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天竺法鏡講寺

鎖定
三天竺法鏡講寺,又名下天竺,是“天竺三寺”之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竺路66號,始建於東晉咸和五年(330年),是天竺三寺中歷史最久、興盛最早的寺院,也是杭州市區唯一的一座尼眾道場 [1] 
三天竺法鏡講寺現存建築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藥師殿、三生堂等。寺後有三生石、金佛洞、香林洞、蓮花洞、翻經台等名勝古蹟 [1] 
中文名
三天竺法鏡講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竺路66號
所處時代
東晉
現任住持
智圓

三天竺法鏡講寺歷史沿革

三天竺法鏡講寺 三天竺法鏡講寺
東晉咸和五年(330年),創建“翻經院”,是靈隱寺的一部分。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擴建翻經院,改稱“南天竺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為“靈山寺”。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王欽若奏請朝廷恢復“天竺寺”舊額,封該寺為“十方講院”。
北宋天聖年間(1024—1032年),宋仁宗下旨贈天竺寺檀香鏤金菩薩羅漢五十二尊,釋迦、文殊、普賢、阿難、迦葉等琥珀像五尊,並重修寺院。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改天竺寺為“薦福寺”,親書寺額,作為皇家御園,合為皇親吳秦王的香火院。
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皇太后李鳳娘提出天竺地為著名古剎,不應占為家廟,於是還寺於僧,又恢復為“靈山寺”。
南宋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又改靈山寺為“天竺寺靈山教寺”,御書寺名。
元朝末年,下天竺寺被毀。
明洪武初期,由慧矩主持重建,同時重建保俶塔,寺院與靈隱寺“割疆分道”,下天竺寺山門遷於中天竺寺橋之東。
明朝後期,下天竺寺殿宇破敗,不蔽風雨。
明天啓五年(1625年),雲門和尚興修下天竺寺。
明崇禎十年(1637年),下天竺寺竣工,同時在寺院旁修塔建坊,重新刻印《金光明懺法》。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御題寺額,將寺名改為“法鏡寺”,並賜予香燭銀兩。
清嘉慶十一年(1813年),法鏡寺山門毀圮。
三天竺法鏡講寺 三天竺法鏡講寺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入杭州,法鏡寺毀於戰火。
清光緒十五年(1869年),重建大雄寶殿及財神殿。
清光緒二十八年(1882年),法鏡寺再次重建 [5] 
1949年,三天竺法鏡講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破損甚多。
1950年,三天竺法鏡講寺部分較完整建築移作中藥材倉庫。
1958年,三天竺法鏡講寺改作工廠。
1982年,杭州市佛教協會組織重建三天竺法鏡講寺。
1989年,三天竺法鏡講寺內中軸線上三大殿等殿堂修整完畢,49尊佛像全部貼金。
1989年10月20日,三天竺法鏡講寺隆重舉行藥師佛開光儀式 [2] 
1992年,智圓擔任三天竺法鏡講寺監院。
2008年,三天竺法鏡講寺進行擴建。
2013年5月13日,智圓晉為三天竺法鏡講寺主持 [4] 

三天竺法鏡講寺建築格局

三天竺法鏡講寺 三天竺法鏡講寺
三天竺法鏡講寺現存建築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藥師殿、三生堂等。寺後有三生石、金佛洞、香林洞、蓮花洞、翻經台等名勝古蹟 [1] 

三天竺法鏡講寺藝文

法鏡寺
[唐] 杜甫
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嬋娟碧鮮淨,蕭摵寒籜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泄雲蒙清晨,初日翳復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數。
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冥冥子規叫,微徑不復取 [3] 

三天竺法鏡講寺旅遊信息

三天竺法鏡講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竺路66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