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無農民

鎖定
三無農民,指的是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的農民,這些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由於土地被工業開發區或被城市建房所徵用,已變成沒有土地的農民,沒有土地便沒有了工作,沒有工作,還沒有社會保障,這就成了一種既無土地、又無工作、還無社會保障的社會人口。
中文名
三無農民
內    容
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
拼    音
sān wú nóng míng
解決措施
嚴格按市場價格徵用土地等

三無農民發展現狀

1、2004年這樣的“三無”農民在中國的總數目估計已經達到4000多萬人。當然在這大約4000萬失地農民中,有一部分發達地區如浙江的失地農民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有一定的社會保障,譬如可以享受失業救濟金,到了晚年還可以享受養老等社會福利待遇,但大部分失地農民基本上是處於“三無”狀態。並且這種三無村民的數量還在繼續增加,隨着今後城市和工業用地繼續擴大,還會有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
2、2004年中國規劃開發區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約摺合2331萬畝,假如以人均土地為1畝計算,這3.5萬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就使2330萬農民失去了土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便進入了一輪大規模侵佔農業用地的高潮,十幾年下來,平均每年損失耕地大約為400萬畝。自80年代至今,工業用地和城市商居用地至少已使上億畝的耕地化為烏有
3、按這種土地使用量計算,改革開放後這25年間,至少有上億農民失去土地,但在這上億失地農民中,又至少有一大半人在新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變為市民和工人。但是隨着工業化歷史進程進入了一個高質量階段,工業就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下降,在90年代中期以後,工業領域不僅不增加勞動就業,反而從國有企業鄉鎮企業中吐出5000多萬工作崗位。這就使90年代中期以後,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嚴峻起來。

三無農民產生原因

三無農民 三無農民
1、一般來説,正常而合理的工業或城市用地,並不會造成三無現象。出現三無現象,主要是與不合理侵佔農民土地有關。各地政府大搞開發區工業園,圈佔了大量農民土地之後,開發區沒有項目,被徵土地長期閒置,撂荒現象嚴重。[2]
2、一些地區,徵用了土地搞開發區,以每畝土地幾千元的低廉價格補償農民,結果使這幾個鄉的村民利益受到極大損害。農民為此與政府打官司,已經歷時八九年,到問題還未解決。
3、不解決被徵土地的利用效益,就難以解決“三無”農民問題。越是沒有效益,徵地價格便越低。從全國來看,被徵土地的價格因地而異,經濟發達地區,有些被徵土地的價格達到每畝幾萬元,農民可從徵用土地得到幾萬元的收入,但在有些地區,農民只能從被徵土地上拿到幾千元,有的甚至連幾千元也沒有。
4、即使是一些城市商業用房用地,房地產開發商也往往將土地價格壓到最低,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不注意保護農民利益,與開發商一道壓低地價,這就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5、國內尚處於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初期,可控、適量地佔用農地是不可避免的。近10年來的嚴峻問題繼而演變為突出社會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佔用農地普遍失控;失地農民的基本生計得不到最低保障(談有效保障還是奢望),導致羣體事件愈演愈激烈。 [1] 

三無農民現象剖析

1、三無現象的實質是一種城鄉之間不平等交換的結果。如果這場土地交易是等價和公平的,就不會造成這麼多農民的受損,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三無人口。肯定是交易的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利益,才使擁有土地的農民陷入困境。
2、針對這種現象,有學者尖鋭地指出,中國的產業資本不能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而進行發展。中國已經到了反饋農村的時候了,人大、政協兩會集中地反映出這種聲音,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也開始向農村和農民傾斜。
3、三無現象如果不及時儘快地解決,將極大地威脅到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均衡發展,據測算,如果中國不注意解決“三無”社會人口的問題,那麼“三無”人口問題真正的爆發而是在未來的四五年之後,我們要未雨綢繆,防止這一問題的擴大。
4、由於失去土地,大量農民就業及社會保障無着落,60%的失地農民生活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有穩定經濟收入、沒有因失地影響基本生活的只佔30%。困難農民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以上,子女生活也不富裕,所在集體經濟實力又相對薄弱,因此淪為三無人員,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廣大農民付出了代價。

三無農民解決措施

1、嚴格按市場機制和市場價格徵用土地。
2、改革中國的土地制度,讓農民真正擁有土地。否則農民的利益難以保障,最好土地私有化。
3、擴大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範圍,將一部分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的範疇。
4、為解決開發區過多過濫、違規用地等突出問題,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商務部聯合下發標註為“特急”的《關於清理整頓現有各類開發區的具體標準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對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下發後,地方和部門突擊審批和突擊設立的各類開發區,一律予以撤銷,並要追究有關領導人和責任人的責任。
5、對“三無農民”的低保,越往後拖社會成本會越高,就重視程度、進取態度到具體政策舉措,上海從2004年起率先在國內推開的“鎮保”(失地農民基本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是一種可行的模式;浙江推行農民低保全覆蓋,力度似乎也不小。 [1] 

三無農民專家建議

1、大規模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要有利於農村生產生活,對於不種地的農民可以建樓房集中居住,但純農區則不一定適合,否則就會出現挑着糞擔上電梯的尷尬現象。 [3]
2、對於村莊撤併建社區現象,要通過建設中心城市的辦法來吸引農村居民進入中心城市居住和生活,而不是以村改居的方式強制農民被城市化。
三無農民
3、村改居、建設萬人村等行動主要是在新農村建設的名義下,歸併和縮減農村住宅建設用地,以獲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補充地方財政收入,其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量就是國土資源部出台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鈎制度”。
4、現有農村居民的宅基地是農民的既得利益,也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應得利益。地方政府為增加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地方土地財政收入,不得不迫使農村居民離開現居住地,集中居住到政府壓縮宅基面積後的多層樓房和雙層住宅。
5、農民的生活習慣將被迫改變,農民的生活負擔也會相應增加,農民種地養殖更不方便。而且村改居後產生的大量‘三無’(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農民將直接影響國家社會穩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