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門源村

鎖定
三門源村,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北倚千里崗山脈餘脈,南接金衢盆地,村域面積120平方千米。 [1] 
三門源村三面環山,山澗溪流自北向南穿村而過,建築沿溪兩岸依山勢而築,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曲折幽靜的卵石巷道,獨具一格的粉牆黛瓦,體現着濃郁的古村風貌。三門源村以明清建築為主,保留了徽派民居江南民居的特色,村東的葉氏民居建築羣為浙江晚清建築之代表,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門源村有飯甑山、白佛巖瀑布等自然景觀,村內流傳着婺劇坐唱班、道情、龍舞、獅舞、採茶燈、馬燈、踩高翹等傳統文化。 [2-4] 
2012年12月17日,三門源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5] 
中文名
三門源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
村域面積
120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三門源葉氏民居、飯甑山、白佛巖瀑布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三門源村村落歷史

相傳,最早在三門源村定居的是來自江西的季姓家族,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季姓家族人口日漸稀少,現已不存。
北宋末年,翁姓家族為避方臘起義之亂,遷居龍邱三門源。
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葉氏家族因為先祖託夢而遷居三門源,文彬公為第一世祖。由於南部耕地較好,加上人口逐漸增多,山村漸漸向下、向南發展,逐步形成了現今的村落格局。
清末,太平天國軍隊進入三門源,葉氏民居5幢當中有2幢被燒燬。 [6] 
三門源村牌坊 三門源村牌坊

三門源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三門源村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地處浙江省中西部、龍游縣境內北部,地理座標為東徑119°05′—119°07′,北緯29°12′—29°14′之間,村域面積為120平方千米。 [1] 
  • 地形地貌
三門源村地處低山丘陵地段,位於江山—紹興深斷裂的西北側,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三門源村三面山巒環護,背靠以飯甑山為代表的羣山,山澗溪流碧溪縱貫村中而過。村的南向為丘陵盆地,村後北面為千里崗山脈的餘脈。 [7] 
  • 氣候特徵
三門源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温暖濕潤。 [1] 
  • 生物資源
三門源典型植物有松、杉、竹等,主要作物為水稻、油菜、芝麻、大豆、柑橘等,有野豬、蒼鷹等野生動物出沒。 [7] 
三門源村風光 三門源村風光

三門源村村落特色

三門源村選址理念

三門源村選址有風水上的考究。《陽宅集成》中雲:“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可以概括為枕山、環水、面屏的模式。三門源村的選址正是受到這一模式的影響,即追求所謂“地理四科”——“龍(山脈)”、“砂(四周的山峯)”、“水”、“穴(基址)”的至善至美,自然天成。
三門源村的山為千里崗山脈餘脈,正是曲屈起伏,蜿蜒而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三門源村左為龍山,右為虎山,二山相輔,是為“砂(四周的山峯)”。村南口西側象鼻山和東側樟葉巖將三門源環抱其中,形成“左蟠龍,右虎踞”“澗扶青獅,巖眠白象”的格局,在保證良好資源供給的同時也提供了不錯的環境和風景。三門源村的水曲折入村,避免了“直流直去,下賤無比”,水質“淡而青”,水景亦美。水是財源和吉利的象徵,三門源村池塘的形狀也多為半月形,如村邊的壺瓶塘為近半圓形狀,有助於聚財,成為三門源村一水一橋(連心橋)一樓(文昌閣)之一和“關鎖”的道具,這也是受到風水水口處“障空補缺”理論的影響。因此,三門源村的“穴”選擇了一個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背山可以阻擋冬季寒流,夏季招來涼意,前方開闊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南面遠山可以達到悦目的收束;泉脈穿村而過,既可提供生活需要,也可緩解澇旱。 [7] 

三門源村空間佈局

三門源村傳統民居 三門源村傳統民居
三門源村落總體沿地勢形成狹長帶狀佈局,村內建築以碧溪為界,一分為二,溪西為葉家,溪東為翁家,後來溪東被葉家佔去近一半的地盤,以各自宗祠為中心,以各户民居建築為空間單元,層層圍合構成村落整體。
三門源村的主要街巷圍繞着碧溪展開,主要交通性道路位於碧溪的東邊,同時也延伸出許多垂直於溪水的支巷,如花園巷。交通性道路邊上佈局了一些店鋪、公共區域,如涼亭等村民公共場所。還有部分生活性巷道,如碧溪西路,沿巷道排列高低錯落的民居,成為交通、歇息和鄰里交流的空間。
三門源村落格局和徽州傳統村落一樣是以血緣親疏來劃分組團和區域的,家是組團和區域的基本構成單元,宗祠也是隨血緣組團的分佈,形成各自的中心。 [7] 

