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鎖定
上慄鞭炮煙花是萍鄉市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發祥地地處贛西邊陲,是湘贛邊界重鎮。上慄自古生產炮竹煙花,古往今來,深受國內外客商的讚賞,享譽全球,著名的中國炮竹祖師——李畋誕生於上栗縣金山鎮的麻石街上。
上慄煙花炮竹,是火藥文明領域裏獨特的藝術價值的象徵,千百年來,花炮文化的形成,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其生產工藝藴含着豐富的歷史價值和現代科技基因,是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 
上栗縣是中國四大煙花爆竹主產地之一。2008年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江西省萍鄉上栗縣
申報日期
2008年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
申報單位
萍鄉市上栗縣
榮    譽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產業概況

“紅、黑”產業為上栗縣傳統產業,尤其是花炮產業,通過基地轉廠後發展企業上千家,成為縣域經濟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2007年為進一步發展該產業,新一屆黨政班子提出了“延伸產業鏈條,做強花炮產業”發展思路,科學制定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專門設立發展基金,縣鄉籌措500萬元配套資金(並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作為全縣花炮產業發展擔保基金;開展“結對幫扶”服務中小煙花爆竹企業活動,幫助企業融通資金,拓展市場,扶持中小煙花爆竹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為提升爆竹發祥地“上慄花炮”品牌效應,縣裏還建立了“國際煙花爆竹網”,成功申報並保護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慄傳統花炮製作技藝,舉辦了首屆中國上慄國際花炮節 [3] 
2014年,上栗縣花炮行業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其中出口2.33億美元),佔國內國際銷售份額的25%。其中:爆竹產品佔全國市場份額的40%,在全國花炮行業中產銷總量僅次於湖南瀏陽,位居第二。2014年,上栗縣花炮產業提供工商税收6.2億元,佔全縣工商税收總額的38%,從業人員近10萬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花炮從業人員人均年工資近4萬元,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支柱與解決勞動就業的穩壓器。 [4] 

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工藝榮譽

在西班牙24屆國際煙花節大賽上,上栗縣生產的“綠林軍”、“煤城夜景”等7個產品獲獎。
2006年,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入選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9)。 [5] 
2008年,萍鄉(上慄)煙花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上慄傳統煙花製作技藝歷史階段

花炮是煙花、鞭炮的統稱。舊時,上慄人都習慣地把鞭炮叫做“爆竹”。因為鞭炮是由“竹實硝磺”到“紙筒實以硝磺”演繹發展而來的。縱觀上慄鞭炮千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大體上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1、唐宋前的“竹實硝磺”的爆竹生產的雛形階段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利用火燒竹子以求平安吉祥的記載。但從李畋利用“竹實硝磺”給唐太宗除妖解瘴的故事可知,到了唐代,以“竹實硝磺”的“爆竹”在民間已經開始流行了。
上慄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尤其是楊岐山的南源、長平的流江和桐木的棗木等山區,毛竹資源豐富,是做紙的最好原料,具有雄厚的發展造紙業的物質基礎。據萍鄉《武功山志》載: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年間,道教家、理論家、煉丹術家葛洪,繼從祖葛玄,來到萍鄉武功山修身煉丹。為萍鄉地區的火藥(爆竹的主要原料之一)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入隋唐時代,唐開元年(即公元713年至714年),佛教開山祖乘廣禪師,在上慄楊岐山修建了楊岐寺,彭瑩和尚也在瑤金山建立了金山寺等一大批佛教設施,更為上慄地區的爆竹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有關史料介紹,由於李畋祖師的傳教,南宋後期,上慄的“竹實硝磺”的爆竹生產已開始遍及廣大鄉村,這便是南宋之前上慄地區爆竹生產的雛形階段。
2、“紙筒實以硝磺”爆竹生產的進化發展階段
南宋晚期至元朝中後期,上慄地區的楊岐、流江和桐木鎮的棗木等山區鄉村,羣眾開始利用山上的毛竹生產“爆料紙”。據楊岐南源村梁氏族譜記載:“元朝至正年間,梁仲德自山東魚台舉家遷徙南源落户遂家,利用山上毛竹生產“大捆紙”(即生產鞭炮的爆料紙)。在當地爆竹作坊銷售。”這足以説明南宋之前上慄人以竹實硝磺做爆竹,主要是缺少紙張的話,那麼到了元朝後期,生產鞭炮的主要原材料———一硝二紙三硫磺就全都具備了,也就為上慄鞭炮生產由“竹筒實硝磺”向“紙筒實硝磺”的進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這也就是上慄生產鞭炮為何早於瀏陽,而又先於醴陵的緣故。進入明朝以後,上慄市慄水河的帆船可直通醴陵入湘江,隨着水運交通的暢通和生產發展,上慄市的鞭炮生產得到快速發展。據《萍鄉縣誌》記載:明朝中期,上慄市的鞭炮作坊達200家,年產鞭炮近萬箱,鞭炮除內銷外,還用船從慄河運往湘江銷入長沙和南洋各地。
3、上慄鞭炮的興盛時期
隨着生產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到明末清初,上慄人做鞭炮已遍及千家萬户。據《萍鄉縣誌》載,至明朝崇禎年間,上慄市楊岐、流江、桐木棗木等山區,私營紙槽就有80餘家,鞭炮作坊多達400家,從業人員5000餘人(包括做下手加工的女工、小孩)。年產鞭炮在3.5萬箱以上。僅上慄市南北兩街著名的爆莊就有“泰和隆”、“祥生厚”、“松茂源”、“益盛祥”、“正利乾”、“元記本”、“榮茂隆”等數十家。加上桐木、金山、雞冠山(秋江)等地的一些爆竹作坊及貨棧,上慄地區有名的爆莊多達70家。上慄市生產的“正鞭”、“八扣”、“紅綠頭”等鞭炮產品已成為“南洋”市場的搶手貨。雖然當時上慄的陸路交通欠發達,但水上運輸卻也方便快捷。僅上慄街上的慄江河段就設有“江西”和“湖南”兩個碼頭,上慄地區生產的大量鞭炮均由慄江帆船源源不斷地運往“南洋”銷售。到民國二十年(即1931年)上慄的鞭炮生產已進入了興盛時期,大小爆竹莊由原來的數十家發展到上百家,鞭炮作坊由原來的200餘家發展到800餘家,“松茂源”等幾家大爆莊還分別在桐木、慈化、株潭、醴陵和萬載等地分別設有子莊70餘家,有的還在長沙、廣州、煙台、香港、佛山等地設有鞭炮貨棧。鞭炮的年購銷量達20萬箱。隨着鞭炮生產的快速發展,鞭炮的原材料生產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普及。僅楊岐、斑竹、石梘、桐木的棗木村、流江等地的紙槽就有100多家。煉硝作坊也由原來的3家發展到十六七家。上慄“家家豬屎臭,户户爆竹香”的地區特色得到邊界省市人民的一致認同。
4、上慄花炮邁向科技攻關的新時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慄的花炮生產進入了科技攻關的鼎盛時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上慄的鞭炮、煙花便以她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品牌包裝和過硬的產品質量遠銷全國30餘個省市,並出口歐、美、日、泰等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縣的經濟振興和國家的出口創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而也使上慄這個久享“小南京”雅號的湘贛邊陲古鎮成為聞名遐邇的“花炮之鄉”。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