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葉萩

(葉下珠科白飯樹屬植物)

鎖定
一葉萩(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是葉下珠科白飯樹屬的落葉小灌木; [9]  莖多分枝;小枝淺綠色,近圓柱形,有稜槽,有不明顯的皮孔;片紙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倒卵形,全緣或間中有不整齊的波狀齒或細鋸齒,下面淺綠色;花小,單性,雌雄異株;蒴果三稜狀扁球形,成熟時淡紅褐色,有網紋;花期3-8月,果期6-11月。 [10] 
一葉萩除西北地區外,在中國各地區均有分佈,生於山坡灌叢中或山溝、路邊,海拔800-2500米;喜肥沃疏鬆的土地、向陽平地或山坡。 [11-12]  一葉萩繁殖主要以種子繁殖。 [13] 
一葉萩味甘、苦、平、有毒;其枝、葉、花入藥具有活血通絡,健脾化積,補腎強筋等功效,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後遺症,眩暈,耳聾,神經衰弱,嗜睡症,陽痿等。 [12]  [14]  一葉萩在園林中可作護坡及遮蔽污地之用,配植于山石也很適宜,觀賞價值很高。 [15]  一葉萩的莖皮纖維為紡織原料;枝條可編制用具。 [16] 
中文名
一葉萩
拉丁學名
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 [9] 
別    名
葉底珠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金虎尾目
葉下珠科
白飯樹屬
一葉萩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國、蒙古、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地,中國各省區均有分佈。
命名者及年代
(Pall.) Baill.,1858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一葉萩形態特徵

一葉萩
一葉萩(8張)
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淺綠色,近圓柱形,有稜槽,有不明顯的皮孔;全株無 毛。葉片紙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倒卵形,長1.5-8釐米,寬1-3釐米,頂端急尖至鈍,基部鈍至楔形,全緣或間中有不整齊的波狀齒或細鋸齒,下面淺綠色;側脈每邊5-8條,兩面凸起,網脈略明顯;葉柄長2-8毫米;托葉卵狀披針形,長1毫米,宿存。 [1]  [17] 
花小,雌雄異株,簇生於葉腋;雄花:3-18朵簇生;花梗長2.5-5.5毫米;萼片通常5,橢圓形、卵長1-1.5毫米,寬0.5-1.5毫米,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細齒;雄蕊5,花絲長1-2.2毫米,花葯卵圓形,長 0.5-1毫米;花盤腺體究退化雌蕊圓柱形,高0.6-1毫米,頂端2-3裂;雌花:花梗長2-15毫米; 萼片5,橢圓形至卵形,長1-1.5毫米,近全緣,背部呈龍骨狀凸起;花盤盤狀,全緣或近全緣;子房卵圓形,3(-2)室,花柱3,長1-1.8毫米,分離或基部合生,直立或外彎。蒴果三稜狀扁球形,直徑約5毫米,成熟時淡紅褐色,有網紋,3爿裂;果梗長2-15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種子卵形而-側扁壓狀,長約3毫米,褐色而有小疣狀凸起。花期3-8月,果期6-11月。 [1] 

一葉萩近種區別


一葉萩
枝葉
莖多分枝;小枝淺綠色,近圓柱形,有稜槽,有不明顯的皮孔;片紙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倒卵形,全緣或間中有不整齊的波狀齒或細鋸齒,下面淺綠色
小枝具縱稜槽,有皮孔;全株無毛。葉呈橢圓形,長圓形或近圓形,下面白綠色,托葉披針形
花果
花小,單性,雌雄異株;蒴果三稜狀扁球形,成熟時淡紅褐色,有網紋
花多朵簇生葉腋,苞片鱗片狀,花葯橢圓形,萼片與雄花同,花盤環狀,子房卵圓形;蒴果漿果狀,近球形
圖片
一葉萩 一葉萩
白飯樹 白飯樹

一葉萩產地生境

生長於海拔800-2500米的山坡灌叢中或山溝、路邊。 [1]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者為好。 [2]  喜肥沃疏鬆的土地、向陽平地或山坡。 [11-12] 

