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都鎮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轄鎮)

鎖定
七都鎮,隸屬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地處蕉城區東部,東臨海邊與漳灣鎮及八都鎮雲淡村隔海相望,南接金涵鄉,西與石後鄉相鄰,北與九都鎮、八都鎮相接。 [4]  轄區總面積75.4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七都鎮户籍人口共29384人。 [5] 
因明代建都制時列為第七都得名。1966年7月,複稱七都公社。1984年10月,撤銷公社建制,成立七都鄉。1988年10月,鄉改鎮。 [4]  截至2020年6月,七都鎮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6] 
2019年,七都鎮有工業企業44個,規模以上有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8個。 [5] 
中文名
七都鎮
別    名
峬源、峬村
行政區劃代碼
3509021020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地理位置
蕉城東部
面    積
75.46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七都街
電話區號
0593
郵政編碼
352107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明代刑部尚書林聰故里
北山畲族風情村
北溪旅遊區
車牌代碼
閩J
人    口
29384人(2019年)

七都鎮歷史沿革

宋代,寧德縣設三鄉十里,七都地屬安東鄉臨海里。
明時(1368年~1644年),七都轄前林、東山等6村。
清代(1636年 ~1912年),沿襲。
1958年8月,設七都大隊。
1961年8月,改稱七都區公所。
1966年7月,複稱七都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公社建制,成立七都鄉。
1988年10月,鄉改鎮。 [4] 

七都鎮行政區劃

明時(1368年~1644年),七都轄前林、東山等6村。2011年末,七都鎮轄埔源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官亭、泯河、黃厝、大廳、三樂、河墘、三嶼、潦頭、馬坂外洋、小溪、北山、西林、六都、東岐、淡坪、牛埕、黃連抗、西陂塘漁業19個行政村。有122個自然村。 [4] 
截至2020年6月,七都鎮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6] 
七都鎮行政區劃詳情
浦源社區
北山村
貝河村
大廳村
淡坪村
東岐村
官亭村
河乾村
黃連坑村
黃厝村
際頭村
六都村
馬坂村
牛埕村
三樂村
三嶼村
外洋村
西林村
西陂村
小溪村

七都鎮地理環境

七都鎮位置境域

七都鎮地處蕉城區東部,東臨海邊與漳灣鎮及八都鎮雲淡村隔海相望,南接金涵鄉,西與石後鄉相鄰,北與九都鎮、八都鎮相接。 [4]  轄區總面積75.46平方千米。 [5] 

七都鎮地形地貌

七都鎮的西、北部為山區,東部為丘陵、平原、淺海、灘塗。七都溪自西向東橫穿全境。七都溪以北諸山,有大彎頭山、竹坪崗山、崩壠山、五馬峯等,自西向東排列,成為霍童溪與七都溪分水嶺。七都溪以南有石壁頭山、牛埕山、西巖頂山、蓮花心山等,構成了七都溪與金溪的分水嶺。境內山峯自西到東,由海拔600-700米,降至400米以下。境內最高峯石壁頭頂位於黃連坑村海拔721米,七都溪入海口沿岸海拔僅2~5米。 [4] 

七都鎮氣候

七都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温19℃。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4] 

七都鎮水文

七都鎮溪流域面積達33平方千米,年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河口處於西陂塘北側,長2.5千米,寬約200米,漲潮時水深約4米。七都溪源自虎經洋中、石後,落差達800多米,於下烏坑村進入境內。納華鏡溪、彭溪、黃蓮坑溪、小坑裏溪及眾多山潤,於馬坂村附近出峽谷,折向北、東、南,蜿蜒曲折,於七都鎮區以東入海。另有北山溪,源自牛埕山東坡。全長約6千米,自西向東,穿104國道,由西陂塘入海。河墘溪,源於香林寺北山,由西向東自河墘宮歧頭村入海,長約5千米,上游有六都水庫。七都溪與海洋匯合處有大片淺海灘塗。有名稱的有過岡灘、店下灘、灣裏灘、荒面灘、草尾灘、長岡頭灘、冼腳土灘,溪墘灘等。較大面積的有店下灘、長岡頭灘,總計約2.7平方千米。 [4] 

