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時教

鎖定
三時教:依據佛典義理的深淺與佛陀説法的時代,而將佛陀一代教法,分為三個時期,謂之三時教。
中文名
三時教
所屬時代
佛典義理的深淺與佛陀説法的時代
代表人物
慈恩大師
代表作品
解深密經

三時教説法

三時教法相宗

為慈恩大師窺基的説法,指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三時中道教。又稱有、空、中三時教。此等思想淵源於《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
法相宗
法相宗(3張)
第一時有教,謂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為説四諦法,令小根者登聖位。代表性經典即《阿含經》。第二時空教,謂佛在靈鷲山等地,為由二乘轉向大乘者,説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執見,回小向大。彼時所説者,即《般若》等經。第三時中道教,佛在華藏界等,為五乘人談三性三無性,詳示空有之真相,顯中道實義,除有空偏執,令入究竟了義之教。彼時所説者,即《解深密》、《華嚴》等經。此三時中,前二時屬有上有容教,第二時雖屬大乘教,但其説隱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義;第三時屬無上無容教,教法顯了,故為真實了義。
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所述,並非所有根機皆須歷經此三時。根機屬漸悟不定性者,始經三時次第,頓根者直入中道,無三時之別。《唯識了義燈》卷一(本)謂此三時有二義,一約前後(年月),二約義類。前者系約漸悟不定性根機之調熟言,即由淺入深最後會入中道,因此在三時的時間上,有所謂初、昔、今之先後。此因佛説法豎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後者則就所説教深淺不同言。故以義類相從,則有所謂有、空、中三時的次第。例如《華嚴經》雖是最初成道所説,以屬中道教,故攝於第三時;《遺教經》雖是涅盤時所説,因屬有教,故攝於初時。此因佛之説教橫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三時教印度智光論師

即依《般若經》、《中論》將佛陀一代教法分判為‘初時心境俱有’、‘二時境空心有’、‘三時心境俱空’等三類。
印度智光論師
印度智光論師(3張)
初時心境俱有,謂佛於鹿野苑為小根者説四諦法,明心境俱有之理;二時境空心有,謂佛為中根者説法相大乘,明心外無境、萬法唯識之理;三時心境俱空,謂佛為上根者説無相大乘,破內外一切偏執,顯諸法皆空,平等一味之理。此三時中,前二時屬有所得方便未了教,後者屬無所得真實了義之教。

三時教《唯識三十論序説》

三時教宗教簡介

◎附一︰井上玄真着·白湖無言譯〈唯識三十論序説〉(摘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8})
唯識三十論序説
唯識三十論序説(4張)
唯識宗的觀察,則佛陀雖一代所説的教典多種不同,實不出於三時教。三時教者,即有教、空教、中道教是。一切凡夫,不知無我之理,妄執常住一體之我,以為有自在主宰之用,由之,造諸惡業,沉淪生死。佛陀憐愍,説色心的因緣成敗,示一切法,皆無有我,使除實我之執,這是四諦三科的説法,就是初時的我空法有教。然而眾生聞到這種説法,卻成為諸法實有之執。佛陀因此,進而説屆卜為諸法,悉皆空寂,無為之法,是不可得,顯一切法皆空之旨,使舍其實法之執;這就是第二時萬法皆空教。可是所化的有情,不知佛意,卻於諸法的實性事相,以為都是沒有,而墮於空見,不得其中道正理。故佛陀在最後説三性三無性非空非有的唯識妙理,使其破除偏執;這就是第三時唯識中道教。

三時教三時對照表

為使讀者一目瞭然起見,把其要點,作三時對照表如下︰
┌───┬──────┬─────────┬────────┐
│ │初 時 有 教 │第 二 時 空 教│第 三 時 中 道教│
├───┼──────┼─────────┼────────┤
│宗義 │我空法有 │萬法皆空 │唯識中道 │
├───┼──────┼─────────┼────────┤
│説法處│鹿野苑等 │靈鷲山等 │蓮華藏界等 │
├───┼──────┼─────────┼────────┤
│所被機│赴凡夫二道 │赴二乘趣向 │赴五乘之機 │
│ │二乘之機 │於大乘者機 │ │
├───┼──────┼─────────┼────────┤
│所説法│四諦五藴十二│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三性三無性百法二│
│ │處十八界等 │本來寂靜自性涅盤 │空十地因果行位 │
├───┼──────┼─────────┼────────┤
│得益人│憍陳如等證 │須菩提等迴心 │勝義生等信解修學│
│ │得二乘之果 │信解於大乘 │ │
├───┼──────┼─────────┼────────┤
│結集經│四阿含等 │大般若等 │深密、華嚴等 │
└───┴──────┴─────────┴────────┘
在這三時中,若判其真實了義和方便未了的;則前二時的空有兩教,是方便未了,而以第三時是中道教,是真實了義之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曾説過,一切法是不偏於有,也不偏於空的,如偏説於有或偏説於空,仍不是顯了非空非有中道之旨;在第三時,才正是顯説這中道之理。雖然,在前二時之偏有偏空,是在於所對之機的瞭解方面;而能説之佛陀,依然是成為中道的。何以言之?就是説︰即初時所説之法有,是依他的假有,圓成的妙有;第二時所説之法空,是空卻凡情於依他圓成上所起的遍計所執之妄倒。然前二時,雖是中道的空有,尚未顯了地説依他之有遍計之空的微旨,僅漫然地而説空有,故把這總稱之曰隱密之教。到第二時,始極明顯地述三性中道之旨;且明示初時之有,是依圓之有,第二時之空,是立於三性上的三種無性之空,無所隱覆,故把這名為真實顯了之説。這三時的判教,始源於深密會上,勝義生菩薩以空有兩教之不同,質疑於佛陀,末了述自己如上所引的領解,深得佛陀之印可。故果欲分判佛陀一代時教,依此三時分判,則了義教與非了義教,判然明白。佛滅度後,印度佛教的興廢,在歷史上亦經過有空中的史實,雖可説是偶然,但是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樣的次第,不是全無所由的。

