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街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下轄鎮)

鎖定
三街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下轄鎮,位於靈川縣中北部,是靈川縣的北大門,北與興安縣溶江鎮接壤,南與靈川鎮相連,東與靈田鄉交界,西與潭下鎮九屋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83.1平方千米,中心鎮區規劃面積3.1平方千米。 [1-3]  唐代,置靈川縣始,轄區就一直是縣衙所在地。1984年10月,廢止人民公社體制,成立三街鎮人民政府,機關駐地不變。 [1]  截至2019年末,三街鎮總人口2.2萬人, [3]  有瑤、壯、苗、回、侗、黎等少數民族; [2]  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4]  鎮政府駐三街鎮馬路街4號。 [2] 
2019年,三街鎮財政收入3952.5萬元,同比增長52.55%;固定資產投資3.46億元,同比增長152.55%;共有企業36家,其中4家規模以上企業,企業納税3109萬元,同比增長118%。 [3] 
中文名
三街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
地理位置
靈川縣中北部
面    積
183.1 km²
下轄地區
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政府駐地
馬路街4號
電話區號
0773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2 萬(截至2019年末)
著名景點
東街
南街
北街
車牌代碼
桂C

三街鎮建置沿革

千秋坡田百年古樟樹 千秋坡田百年古樟樹
唐代,置靈川縣始,轄區就一直是縣衙所在地。
明朝時期,靈川全縣劃分為4鄉,轄區屬城鄉。
清朝年間,廢鄉設都,全縣劃分為7個都,轄區屬五都;清宣統二年(1910年),廢都設區,全縣劃分為7個區,轄區屬一區,治所今三街集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調整為東北區、西北區、南區3個行政區,轄區屬東北區,治所先設北紹橋村,後移至路底村;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撤區設鄉,全縣設25鄉,轄區設北障、南藩2個鄉,治所分別在橫嶺村和鳳凰圩。
1949年11月22日,靈川縣解放,轄區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年12月,靈川縣撤鄉設區,全縣劃分為8個區,轄區為城廂區,區機關駐鳳凰圩。
1951年8月,改稱一區。
1954年6月,靈川縣撤銷並人臨桂縣,轄區易名臨桂縣靈川區,排列第十五區,區機關駐鳳凰圩。
1957年12月,撤區設鄉,轄區為靈川鄉。
1958年9月,撤鄉,成立人民公社,轄區稱靈川人民公社。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批覆並公佈恢復靈川縣建制,轄區稱靈川縣靈川人民公社;是年8月公社改區,轄區為靈川區,區機關駐三街圩。
1966年5月,恢復人民公社體制,轄區稱三街人民公社(因舊縣城有東街、南街、北街3條街得名)。
1984年10月,廢止人民公社體制,成立三街鎮人民政府,機關駐地不變。 [1] 

三街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三街鎮下轄11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 [4]  共6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三街鎮馬路街4號。 [2] 
社區
三街社區
行政村
三街村、獅象村、普賢村、五福村、龍門村、龍坪村、廣化村、千秋村、溶流村、溶江村、潞江村

三街鎮地理環境

三街鎮位置境域

三街鎮地處北緯25°24'19”—25°35'31"、東經110°18"43"—110°27'22"之間,位於靈川縣中北部,是靈川縣的北大門,北與興安縣溶江鎮接壤,南與靈川鎮相連,東與靈田鄉交界,西與潭下鎮九屋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83.1平方千米,中心鎮區規劃面積3.1平方千米。 [1-3] 

三街鎮地形地貌

三街鎮地形以丘陵為主。 [5] 

三街鎮氣候

三街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2300毫米,平均氣温19℃,平均日照1475小時。 [5] 

三街鎮自然資源

三街鎮森林覆蓋率為68.6%,植被以為主; [5] 赤鐵礦方解石石灰石等。
三街鎮小溶江水庫 三街鎮小溶江水庫

三街鎮人口

截至2019年末,三街鎮總人口2.2萬人, [3]  有瑤、壯、苗、回、侗、黎等少數民族。 [2] 

三街鎮經濟

三街鎮綜述

2017年,三街鎮完成財政收入2355萬元,其中國税收入完成1704萬元,地税收入完成651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2億元。 [2] 
2019年,三街鎮財政收入3952.5萬元,同比增長52.55%;固定資產投資3.46億元,同比增長152.55%。 [3] 
2019年,三街鎮共有企業36家,其中4家規模以上企業,企業納税3109萬元,同比增長118%。 [3] 

三街鎮農業

2017年,三街鎮糧食種植面積2.04萬畝,其中水稻1.88萬畝;發展獅象野蔬、普賢石斛、五福番茄、溶流草莓等特色蔬菜種植,逐步形成以三街、普賢和廣化為中心的柑橘種植區域帶,總種植面積12869畝,產值4473萬元。 [2] 
境內特產楊梅 境內特產楊梅

三街鎮工業

2017年,三街鎮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14.03億元,共有各類企業25家,其中規上企業4家;上繳國税金1063.91萬元,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入8.11億元;培育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家,全年招商完成3.5億元。 [2] 
2019年,三街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32億元,同比增長296.49%。 [3] 

三街鎮交通運輸

三街鎮有一級公路相通;湘桂鐵路、國道322線和灕江呈“川”字形縱貫鎮境;11個行政村都有混凝土(柏油)公路相連。 [2] 
境內高鐵幹線 境內高鐵幹線

三街鎮社會事業

三街鎮教育事業

截至2005年末,三街鎮有初中1所,教職工71人,在校學生599人;中心校1所,小學5所,小學教學點7處,教職工154人,在校生101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1] 
2017年,三街鎮新建了三街鎮中心校附屬幼兒園、對校舍進行維修。 [2] 

