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鎖定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成語,拼音qī nián zhī bìng , 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指大病、難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陳艾。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中文名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外文名
Do nothing until the last minute
拼    音
qī nián zhī bìng , 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作    者
孟子
創作年代
戰國
作品出處
戰國·鄒·《孟子·離婁上
文學體裁
成語

目錄

  1. 1 解釋
  2. 2 辨析
  3. 3 典籍
  4. 原文
  5. 譯文
  6. 闡釋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解釋

七年之病,指大病、難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陳艾。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幹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事到臨頭再想辦法。
結構:複句式
年代:古代
近義詞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押韻詞:赤誠相待、計日以待、人煩馬殆、鸞姿鳳態、意出言外、矢口抵賴、虛左相待、韓盧逐塊、成年古代、不斷如帶 [1] 
示例:你這樣做等於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典籍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原文

戰國鄒《孟子·離婁上》: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譯文

戰國時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紂的滅亡有如下看法:桀與紂失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喪失了百姓的擁護,如果有君主推行仁政就能統一天下,現今有人想一統天下就像得了七年的病去求蓄積三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樣,不立志施行仁政,那麼一輩子也不能統一。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闡釋

戰國時期,孟子曾經談論夏桀和殷紂之所以敗亡的原因。孟子説:夏桀和紂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喪失了老百姓對他們的擁護。而失去老百姓擁護的原因,在於他們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的方法是: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就會得到天下。贏得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想要得到的,就給予他們,並且多做積蓄,更多地給予他們;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在他們頭上,不過如此而已。天下老百姓依附於仁德仁政,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走一樣自然。所以,將魚驅趕到深淵裏的是水獺,將鳥趕到叢林去的是鷂鷹,將老百姓趕到商湯周武王一方去的是夏桀和商紂。今天,如果有一位君主奉行仁義之道,那麼,天下的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驅趕到他的一方;即使他不想一統天下,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如今那些企圖一統天下的人,就好像害了七年的病,必須求取蓄積三年以上的艾草來灸治,才能見效。如果平時不注意積蓄艾草,終身也不會得到。如果不能立志施行仁政,一輩子都會憂慮受辱,一直到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