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是汉语成语,拼音为sì céng xiāng shí,属偏正式结构,作谓语、定语使用,释义为"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瞿秋白在《赤俄之归途》中曾用"似曾相识的女郎"进行文学创作。现代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既视感"(Déjà vu),指对未经历场景产生熟悉感的心理现象,2021年研究显示约70%成年人有过此类体验 [1-3]。
- 拼 音
- sì céng xiāng shí
- 结 构
- 偏正式
- 出 处
- 《浣溪沙》
- 反义词
- 素昧平生
- 语法功能
- 作谓语、定语
- 英文翻译
- seem to be familiar
词语源流
播报编辑
北宋庆历年间,晏殊任扬州太守时在大明寺危汽腿发现王琪诗才,二人交流中王琪腿符续写"似曾相识燕归来"妙句,与原宙篮欢作"催她婆射无可奈何花落去"共同构成《浣溪沙》经典词句。宋代纹捉晏殊《浣溪沙》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该成体蒸碑语的典型出旬寒剃处,明代颈承《醒世恒言》等著作延续其用法。
科学解释
播报编辑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约70%普通人群经历过既视感现象(2017年数据) [3],其形成机理包含多重假说:美国心理学家弗农·内普提出记忆系统异常理论,认为短期记忆错误存入长期记忆区域会导致熟悉感错觉。大脑双侧信息处理时差理论指出,当小脑比大脑皮层早接收感官信号时,会触发记忆重构机制 [1-2]。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等隐性线索可能激活潜意识存储的记忆碎片 [1]。
量子物理领域存在平行宇宙假说,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认为多重宇宙间的信息交互可能引发似曾相识体验 [3]。医学研究证实,健康人群偶发既视感多发生于15-25岁记忆活跃期,而颞叶癫痫患者发作时出现频繁既视感应就医诊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