三門源村建村智慧

三門源村依山傍水的村落佈局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一方面可以調節風向風力温度濕度的作用,形成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的小氣候;另一方面,民居大門向着溪流開,方便了日常生活。
三門源村翁氏先祖為了避亂而來,三門源地處交界地帶,三面環山,形成天然屏障,易防盜賊,但也不完全封閉,碧溪帶來了良好的水運條件供對外交流。在戰亂爆發的時候,三門源村隱匿的環境可以使其免受戰火消亡。
三門源村古建築利用天井等水利設施,既起到通風換氣採光之用,也能有效地進行排水和屋內濕度的調節。古時,三門源村還建立了堰壩、水渠,堰壩有效地對溪水量進行控制,成為灌溉系統的一部分,而水渠也起到泄洪的作用,有效減少山洪對民居的危害。 [7] 
俯瞰三門源村

三門源村經濟社會

三門源村人口

2010年,三門源村共有415户、人口1411人。 [8]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三門源村主要民族為漢族,户籍人口為1386人,常住人口為956人。 [1] 

三門源村經濟

三門源村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蔬果等經濟作物。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林業也有一定比重,以種植竹、杉為多。副業和漁業比較薄弱。 [9]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三門源村村集體年收入為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5200元。 [1] 
連心橋 連心橋

三門源村主要景點

三門源村綜述

三門源村既有以葉氏民居為代表的三門源古建築羣等人文景觀,也有以飯甑山、白霧巖瀑布為代表的自然地貌景觀。 [7] 
三門源傳統村落現存明清古建築約60幢,其中明代建築佔多數,還有少量民國建築。三門源村建築以徽派建築為主,外觀以高大粉牆圍護,馬頭牆層層跌落,牆線錯落有致,白牆黑瓦,錯落大方。古橋、古堰、古溪、古井、古樹等與古建築共同帶來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10] 

三門源村葉氏民居

葉氏民居 葉氏民居
三門源葉氏民居建築羣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村內首宣葉鶴天得中恩貢後所建。整座建築傍山建造,坐東朝西,建築面積五千平方米,主體建築五幢,現尚存三幢,其門額分別題為“芝蘭入室”、“荊花永茂“、“環堵生春”。相互之間各有甬道通聯,再配以庭院、花園及一些附屬用房,構成一個既自立門户又緊密結構互相呼應的建築羣。“芝蘭入室”是中心建築,佔地394.7平方米,呈“三進兩明堂”格局,牛腳透雕人物山水,亭台水樹,其餘兩幢均為三間“兩搭廂”式樣。整個建築氣勢宏大,組合巧妙,結構嚴謹。藻井、樑柱、走馬樓及窗根等無不精雕細刻描全家彩,門樓為重搪結構,石質牆基上刻有花烏走獸浮雕,門面均用雕花磚砌成,不僅有柱、梳、斗拱等仿木構件,還有大量“八洞神仙”、“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裝飾圖案。 [11] 
三門源葉氏民居建築羣的磚雕門樓不僅開創了戲曲磚雕門樓的先河,也為後來的民間戲曲磚雕工藝樹立了典範。門樓全以磚雕砌成,亭台樓榭,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均是精雕細刻。藝術構圖有山水圖、“漁、樵、耕、讀”人物、“蝠(福)、鹿(祿)、桃(壽)、鵲(喜)”、八洞神仙、琴棋書畫及博古圖等,尤以地方戲曲題材最為注目,其中有《打金枝》《長坂坡》《趙顏求壽》《三氣周瑜》等23出封神榜和三國戲,每齣戲曲人物形象古樸傳神,栩栩如生,結構明練,手法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為研究地方婺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2] 
1997年8月,三門源葉氏民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0] 
2013年,三門源葉氏民居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三門源村戲曲磚雕 三門源村戲曲磚雕

