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大古瓷都

鎖定
“ 中國三大古瓷都”--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鎮,又稱“三大瓷都”,據考證“三大瓷都”説法源於1956年以後,2000年以後開始流傳到全國,2004年後又被媒體改成三大古瓷都。
中文名
中國三大古瓷都
外文名
The three China porcelain

三大古瓷都醴陵陶瓷的歷史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製粗瓷,1905年,清政府官員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和清大學士醴陵人文俊鐸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瓷業公司和瓷業學堂,改良醴陵瓷業。1906(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醴陵瓷器開始由土瓷向精瓷轉變。
光緒末年,北洋副總理熊希齡政壇引退後,投資家鄉實業,僱傭日本技師和景德鎮繪瓷高手,在原來長沙窯釉下彩的基礎上創燒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後四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意大利都郎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牌獎的“扁豆雙禽瓶”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峯”。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毀於兵火,後雖稍恢復,但由於國亂或國民貧窮,精細釉下彩瓷質優價高難被人接受,已屬慘淡經營。1930年前後,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產。1956年,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撥款800萬元建成醴陵窯。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羣力瓷廠),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廠家。
可以看出醴陵陶瓷有兩個輝煌的時間:
第一個是1909年-1915年,但是釉下五彩價格很高,並且曾經一度失傳,所以註定產量不會大,所以那時候醴陵還不是中國重要的產瓷地。
第二個輝煌時間就是1956年後,那時候毛澤東重點扶持了醴陵窯,並且恢復了曾經失傳的釉下五彩,無論產量還是特色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醴陵陶瓷出名的時間應該在1956年以後。

三大古瓷都德化陶瓷的歷史

德化瓷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如今德化縣內保存着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鬥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製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明、清兩代,德化瓷器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一定的影響。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説,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裏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在清代時出口歐洲,晚清以後,德化瓷業每況愈下,但藝人蘇學金、許友義等仍堅守此業,作品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獲得新生,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製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三大古瓷都景德鎮陶瓷的歷史

景德鎮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於世,東晉末年師主趙概改良當地製陶工藝開始生產瓷器,已有1600多年曆史。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不靠水運起家的城鎮。英國的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這些人口大部分都是手工業者,因為古代景德鎮沒有什麼農業),3000座窯,《浮樑縣志》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 記錄了當年景德鎮的盛況,嘉慶年全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景德鎮GDP610萬兩,其中民窯就有600萬兩,足以證明景德鎮當年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首批公佈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製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讚賞。
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峯是此都"的詩句盛讚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