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見如故

(漢語成語)

鎖定
一見如故(拼音:yī jiàn rú gù)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1] 
“一見如故”原義是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故:老朋友),形容初次相見就情投意合 [1]  。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狀語;含褒義。也説“一見如舊”。 [2] 
中文名
一見如故
外文名
Feel like old friends at the first meeting [3] 
拼    音
yī jiàn rú gù
近義詞
似曾相識一拍即合
反義詞
素不相識行同陌路
出    處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注音字母
ㄧ ㄐㄧㄢˋ ㄖㄨˊ ㄍㄨ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

一見如故成語出處

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4] 
後人將這句話概括為成語“一見如故”。

一見如故成語故事

吳季子名札,又名公子札,他是春秋後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明禮儀,有德行,才智過人,深受三個哥哥的喜愛,吳王壽夢也特別的器重他。按照當時國家制度的規定,王位應該由嫡長子來繼承,但是吳王壽夢一直想立季札為世子,以便將來他可以順利地繼承王位,無奈季札堅決辭謝。
周靈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吳王在病危的時候,特地把四個兒子都叫到牀前,對他們説:“如果季札能繼承我的王位,將會使吳國很快繁榮昌盛起來,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兄弟要依次相傳,一定要使季札有朝一日成為吳國的國君。”後來,兄長諸樊主持完父親葬禮、守孝期滿後,便要把王位讓給季札,季札對哥哥説:“父王在世的時候,我尚且不肯立為世子,怎麼能在父王死了以後,受國君的位子呢?你是長子,王位應該由你來繼承,這是宗廟社稷的制度,豈可改啊!”諸樊一再要立季札,季札執辭不從,最後他躲到延陵偏僻的農村耕田去了。季札多次出使晉、魯、齊、衞、鄭等北方諸侯大國,溝通各國感情,遍交當世的政治家。本來,黃河流域的各諸侯國對地處東南的吳國並不在意,被認為“是無君無大夫”的“荊蠻之地”,但當他們接觸了季札這樣一位明智博通的使者後,不由得肅然起敬。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着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説:“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季札送給子產一塊吳綾(吳綾、楚絹、齊紈、蜀錦、魯縞都是春秋時代的知名絲綢)。子產回贈他一件麻衣。正如季札所預料的那樣,不久,鄭國就發生了動亂。鄭國的貴族公子們為了在國君面前爭寵而互相殘殺,他們當中還有人想殺害子產。公子中有人説:“子產是位仁者,鄭國能生存就是因為有子產,不要殺他!”眾位公子們這才作罷,子產僥倖逃過一劫。 [5] 

一見如故成語寓意

天涯何處無朋友,交談何必曾相識。要做到“一見如故”並不困難,只要價值觀、人生觀相似,擁有共同語言,都可以一見如故,成為身邊的朋友。一般人很難做到與陌生人一見如故,如果能,那麼朋友將會遍佈各地,辦事則會順暢無阻,如魚得水。反之,如果缺乏與初交者打交道的勇氣,不善於跟陌生人交談,那麼就會在交際中處處碰壁,做事也會時時不順,如登陡山。 [5] 

一見如故成語運用

一見如故成文用法

“一見如故”意為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用來形容初見時的熱情、融洽或談得十分投機;含褒義。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狀語。 [1]  [2] 

一見如故運用示例

宋·張洎《賈氏譚錄》:“李鄴侯為相日,吳人顧況西遊長安,鄴侯一見如故。” [1] 
明·施耐庵《水滸傳》三一回:“自從與你相別之後,到得牢城營裏,得蒙施管營兒子喚做金眼彪施恩,一見如故,每日好酒好肉管顧我。” [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三三回:“杜少看邢先生細瘦,通眉長爪,雙眸炯炯,知他不是庸流,便也一見如放。” [1] 
沈從文《扇陀》:“仙人想想:既一見如故,各不客氣,要住也可住下,就無可不可的説:‘住下也行。’” [1] 
歐陽山《三家巷》六五:“唉,咱們雖然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像老朋友一樣。” [1] 
參考資料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869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119
  • 3.    錢蓮生,劉玉傑編.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9.03:622
  • 4.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116
  • 5.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