七都鎮自然災害

七都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洪澇和旱災。1966年9月3日,受14號強颱風襲擊,暴雨引發洪澇,七都溪一片汪洋,沿溪兩岸所有村莊,全被洪水包圍。旱災也是境內的災害之一,主要有春旱、夏旱、秋冬旱等1963年、1971年、2003年是旱情特別嚴重的年份。1963年春旱嚴重。從1962年10中旬旱始,一直持續至次年4月中旬,稻田受旱面積達70700。全縣有2000條水壩乾枯,六都等4座水庫變成幹庫。 [4] 

七都鎮人口

2011年末,七都鎮轄區户籍人口2.83萬人,户籍人口中男性1.47萬人,佔52%;女性L.36萬人,佔48%;14歲以下0.42萬人,佔15%;15-64歲2.12萬人,佔75%:65歲以上0.28萬人,佔10%。户籍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49萬人,佔88%:另有族人口0.34萬人,佔總人口12%。 [4] 
2011年,七都鎮人口出生率14.37‰,人口死亡率2.7‰,人口自然增長率11.95‰。全鎮有3個移民安置點,峽庫區移民6户328人;規劃安置蕉城區洪口庫區移民99户1600人;蕉城區官昌水庫區移民283户109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61人。 [4] 
2017年末,七都鎮常住人口為32440人。 [7] 
截至2019年末,七都鎮户籍人口共29384人。 [5] 

七都鎮經濟

七都鎮綜述

2011年,七都鎮第一產業總產值4.37億元,規模以上的第二產業總產值3.6608億元,財政撥款收入799.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 [4] 
2019年,七都鎮有工業企業44個,規模以上有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8個。 [5] 

七都鎮農業

七都鎮是蕉城區重要的糧食產區和農副食品、水產品供應基地。2011年,耕地面積為1.16萬畝,人均耕地0.41畝,淺海面積2346.7公頃,灘塗面積1373.3公頃;林地面積4973.3公頃。水果種植面積700公頃,其中草莓420公頃,晚熟龍眼120公頃,臍橙160公頃。無公害蔬菜40公頃。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番薯。水果主要有草莓、晚熟龍眼、臍橙等。還引進袖珍菇、蝴蝶蘭、菱白、藥材、金佛手等經濟作物。 [4] 
截至2011年末,七都鎮累計造林5180公頃,其中防護林2080公頃,經濟林760公頃。竹林500公頃,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0.7萬株,林木覆蓋率70.2%,活立木蓄積量14.5萬立方米。水產養殖主要有蟶苗、牡蠣、淡水鰻、香魚、青蟹、跳魚、虎紋蛙、倒刺耙魚等,有特產寸金魚。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546.7公頃,糧食產量0.49萬噸。水產養殖產值4500萬元。 [4] 

七都鎮工業

2011年末,七都鎮有企業483家,其中農業企業10家,工業企業88家,建築企業1家。 [4] 

七都鎮商業

2011年末,七都鎮有交通運輸倉儲業130家,商品流通企業199家,飲食業55家。城鄉集貿市場1個。 [4] 

七都鎮社會事業

七都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七都鎮擁有4所幼兒園,在園幼兒685人,專任教師46人;小學3所,在校生962人,專任教師171人;中學2所,在校生575人,專任教師98人。蕉城區第七中學連續14年中考成績居同類學校第一名。 [4] 

七都鎮科學技術

七都鎮是全市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 [4] 

七都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七都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9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有廣播電視站1個,9個行政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户2430個,鄉村通廣播電視90%以上。 [4] 

七都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七都鎮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1個,青少年活動體育場所1個。 [4] 

七都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七都鎮轄區內有衞生所45所,醫務人員50人。醫院1家,從醫人員18人。鎮衞生院2006年新建1座面積600平方米的醫技大樓。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7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9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428萬人,參合率99.76%;孕產婦死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3.33‰、7.1‰、7.1‰。 [4] 

七都鎮社會保障

2011年,七都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2户,人數97人,支出136284元,月人均117.08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43户,人數743人,支出490920元,月人均55.1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35人,支出3150000元,月人均111.7元;農村醫療救助57人次,共支出11.13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00人次,支出0.6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780人,緊急轉移安置356人,直接經濟損失335萬元,救災支出2.7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4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6萬元。 [4] 