三門源村地貌景觀

三門源村地質構成多樣,地貌景觀豐富,尤以火山岩最為典型。飯甑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質景觀,海拔最低點為125米,最高峯白伏尖海拔達726米,山頂賀錐形火山口形似一個碩大的飯甑。 [13] 
三門源村後北面峯巒疊嶂,為千里崗山脈的餘脈,奇峯異石,雄奇壯觀,山谷溪澗坡陡流急,溪水落之為瀑,聚之為潭,流之為溪,其中白霧巖瀑布高達九十餘米,氣勢雄偉,景觀奇特。 [7] 
瀑布景觀 瀑布景觀

三門源村歷史文化

三門源村地名由來

“三門源”舊稱“杏花村”,後來村人為防盜匪,在村口築一道城牆,東、西、中各開一道山門,山門之下一溪碧水涓涓流過,“三門源”名字也由此得來。 [14] 

三門源村非遺項目

  • 三門源古民居營造技藝
三門源葉氏古建築羣是龍游縣現存清代民居建築中較為優秀的代表作品,其營造藝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參考價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龍游商幫的主要物質見證。 [15] 
2012年6月,三門源古民居營造技藝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 

三門源村民俗文化

三門源村的祠堂中設有戲台,表演婺劇越劇等反映帝王將相的戲劇。此外,越劇、睦劇、木偶戲和馬燈戲等在三門源村也有流傳。道情曲藝也是當地著名的民俗項目,一般是根據當地新聞即興編唱,也有説唱當代奇聞軼事的。所以民間也稱它“唱新聞”、“喝新聞”。通常是由一人演唱,唱、表、白、唱結合,一手擊拍竹筒漁鼓,一手握兩根長竹片,相擊出聲做伴奏。演唱的對白一般用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比較濃烈。
此外,乞丐多以“蓮花板”伴奏進行説唱,內容一般視對象和環境即興創作,也叫“討飯調”。三門源還有許多民間口頭即興創作的民間歌謠,如“螺紋歌”。
古時候,三門源還盛行龍舞、獅舞、採茶燈、馬燈、踩高蹺等活動。龍舞主要有雙龍舞,以竹篾扎城簍狀“龍節”,外面糊紙,節間用布綴聯結,頭身尾一般共九節,兩條一組進行巡遊。獅舞主要有貔貅、硬殼獅子、麒麟等。採茶燈源於明萬曆前,由十二名少女女扮男裝和一名小丑表演。少女左手提採茶花籃,右手執紙扇,扇柄下系香羅帕。小丑一般多矮樁步,雙腿半蹲,手執一把張開紙扇,載歌載舞,曲調依次為《順採茶》《時採茶》《倒採茶》《牧燈歌》《報花名》《雙演調》等,樂隊5—6人。到農家做客、喝酒時多會行些酒令助興,邊喝邊豁拳。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三門源村有與鄰近的夏家村進行空手格鬥的風俗。春節前後,家家户户會請當地讀書人為家門外和家中撰寫春聯。 [17] 
三門源村古街巷 三門源村古街巷

三門源村族譜家訓

三門源村《翁氏宗譜》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翁啓美創修,後來嘉慶十三年(1808年)、咸豐五年(1855年)、光緒十年(1884年)等年份重修。《葉氏宗譜》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葉正利開始創修,後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慶十九年(1814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四年(1878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等年份進行了重修。 [6] 
《葉氏宗譜》和《翁氏宗譜》都記載有“家規”,屬於一個家族內部的規範。其中《葉氏宗譜·家規》有九則:追祭祖先、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和睦宗族、教誨子弟、清肅閨門、謹言術業、急辯税役、野農氓不受。《翁氏宗譜·家規》則有八條:祭祖先、孝父母、和兄弟、謹閨範、訓耕讀、睦鄉鄰、節財用、戒爭訟。 [9] 