三時教意義

現在把我對於三時教的意義,約略地説之︰
關於這三時判教,古人有以‘年月’與‘義理’而定論。但是三時之判,到底依於説法年月的前後呢?還是依於所説義理的淺深呢?或者説,唯依年月的前後;或者説,唯依義理的淺深;或者説,是年月義理並依的。依我觀察起來,若僅局於年月或義理的任何一方面,俱未盡理,故以雙取折衷之態度,最為允妥。怎樣呢?因年月的次第和義理的淺深,是相依相成的。大概佛陀設教,是依於義理的淺深;然而一施於對象之機,則自然發生時之前後了。就是︰所謂法體恆有,在凡夫的情慮易解,而其理淺近,故説在最初;所謂諸法皆空,是須真能淨離妄想戲論的迷境,進入於平等無差別的理性,較之於初時,已漸趣深遠了,故説在其次;所謂中道,是諸法本有之理,而適得中正者,以其義最深遠而難悟證,故説亦在最後。若然,則教理的淺深次第,是由於機的證悟時間上之前後;機之解悟的前後,是由於教法上所藴蓄之義理淺深了。由是觀之,義理的淺深與年月的前後,是相待而並行,以之經緯成三時之教相。故慧沼《義燈》中説雲︰‘此(三時教)有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理。’因為若唯依據於年月來判,則三時判教,不免未能判盡一代佛教之過誤,且又有違於唯識宗師教文之疏失;若唯依據於義理立論,則忘卻機類悟入之次第,而又反於經文祖釋之大旨。故知並取年月之前後和義理之淺深之説為最善。
既然三時教中唯以第三時為中道教真實了義之説,則這部《唯識論》正是發揮唯識中道之旨者,故在佛教教理中,可知是處在最高的地位,而為真實了義之説,不是方便隱密之教矣。

三時教《中國佛教史》

◎附二︰黃懺華《中國佛教史》第三章第五節(摘錄)
中國佛教史
中國佛教史(3張)
如《唯識述記》雲︰‘此約機理漸教法門,以辨三時。若大由小起,即有三時年月前後,解深密經説唯識是也。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後次第,即華嚴中説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説。此約多分。’故此三時教判,有年月、義類兩説。如上依佛一代説法之前後,立初、昔、今之次第,是為年月三時。又依佛所説法之義類,立有、空、中之次第,是為義類三時。即不拘説時之前後,以教理深淺之義類相從,一切詮有教為第一時教,詮空教為第二時教,詮中教為第三時教。例如《華嚴經》,雖説中道理,然屬佛成道之初時。又如《遺教經》,雖屬有教,在入涅盤之最後。雖然,自其所説之內容言,則《華嚴經》正屬第三時,《遺教經》屬第一時。圓測於《解深密經疏》,單取約義類説,不約年月。如《疏》雲︰‘所説華嚴及楞伽等,皆第三了義所攝。而言三時所説教者,約義淺深廣略義説,非約年歲日月前後説三時也。’慧沼於《成唯識論了義燈》,並取年月、義類兩説。如《燈》雲︰‘又所説教,非定如是前後次第,判為三時。並約所説,義類相從。望不定性,當第三時。不爾,華嚴第二十七日,世尊即説;可對漸悟,在般若等後,方始演説,判屬第三。此有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類。’

三時教《三時判教》

◎附三︰劉峯〈三時判教〉
三時判教是佛教中觀、瑜伽兩個學派,對佛法經教分別大小深淺評判的用語。判教就是各宗對整個佛教總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對釋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張和判釋而各各不同。三時判教,由於印度傳來的中觀、唯識兩家見解主張不同,所以其內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識宗的三時教,把釋迦一代教分作三個時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無,説諸法緣生實有;第二是佛説諸部《般若》,明諸法緣生即是性空;第三時是説《解深密經》等,明三性三無性,空有具陳,為中道教。此三時判教,即是深淺次第,初時説諸法是有故淺,且偏於有;第二時説諸法性空,談理較深,又偏於空,即各執一邊,皆是不了義教,只有第三時,雙彰空有,不落二邊,才是中道究竟了義之教。這就是瑜伽唯識宗的三時判教。
印度中觀派同樣以三時判教,但主張不同,中觀宗的三時判教謂釋迦牟尼初時在鹿野苑,為小乘根執説四諦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為中根人説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第三時為上根人説甚深般若,無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究竟了義。此三時教也是深淺次第,謂初時為破外道自性等計,故説法從眾緣生名之為有;第二為破小乘諸法實有,故説依他緣生之法名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猶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後方就究竟大乘説此緣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為最上乘。
此二宗雖各判三時教,但中國流行卻是唯識宗的三時判教,因為玄奘去印度留學,回國後大量翻譯弘傳瑜伽學派,唯識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於世。中觀學派的三時判教,在唐代雖也傳入中國,但因沒有學派的繼承弘傳,所以後來就少聞於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