三街鎮文化事業

截至2005年末,三街鎮有鎮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民間演出團體3個,30餘人。 [1] 
截至2017年末,三街鎮共有民間文藝隊15支,全年組織大小型羣眾文化活動8場,出演演員達200多人,羣眾觀看達3000多人。 [2] 

三街鎮體育事業

截至2005年末,三街鎮有籃球場20多個。 [1] 

三街鎮醫療衞生

截至2005年末,三街鎮有鎮衞生院1所,醫護人員34人,開放病牀17張,村級衞生室12個。 [1] 

三街鎮社會保障

2017年,三街鎮城鄉居民參保總人數為11167人,正常參保繳費人數為6324人。已領取待遇人員為3617人,已簽訂委託代繳(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費三方協議書7494份。全年新參保人員為230人,對397個領取企業保險人員進行人臉識別資格認證和對人臉建模並認證工作;對全鎮3617個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員進行手機APP人臉識別認證工作,至12月底,完成認證100%。 [2] 
2017年,三街鎮全年新農保繳費人數6013人,完成3351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金的退休人員人臉認證,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代扣代繳人數11146人,發放社保卡11777張。 [2] 

三街鎮精準扶貧

2017年,三街鎮對精準扶貧户實行動態管理,對不符合精準扶貧標準的37人(户)進行了一票否決,新增貧困户19户,返貧8户。至12月底,全鎮有貧困户274户,貧困村2個。組織各幫扶聯繫人對142户貧困户進行產業驗收,發放產業扶持資金28.4萬元。嚴格按程序開展“雙認定”工作和溶江村脱貧摘帽工作,全年完成34户138人脱貧摘帽認定,實現該村脱貧摘帽。 [2] 
2019年,三街鎮共有貧困户335户1098人,貧困村2個,潞江村脱貧摘帽,截至2019年末,有123户382人脱貧。 [3] 
三街的西南角 三街的西南角

三街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三街鎮建城時因設有東街、南街、北街三條主街而得名。 [3] 
  • 中國傳統村落
  • 文物古蹟
名稱
保護級別
時代
所在地
公佈時間
三街古城門
廣西壯族自治區級
明代
靈川縣三街鎮東街、南街、北街
1991.12.3靈政發〔1991〕136號
大龍坪古墓羣
靈川縣級
漢代
三街鎮龍門村委留田村
1995.5.8靈政發〔1995〕55號
三街鎮古驛道
靈川縣級
明代
三街鎮龍門村委留田村、廣化村委、溶流村委
1995.5.8靈政發〔1995〕55號
月華洞石刻
靈川縣級
明代
三街鎮五福村委東黨村
1995.5.8靈政發〔1995〕55號
三街鎮政府老辦公樓
靈川縣級
民國
三街鎮政府大院內
2015.1.21靈政辦〔2015〕9號
參考資料: [7] 

三街鎮風景名勝

三街鎮綜述

三街鎮神嶺瀑布 三街鎮神嶺瀑布
三街鎮風景名勝有古靈邑八大景(百丈霽雪、千秋文筆、黃崗獅拱、亦壁象蹲、煙寺曉鍾、元真仙蹟、顯震靈湫和顯惠靈湫,後人稱之為“老八景”)中前七景。 [5] 

三街鎮南街

南街 南街
南街是三街古城最早成行、繁盛時間最長的一條街,長340米,地勢形若龍舟:兩端高中間低,龍頭銜縣衙嶺,龍尾穿鎮南門。三街六巷中的黃家巷和陳家巷便位於此。南街早在唐開元年間(713—742年),便在街西的楓木山上建有如意寺,並開鑿了黃家井。街西南城牆內有一面積近萬平方米的泉水塘,因塘邊修建了南寺,故泉水塘取名為南寺塘;寺前修建的水井也名曰南寺井。塘畔於唐末還建有南嶽廟,清康熙年間(1654—1722年)仍香火旺盛;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又增建兩廊並搭建了戲台。塘邊還陸續修了精忠廟、娘娘廟和養濟院(類似於現今的福利院)。養濟院門樓額匾書“奉憲施仁”,入院者“生給月糧,死給棺殮”。民國初期,南街人口增多,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又在街中新開鑿一井,名“中興井”。 [8] 

三街鎮北街

北街 北街
靈川縣治於宋紹定四年(1231年)遷新址,擇城中最高處小土嶺建立縣衙,世人稱之為“衙門嶺”,沿用至今。鳥瞰三街古城,衙門嶺猶如輪船的艦島、印章的把柄,兀立城中,縣衙設於此,以示中心和威權所在。北邊城門曰:“拱北門”。京城居北,躬身拱手面北,以示對皇帝的尊重。古代南方城鎮設立城門,多用“承恩”、“迎燻”等諸如此類來命名北門,緣由基本於此。古驛道(官道)自北而來,進拱北門入北街,辦理公事的去縣衙,一般過往行賈則由北街穿南街出鎮南門而去桂林。在城牆建好後,為便於車馬通行和急於趕路的行賈過境,還在拱北門和西化門的城牆外,新建了與南門圩相接的驛道,可直通“縣前鋪”驛站。驛道旁又自然形成了一條長230米的半邊街,又名“西關外”、“北門背”。 [5] 

三街鎮東街

自三街古城中心衙門嶺往東還有一條叫東街的大街,街長360米,街頭始於衙門嶺,街尾是面臨灕江的東勝門。 [8] 
東街 東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