的家長就是這個圍龍屋賞燈活動的主持者,還要付出活動經費。如果上年出了幾個新丁,最先添丁家長就被推舉為“丁首”,意思就是為首主持活動,活動經費由這幾家人平分。如果活動開支過大,一家或者幾家人負擔過重,全屋人“湊份子”給予補貼。即使這年沒有“添丁”,賞燈活動也會繼續,這時則由圍龍屋裏推選出德高望重的人為首主持,活動經費也由大家分攤。
賞燈就是欣賞花燈,請花燈是這個節日有特色的主要活動。花燈這種工藝品成了人們寄託美好願望的一種象徵物。花燈框架用小竹片紮成八角形,高約一米半,直徑一米二,外形六角形,燈身周圍六個面,分別貼上“千里送子”之類的吉祥圖案。框架內有一個小油燈座或者電燈泡。
花燈由新丁家庭於賞燈前一兩天組織隊伍(這支隊伍越龐大越好)負責請回——不叫“買”,而叫“請”花燈。並有鑼鼓隊、龍燈舞獅隊一路相隨。請花燈的規矩也很講究,一定要鑼鼓氣閥,鞭炮沿路燃放,鞭炮聲不能停。炮聲愈隆,昭示人丁愈旺。炮聲停了是不好的兆頭。沿途經過同姓人家也都會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表示祝賀,並希望給自己帶來新丁的好運。 [6]  [7] 
花燈請回後,先是放在祖公廳裏的八仙桌上,到了賞燈節這天下午,燈會首事與添男孩的家長共商吉時(一般是在下午四至六時),把花燈吊在祖公廳屋樑下。花燈上要掛上象徵男丁的燈帶,當年有幾個男丁出生就掛多少條燈帶。
賞燈節的高潮是升燈儀式。吊新燈前,先要搶白花,搶得白花者意味着財丁興旺。接着按所選吉時將花燈往上吊,謂之“升燈”。升燈時鞭炮齊鳴,龍燈獅子隊直繞花燈舞動。各家還將鞭炮從祖公廳接至家中。住新房者,則要路上安排人接應,一定要讓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斷。掛好花燈後還要在祖屋門前禾坪處舉舞龍、舞獅表演。 [4]  [7]  晚上,燈會組織放炮仗、燒煙火(一種紙紮工藝)、放孔明燈,舞龍舞獅,有的圍龍屋賞燈之夜還放映電影,文藝演出,民間藝人説唱,遊園晚會,一直鬧到深夜。添男孩的人家有親友串門、送禮,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 [5-6] 
賞燈之日“上”到大梁上去的花燈,一般情況是懸掛到次年的賞燈期間。有的地方則是懸掛到正月十六、七、八日,舉行一個莊重的“暖燈“儀式。 [6]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傳承保護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傳承價值

興寧是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地區,賞燈卻是區別梅州其它地區的,在客家人中是唯一的,也是較能體現興寧的民俗的一個節日。 [5]  興寧上(賞)燈民俗是興寧人過元宵的一種特有方式,是興寧甚至客家民俗特色的體現。許多鄉土習俗都與時俱進發生了變化,但興寧“賞燈”風俗卻是經年不變。 [8]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傳承狀況

興寧上(賞)燈民俗由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響,以及當地的新思想、新觀念的注入,致使這一傳統的民間習俗受到較大的衝擊,造成賞燈的傳統禮儀、形式不齊全,有些活動雖然年年在做,但文字記載很少,沒有系統性的理論研究,不瞭解賞燈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及其意藴所在,同時全面懂得這一民俗傳統禮儀、形式內容的傳承人越來越少。 [2] 

元宵節(興寧上燈習俗)社會影響

民俗展覽
2019年5月17日上午,“上燈”文化展覽館在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開館,通過展板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在興寧地區傳承了數百年的上(賞)燈文化,興寧上燈節的基本內容、歷史淵源、興寧花燈的品種和製作工藝等一一呈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