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湖

(湖北三湖)

鎖定
三湖指的是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原為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管理農場,始建於1960年9月。
中文名
三湖 [1] 
別    名
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管理農場
佔地面積
61 km²
職工人數
7000人

三湖農場簡介

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原為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管理農場,位於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始建於1960年9月,面積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萬畝,林地1.7萬畝,精養漁池2000畝,總人口1.5萬,職工7000人,轄3個生產大隊、26個生產小組,
4家國有控股企業及13家民營企業,是湖北省農業現代化首批試點單位和棉花產業化示範樣板建設單位,是國家確定的長江流域優質專用棉生產基地,200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省部共建的100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場)和聯繫村(場)之一。
周邊場鎮:三湖農場西北接省桑梓湖畜牧農場和荊州市沙市區岑河鎮,向西比鄰江北農場,西南在部分與熊河鎮相連,接彭家閘,南隔曾大河與六合垸農場相望,東由四湖總乾渠由北至南與潛江市運糧湖農場及張金鎮相隔。
三湖 三湖
2002年三湖農場加掛管理區門牌。2008年成為全省第一家無耕牛機械化農場。
管理區土地肥沃、地力殊厚,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豐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温16℃,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是盛產糧棉油和發展多種經營生產的理想地方。實現了組組通水泥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水利基本設施完善,排灌泵站51座,裝機64台、5666千瓦,排渠縱橫交錯,硬化灌渠全長60公里。60%的農田達到了水旱輪作、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標準,
糧、棉生產和水利建設的農機化作業程度分別達到80%、50%和60%。
管理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產業興區、工業強區”戰略,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積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棉業、種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培植了棉花公司、種子公司、畜牧公司、食品罐頭有限公司等企業,農業產業化率達到86%,常年生產糧食2000餘噸、優質專用棉6000噸左右、油料1000餘噸、水產品2000噸,出欄種、仔、肥豬1.5萬頭左右。
管理區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已向農業職工輻射,自辦醫療統籌覆蓋率達到了80%,基本解決了有病無錢醫和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的發生。城鎮居民和農業困難人口分別落實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救助,做到了應保盡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進一步完善,大力推行“平安三聯”,構建了治安防控體系,實現了社會穩定,職工安居樂業。
除產棉業以外,主要特產還有皮蛋(松花蛋)、白酒、黃桃、甲魚、鱔魚等。

三湖體制變遷

1954年,三湖分屬原江陵縣岑河區鎮口、赤湖、張場鄉和原潛江縣甩橋、天林鄉所轄。1956年,闢為原江陵縣岑河區三湖漁民鄉和原潛江縣張金區新建漁民鄉。1957年三湖合二為一,組建為湖北省荊州地區三湖水產管理局,直屬原荊州地區行署。1959年改名湖北省荊州地區三湖水產養殖場。其時,三湖的總面積已減至95平方公里左右。
三湖 三湖
1960年,江(陵)潛(江)兩縣6000大軍“腰斬三湖”,築成了四湖總乾渠。從此,茫茫湖水經四湖總乾渠排入長江,千年湖底變沃野,萬頃荒灘變良田。是年9月19日,經原中共荊州地委批准,在三湖水產養殖場的基礎上成立了國營三湖綜合農場。從葉葉扁舟、點點漁火、凌波撒網中走來的三湖人,開始了挖渠築堤、斬草拉犁、拓荒圍墾的新徵程。伴隨着拓荒者沉重而有力的腳步,三湖的歷史揭開了改天換地艱苦創業的第一頁。
三湖建場初期屬原江陵縣所轄。1963年更名為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改屬湖北省農墾廳,面積僅為61平方公里。1971年組建為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七團。1972年複名湖北省國營三湖農場。2002年落實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理順國有農場管理體制”的精神,按照“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運作,成立了荊州市三湖管理區,改屬荊州市管轄。

三湖三湖歷史

三湖,最早是一個水域名稱,其由來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北魏酈道元先生的《水經注》雲:“楊水東北流,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皆官湖,三湖合為一水。宋元嘉中,三湖下注楊水,以廣漕運。” 光緒六年《荊州府志》曰:三湖“在城東八十里。城東小湖,如沱湖、上黨湖、潘泊湖皆接豉湖,東南出王跛口入丫角廟河,南入三湖,出張軍河(即今潛江張金河)、紅馬湖”。近代三湖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有湖面122.2平方公里,與長湖、白鷺湖、洪湖合稱荊州四湖。三湖一般水位29.5米,水深3米左右。因其地勢低窪,歷來是四水彙集之地,也是四湖地區的調蓄區。一者長江水常由洪湖新灘口倒灌入內,二者長湖水直下宣泄其中,三者東荊河分漢江山洪下線壓境,四者周圍民垸客水集註,加之湖中河道曲折迂迴,河面狹窄,且河牀淺。是故,三湖常為滔天白水所踞。
歲月悠悠,演變殊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漢江沙洋堤屢潰,大量泥沙隨江水匯入三湖。諺雲:“打破沙洋十八年,三湖淤起作良田。”
三湖,以她那光潔、寧靜、幽遠、廖廓的人間仙境般的風姿,吸引過不少騷客名士的吟唱眷戀。南朝書畫家宗少文棄官遺榮立宅隱逸四十年,清代詩人王柏心《曉渡三湖》欲寄家孥謝物役,清末荊州知府黃良佐慕名而至青蓑綠笠吟釣雪……。然而,遺憾的是,古代的雲夢澤,近代的三湖,她的美麗,她的傳神,僅僅囿於文人雅士和士大夫等有閒階層的欣賞與讚美之中。對於以漁業和農耕的三湖勞動人民來説,這裏從來不是人間樂園。
清末至民國時期,三湖沼澤遍佈,茭排封岸,水鳥羣飛,蒲葦橫秋。由於反動統治的殘暴、日寇鐵蹄的踐踏,加之湖霸橫行、土匪猖獗、湖水氾濫、災禍頻仍,多少三湖人在罪惡的屠刀下命喪黃泉,在洪水橫流中葬身魚腹,在黑暗裹着飢餓的襲擊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為謀求解放,三湖優秀兒女跟着共產黨,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清匪反霸,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王祖棟、王忠良、趙光甲等30餘名英豪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千秋功罪,萬種歌哭在歲月的長河中消融。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異地謀生的三湖土著居民陸續從湖南和監利、洪湖等省縣返回水鄉,或操舟撒網,或犁田叱犢,他們唱響了重建家園的序曲。
三湖農場在開拓者的耕耘中成長了48個年頭。在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三湖人從斬草拉犁開始,種稻植棉、栽樹造林,到飼禽畜養魚蝦、建工廠辦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走出了一條糧棉立場、農業興場、產業化強場之路。如今,國有農場綜合改革和國家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解放了三湖生產力,調動了三湖人的積極性。1.5萬三湖人正乘着黨的政策的春風,朝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