三門源村物產美食

三門源村農户家裏會製作一種當地特有的湯糰,外部為糯米粉,餡料為茭白、蘿蔔、豬肉、豆乾和辣椒。用熱水將麪粉和好後,將取下一塊麪團用捏至成碗狀取一勺餡料放置其中,用手封口後放入燒開的水中即可。當地還利用新鮮粽葉、糯米、板栗、筍乾和豬肉等包制粽子,粽子呈細長狀,與常見的三角形粽子有所不同。此外,一般農家還常備由麪粉製成的粉幹,用來炒、放湯或與豬肉、青菜、雞蛋一起烹製。
村落美食
村落美食(4張)
清明節家家會製作“青餜”或叫“清明餜”,原起源於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其用採摘來的“菁”(一種草本植物,有“真菁”、“艾菁”和“蚯蚓菁”三種)用石灰水煮沸燙過,並用清水洗淨後搗爛拌入米粉中,放炊籠中蒸熟,捏成粉團包入餡。餡料有鹹有甜,鹹的用醃菜、肉、筍等做成,甜的用糖、芝麻、豆沙做餡,用餜印壓成圓形或用手做成餃子狀,蒸熟即可。
農户在春夏之交還習慣曬乾菜,將芥菜洗乾淨切碎,醃製一到兩天,曬一天,放到飯甑裏炊熟後,取出曬乾就可以了,如果炊熟中加入食鹽即為鹹乾菜,否則就為淡乾菜。以前,農家還製作“米豆腐”食用,就是將米浸入濾清石灰水裏,磨成漿糊狀,放到鍋裏煮熟,等它凝成黃色豆腐的形狀就可以了。
立秋之後,一般農家就要開始製作鹹壇,就是將青辣椒或者豇豆、刀豆、蘿蔔、大蒜等洗乾淨,放入陶缽或瓷壇,浸適量的鹽水用乾淨的石頭壓實,過三四天即可食用。也有人家制作壓醬,就是將大豆浸脹、煮熟,拌麪粉,等其發酵後顏色變黃,就攤到圓匾曝曬七至十天,做成“醬黃”,然後加適量的食鹽和以清水調成糊狀,放到陶製器皿裏,用薄布封口,曝曬半個月即可。
農曆十月,糯米收割入倉,農家會製作製作土酒,一般用白酒酒麴製作,也叫“吊燒酒”,也有製作“甜酒釀”的。入冬後,天氣寒冷,就可以製作“凍米糖”,首先製作凍米,將洗淨、浸漲的糯米炊熟後放户外晾曬受凍,待幹至能用手搓散就成,到臘月將之炒熟成“米胖”,然後直接拌入熬好的飴糖、食糖溶液中,調和後撒上紅綠絲(即蘿蔔絲染色),用框架壓緊切成片,有的在米胖裏摻黃豆、花生肉、芝麻等。如果不用凍米而直接用糯米制作就是硬米糖,若全用芝麻或花生製作就是芝麻糖或花生糖。
冬至前夜要炒黃豆、玉米、落花生、番薯片等,叫做“炒冬塊”。過年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炊發糕,就是將拌有白糖、豬油、酒酵等的米粉放入墊好荷葉或箸葉的炊籠內,用微火加温蒸熟,上完色即可。糕呈圓形,寓意“閤家團圓”。到春節的時候,家家還會炒“八寶菜”,就是將豆腐乾、千張、荸薺、油豆腐、胡蘿蔔絲、白蘿蔔絲、豆芽、醃菜拌以生薑、大蒜葉等清炒在一起。
葱花饅頭是龍游當地人常吃的一種特色小吃。龍游饅頭是用老面加酒糟發酵蒸製成普通饅頭,然後裏面塞入炒熟的餡料製作而成。 [9] 

三門源村榮譽稱號

2008年10月14日,三門源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8] 
2012年12月17日,三門源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5] 
2019年12月31日,三門源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 [19] 
2022年1月,入選2017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21]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門源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門源村

三門源村旅遊信息

三門源村交通路線

三門源村現有一條6米寬的水泥路與320國道相連到達龍游縣城,共計28千米,驅車不到三十分鐘。亦可從龍游縣城乘坐中巴車入村。
村子對外交通出入口主要有南線:龍游—下章—塔石—後舒—石佛—下洪—三門源;北線:橫山—三門源。 [20] 

三門源村村內導覽

俯瞰三門源村 俯瞰三門源村
三門源景區是傳統村落和自然景觀相融合的特色景區,而且景點數量豐富,分佈範圍較為廣泛,所以旅遊線路靈活多變,可以根據遊客的需要自行定製。
根據三門源生態景區資源分佈狀況、資源特色、功能差異和開發價值,按照景觀特色一致性、空間密集性和連續性、內在聯繫性和空間管理方便性等原則,整個景區劃分為三門源傳統村落、石佛巖生態景區、石佛寺佛文化區、石佛生態風情區等。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