一葉萩生長習性

生物學特性
一葉萩是雌性異株植物,雌株多為不足半米的短枝,着生在老枝或老根上,可通過地下根莖繁殖也可通過種子繁殖。一葉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每年4月下旬左右,在老枝和老根上萌發出新的枝條或植株;5月進入花期,雌花開放晚於雄花;6-7月進入盛花期和果期;10-11月果實發育成熟。觀察發現,不同樹齡的植株開花時間和開花樹齡也有很大差異,樹齡較大的植株開花時間較早,數量也相對較多。 [3] 
胚珠的發育
一葉萩雌花子房上位,子房壁較厚,腹縫線聚合形成中軸胎座。雌花內的維管束從花柄基部開始分支,分別進入子房、蜜腺和萼片等結構,其中花柱維管束通過珠柄進入胚珠;心皮中含3條心皮腹束和多條心皮背束;胎座內的維管束經珠柄以及合點進入胚珠。解剖結構表明,花柱結構為開放型,花柱中央有一條較窄的中空溝道為花柱道,花粉管經過花柱道到達珠孔位置。 [3] 
子房壁的內表皮下的細胞局部平周分裂,產生突起形成胚珠原基。原基的頂端發育為珠心,基部發育為珠柄。珠被由內外兩層構成,內珠被最先發生,外珠被包被在最外面,珠被向上生長將珠心包圍。珠心區域的細胞發生特化,形成喙狀結構即珠心喙(nucellar beak);胎座上部的部分細胞衍生形成薄壁的毛狀細胞為珠孔塞,呈蓋狀在珠心上部。 [3] 
大孢子發生
最初珠心是一團均一的薄壁細胞,隨後在珠孔端表皮下產生孢原細胞,體積大,細胞質濃厚,細胞核明顯。孢原細胞又分裂形成周緣細胞和造孢細胞。周緣細胞進一步分裂形成多層周緣組織,為厚珠心胚珠;造孢細胞直接發育為大孢子母細胞。大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Ⅰ期,形成兩個細胞,減數分裂Ⅱ期形成四個大孢,縱行排列呈直線型。之後近珠孔端的三個大孢子退化,僅合點端的大孢子成為功能性大孢子,發育形成單孢子蓼型胚囊(monosporic embryo sac)。 [3] 
雌配子體發育
隨着發育的進行,功能大孢子體積明顯增大,發育成單核胚囊,隨後發生第一次有絲分裂形成兩核並移向兩端,從而建立了極性,形成二核胚囊;珠孔端和合點端的每核又進行分裂,形成四核胚囊。連續經過了三次核的有絲分裂後,胚囊體積迅速增大,沿縱軸擴展,但不伴隨細胞質分裂,八個核處於同一細胞質中,接着每個核發生細胞化。在珠孔端的四個核有3個組成卵器(egg apparatus),體積小呈楔形,包含一個卵細胞(egg cell)和兩個助細胞(synergids cell),第4個核移向胚囊中央成為上極核;靠近合點端的四個核有3個形成反足細胞(antipodal cell),第4個核為下極核,向上移動至上極核旁,構成含兩個核的中央細胞。至此,胚囊發育成熟即形成雌配子體為七細胞八核結構,卵細胞是雌配子(megagametophyte)。 [3] 

一葉萩繁殖方法

一葉萩繁殖主要以種子繁殖。 [13] 
播種繁殖:在這中國北京地區,育苗期宜在早春5月上、中旬或秋季8月上旬。苗牀宜選擇向陽和灌水方便的地方。播種前,應整地施肥,每畝施廄肥約3000千克,並作成寬140-150釐米畦,長根據地形定。畦作好以後,將畦面整平即可播種。條播行距25釐米,開淺溝播種,覆土2-3釐米,播後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潮濕,春播約10天出苗(秋播8-10天出苗),出苗率70%左右。苗出齊後根據苗的疏密情況,疏苗一次。 [4] 
扦插繁殖:扦插時期宜在7一8月份,因此期間温、濕度較高,插條容易成活,如設有加温設備,亦可在春季扦插。選較堅實的枝條,剪成長15-25釐米插條,斜插於砂牀中,並保持較高的濕度,如温度在28-35℃範圍,相對濕度80%以上時,約20-25天生根,插條成活率在40%左右。生根後移入冷牀,準備翌年栽種。 [4] 

一葉萩栽培技術

一葉萩選地整地

一葉萩耐於早,故官選擇向陽的平地,山坡地及丘陵地裁種。土壤以肥沃或中等肥力的砂壤土或粘壤土,pH以弱酸到弱鹼性範圍為最適宜;但過粘和地下水位過高的低窪地段,則不宜栽培對肥料有良好反應,因此在秋耕時(或播種前)應施用足夠的基肥,施用量可根據地區的土壤肥力狀況而定,通常每畝可施廄肥3000千克,在比較貧瘠的土壤可適當增加基肥的用量。北京地區,春季比較於早,當土壤解凍以後,應將土壤耙平,趁整地后土壤潮濕時立即播種。 [4] 