七都鎮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七都鎮有郵政網點1個,郵路4條,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63.5千米,鄉村通郵率達到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 [4] 
給排水
2011年末,七都鎮鎮區有自來水廠3座,日供水量200噸。6個行政村通自來水。 [4] 
供電
2011年末,七都鎮鎮區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總長度93千米,用電負荷7040千伏安,專變554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5972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9%。 [4] 

七都鎮交通運輸

七都鎮地處平原地帶,交通便捷,距城澳港24千米,距漳灣集裝箱碼頭僅4千米;104國道貫穿南北,緊臨福寧高速公路、福温鐵路路口,鎮區有公交汽車線路1條 [4] 

七都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七都鎮因明代建都制時列為第七都得名。 [4] 

七都鎮風景名勝

古建築
七都鎮古建築有林聰故居、少保祠、冠英坊、林陳氏(明刑部尚書林聰之母)墓、朱熹講學堂、寶花寺、香林寺、東山寺、白馬寺、同聖寺佛塔等。此外,七都溪河岸、八仙頂山石景、北山畲族田園、東岐後山等都成為旅遊觀光景點。 [4] 
北溪旅遊度假休閒區
北溪旅遊度假休閒區,建設一個以天然的山水景觀為基礎,集休閒觀光、生態保護、綠色農業為一體的旅遊基地,該休閒園區以七都溪流域為主,從七都溪流域入海口處到官昌水庫庫區延伸,包括休閒觀光區、生態保護區、配套服務區、汽車旅館等,融入閩東北親水遊路線,作為屏南白水洋三都澳景區的連接點和輻射點以及中心城市的後花園進行規劃建設。
畲族風情旅遊功能園區
畲族風情旅遊功能園區,建設五大功能區(入口區、畲族村寨、畲族風俗風情街、中心湖區、畲族户外活動區)與上金貝村景區連接,形成蕉城區具有畲族風情特色的景區。
林聰故居文化旅遊功能園區
林聰故居文化旅遊功能園區,林聰故居遺存下來的文物眾多,規劃建設以林厝祖廳、少保祠為中心,林聰御葬墓、尚書生母御葬墓為輔並結合遺存文物建設尚書裏文化公園,以冠英牌坊、都憲牌坊為主建設尚書裏文化廣場,建設“一廳一祠二墓一公園一廣場”的歷史名人林聰故居文化旅遊功能區。 [1]  2017年11月10日,首屆蕉城七都尚書故里廉政文化節在七都林氏祖廳(林聰故居)舉行開幕式。 [2] 
霍童古鎮
霍童古鎮,自古是屏南、周寧兩縣木材、毛竹運輸要道。全國佛教重點寺院支提山華嚴寺位於境內。
寧德霍童 寧德霍童
支提山
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共分4個遊覽區,即:支提勝場、瀛洲擊水、霍童洞天和那羅延窟。支提寺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歷代重修,歷朝帝王敕賜寺名,5次欽差太監賜物修寺。現存有御賜文物如“千聖天冠”鐵佛、“鎏金大毗盧”銅佛以及佛教經書等。198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支提寺所處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圍聳立99峯,全山有700多個景點,被列為“支提勝場”一組景區。
寧德支提山 寧德支提山
洋中古鎮
洋中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西部,省道寧古線貫穿境內。鎮區所在地海拔340米,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區西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態農業及加工為主,集商貿、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宜居城鎮,素有“寧德好西鄉”的美譽。2016年,洋中鎮被認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生態鄉鎮、福建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1月,洋中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寧德洋中 寧德洋中

七都鎮地方特產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七都鎮特產主要包括寸金魚、縊蟶倒刺䰾、白對蝦、香魚、紅蟳、龍眼、荔枝、草莓等。
寧德七都特產 寧德七都特產

七都鎮著名人物

林聰(1415年~1482年10月6日)字季聰,號見庵,福建寧德七都人。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出生。明朝成化年間,官拜刑部尚書,父林觀,擅詩文。林聰幼承庭訓,刻苦攻讀。林聰一生歷官達42年,為官清正,勤政廉潔,敢於諫言,曾三起三落,二次入獄,但依然堅貞不屈,不畏強權,務實為民,被譽為明景泰年間第一諫臣。

七都鎮榮譽稱號

2020年6月29日,七都鎮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