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楊莊

鎖定
西漢晚期規模宏大的漢代村落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三楊莊被發現。考古學界稱,該村落遺址展現了漢代農耕社會的豐富概貌,其考古價值堪與意大利“龐貝古城”相媲美。
中文名
三楊莊
發現地址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
屬    性
遺址
年    代
西漢晚期

三楊莊地名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

三楊莊遺址簡介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三楊莊的一個偶然發現,使我們有望走近漢代平民的生活之中。經過兩年多的挖掘工作,四處漢代平民生活的遺址,從5米多深的淤沙中逐漸顯露。另有三處庭院遺址,封存地下等待挖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海旺説:“內黃三楊莊漢代遺址首次以實物形式,大面積展現了西漢晚期的農耕生活。”

三楊莊專家評論

三楊莊 三楊莊
劉海旺認為,考古發現的實物,將彌補過去史料的不足,糾正或明確説明文獻上的記載。並且,這本埋藏地下的歷史書,還能幫我們解答諸多關於漢代建築、農耕文化、社會結構的疑問。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認為,“三楊莊漢代遺址規模宏大,田中有民居,是世界上的農業遺蹟。”
內黃三楊莊漢代遺址的所在,是黃河故道上的一片淤沙地帶。2003年6月24日,內黃縣所實施的“引黃入內”工程施工時,突然在地表下5米左右發現了露出的房屋一角。之後,陸陸續續地,四處類似的房屋遺蹟在同一土層上出現。
遺址中清理出的瓦片大約有40公分長,是所用瓦的兩倍左右。劉海旺説:“‘秦磚漢瓦’,漢代的瓦最大,南北朝以後,瓦就越變越小了。”板瓦如板而略有弧度,筒瓦蓋在板瓦之間的縫上,做防水之用。板瓦和筒瓦同時使用,表明這是一幢漢代的建築。

三楊莊經歷

考古人員從第二處房屋遺址中清理出有“益壽萬歲”字樣的瓦當和“貨泉”銅錢。這是從遺址中清理出的僅有的兩件有文字的東西。“貨泉”是王莽時期(公元9年至24年)的錢幣。綜合板瓦和筒瓦的紋飾和形制、陶器的形制等整個器物羣的特徵,考古學家把這一遺址的時間,定位在西漢末至王莽初。
考古中發掘的房屋裏人走樓空,格局依舊。一個小型的拌泥池位於房屋西南側,幾塊筒瓦碎塊遺落在地上,彷彿正在進行勞作。房內沒有留下任何人或動物的痕跡,周圍的幾户農家皆是如此:似乎也是在農作時,突然離開了家。
房屋主人離開得如此倉促讓人心裏生起謎團,也為千頭萬緒的歷史起了一個線頭,考古學家認為,這大概是因為一起水災的緣故。劉海旺説:“很早以前,黃河一直被稱為‘害河’,在漢代,這是僅次於匈奴的災害。據推測,西漢晚期黃河不太穩定,在王莽時期曾經發過一次大水,當時國家動亂,沒有治水。”
西漢末的這次黃河氾濫,一直到公元69年東漢王景治水,始得太平。“王景治水後600年間,這一帶沒有決過堤。”數百年間,三楊莊漢代遺址宛在水下——黃河水起起落落,水下的庭院始終保留着當年氾濫時的格局。
唐代以後,黃河向北移動,到北宋中期後,從此徹底脱離內黃所在地,納入的黃河水道。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裏是荒無人煙的寂寥之所,劉海旺説:“正由於以前荒無人煙,這一遺蹟才能保存下來。”
清理出的四處房屋,有諸多類似之處。坐北朝南,光線充足,二進式的庭院佈局,內設小範圍的活動場地,各自有水井、廁所和石臼、石磙等各種勞動和生活用具,自成體系。在第二處庭院中,有一處非常特別的編織遺存展現大家眼前。
在寬敞的庭院的後方和旁邊,種植有桑樹和榆樹。榆樹和桑樹都是漢代政府提倡種植的植物。“桑樹可以養蠶,榆樹可以做木料,做車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考古專家郝本性認為,這是由自然經濟的條件所決定的。
房屋的四周,清開淤沙,除去田壟上薄薄的紅泥,耕作中的田壟就顯露出來,田畝尚在耕作中,蹄印清晰可辨,推測應當是牛,此外,還有車轍的痕跡。遺址內還發現了大型的鐵犁,與‘代田法’正好配套。

三楊莊代田法

“代田法”,是在漢武帝時開始推廣的農業耕作技術。‘代田法’最主要的步驟是在一年耕作之前,用犁鏵筆直地耕出壟,種子播種在溝裏,苗長出來以後,陸陸續續將壟上的土往溝裏填,直到壟與溝平。這種方法既能防止幼苗倒伏,又便於除草,有效地提高了產量。
漢代正處於中國農業經濟的轉折點上。之前的“井田制”,農民以耕種公田的方式交納賦税。王莽時期過之後,自耕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一去不返。那時候的土地不再屬於農民,他們若不依附於豪強地主,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如果能從三楊莊漢代遺址出發推測出西漢的家庭結構,往上推,就能知道‘井田制’是怎麼回事,往下推,就能知道‘莊園制’是怎麼回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在對遺址的單獨院落形式感到驚喜,同時又為遺址沒有留下農田而感到遺憾:“如果能留下這一遺址,就等於留下了一部漢代經濟史。”他認為,星羅棋佈的院落和房子的結構,將有助於解答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