一葉萩種植方法

種子直播
適用於潮濕地區或有灌溉設備的地段上。在中國北京地區,適宜在每年早春5月或秋季8月上旬播種。條播或穴擢,行距60-170釐米,開淺溝播種,溝深3-4釐米,覆土2-3釐米,播後稍行鎮壓,並灌水一次。當温度在18-22℃範圍,約10-15天出苗,出苗率達65%。苗出齊後,間茁一次,株距35-45釐米。穴播,每穴宜播種10-15粒,穴距60釐米×35-45釐米,每畝播種量0.5-1千克(條播每畝播種量約1-1.5千克)。 [4] 
中國浙江地區於4月上旬或8月下旬,按穴距60釐米×40釐米開穴,每穴播種子8-10粒,覆土3釐米,每公頃播種量約11.25千克。當温度在18-22℃時,保持足夠濕度,約10-15天出苗。苗齊後,即行間苗,每穴留苗2株。 [2] 
定植移栽
春季育苗者適宜在當年秋季10-11月或翌年3-4月移植;秋季育者宜在明年秋季移植。移栽時按行距60-70釐米先用犁開溝,溝深約25-30釐米,然後每隔25-30釐米栽苗1-2株(穴栽每穴宜栽種2株)。定植後立即澆水,在天氣乾旱時,應連續澆水2-3次,成活率可達100%。 [4] 

一葉萩田間管理

播種後20天,苗出齊後,即應清除畦內雜草和疏鬆表土,以後每隔5-20天除草、鬆土一次,候藍高4-50釐米時,可減少鬆土次數,約每隔1-2個月除草一次。生長兩年以上的植株,每年可鬆土除草2-3次。 [4] 
為了提高鮮葉的產量,除播種當年施用足夠的基肥外,每年或隔年春季或晚秋仍需進行追肥,每畝可施廄肥3000-4000千克,溝施。 [4] 
在生長過程中,要進行剪枝,以提高鮮葉的產量,如於冬前在靠近地表處將枝條全部剪去,翌年春即可生出更多的新枝。在中國北京地區,生長第一年可結合採收在9月下旬剪枝1次;二年以上的植株,結合採收每年可剪枝2次,第一次約在7月上旬,第二次宜在9月下旬進行。在生長季節較短的地區亦可根據植株的生長狀況結合採收剪枝一次或兩次。 [4] 

一葉萩病蟲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發生於7-9月間。發病期間可用牛糞液噴2-3次防治,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射亦有效。 [2] 
蟲害:6-9月間有象鼻蟲、卷葉蟲、潛葉蟲金龜子等為害葉部。金龜子可用人工捕殺。 [2] 

一葉萩主要價值

一葉萩食用

一葉萩幼嫩莖葉可以食用,營養價值高、口感好,是一種集藥用和食用於一身的新型野生蔬菜。 [1]  [5]  [6] 

一葉萩藥用

一葉萩味甘、苦、平、有毒;其枝、葉、花入藥具有活血通絡,健脾化積,補腎強筋等功效,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後遺症,眩暈,耳聾,神經衰弱,嗜睡症,陽痿等。 [12]  [14] 
葉含一葉萩鹼(securinine)。花和葉供藥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可治面部神經麻痹小兒麻痹後遺症神經衰弱、嗜睡症等。根皮煮水,外洗可治牛、馬蝨子為害。 [5]  [1]  [6] 

一葉萩觀賞

一葉萩在園林中可作護坡及遮蔽污地之用,配植于山石也很適宜,觀賞價值很高。 [15]  一葉萩繁殖能力強,觀賞價值高,抗寒抗旱,生長迅速,是荒山綠化和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之一。 [1]  [5]  [6] 

一葉萩經濟

莖皮纖維堅韌,可供紡織原料。枝條可編制用具。根含鞣質。 [1]  [5]  [6] 

一葉萩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7] 
參考資料
  • 1.    一葉萩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7-30]
  • 2.    《中國大興安嶺蒙中藥植物資源志》編撰委員會編,中國大興安嶺蒙中藥植物資源志,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第261-262頁
  • 3.    魏遠,沈廣爽,張楠,叢明暘,石福臣,李後魂.一葉萩大孢子發生和雌配子體發育[J].植物研究,2014,(第2期):177-181
  • 4.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主編,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農業出版社,1991.09,第1104-1105頁
  • 5.    王愛毅,王建萍,王翔,路兆軍,李保進.一葉萩組培快繁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8,(第3期):474-477
  • 6.    一葉萩 Yiyeqi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引用日期2018-10-04]
  • 7.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0-07-30]
  • 8.    一葉萩 Flueggea suffruticos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1]
  • 9.    一葉萩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10.    徐正浩著,三衢山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樹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10,第156頁
  • 11.    秭歸縣中醫醫院,秭歸縣中醫藥學會,秭歸藥用植物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9,第270頁
  • 12.    李宏,劉建中,王學東編,霧靈山土壤 植物地理實習指導 下 土壤植物圖鑑,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07,第34頁
  • 13.    《中國大興安嶺蒙中藥植物資源志》編撰委員會編,中國大興安嶺蒙中藥植物資源志,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第261頁
  • 14.    秭歸縣中醫醫院,秭歸縣中醫藥學會,秭歸藥用植物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9,第270頁
  • 15.    祥春編著,中國北方常見園林植物,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10,第267頁
  • 16.    樊守金編著,泰山木本植物圖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12,第357頁
  • 17.    一葉萩|Flueggea suffruticos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6-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