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切行苦

鎖定
一切行苦(巴sabbe san%kha^ra^ dukkha^) 又作一切皆苦、諸行皆苦、一切諸行苦。‘行’(梵sam%ska^ra,巴san%kha^ra^),與諸行無常中的‘行’意義相同,是共作之意,指現象世界而言。現象界都是在相依互存,彼此關涉的條件下興衰生滅,故名之為‘行’。
中文名
一切行苦
外文名
All lines of pain

目錄

一切行苦解釋

‘一切行苦即五藴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一切現象法都是苦。即原始經典所提到的,由於無常,現象法才是苦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命題,被認為是不能否定的真理,但人們對‘一切行苦’的命題卻覺得不能無條件的接受,因為在現象界不但有苦,也有樂與不苦不樂,這是眼前的事實。而且苦樂是屬於感情的,雖然面對同樣的事物、環境,而由於因人因時之異,個人主觀的感受也常有不同。所以不能説現象界一切皆苦。那為什麼佛教要説‘一切行苦’的命題是客觀的真理呢?
苦可分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其中苦苦是肉體上受到打、割、擰、熱、冷等各種感覺的苦。凡有痛感神經的人或動物,都可感受到這種客觀的苦。這類苦,並不是經常感受得到,因此不可説一切行苦。
其次,壞苦,是感受到破壞損失的苦。即貧乏、老衰、失望氣餒時,所遭受到的精神上的苦,可説是感受到事物衰亡的苦。但世界上不是隻有衰亡,也有興盛與繁榮;有逆境之苦,也有順境之樂。所以世間不是隻有壞苦而已,在這種情形下也不能説一切行苦。
其次是行苦,即相當於一切行苦。是指現象界的苦。現象界不限於苦,但依據佛教的見解,三界六道輪迴轉生的迷惑的生活,總而言 [P28-b] 之,是苦的。惟有脱離迷惑、輪迴,達到涅盤的狀態才是真樂。在此意義上,只能對迷的凡夫説現象是苦,對悟的聖者來説,現象並不苦。因此所謂‘一切行苦’,是對迷界的凡夫所説的。在四諦中‘苦諦’的説明裏,曾列出八苦,其中最後的‘五取藴是苦’,與這裏所説的相同。

一切行苦佛教理論

佛教説一切現象皆苦,在四諦説裏也將苦諦置於第一位,而逆觀十二緣起時,也是以老死的苦開始的,它極力強調苦。因此,西洋的學者就責難佛教是以厭世主義(悲觀論)為基準的宗教。但他們只見到佛教的一部份,卻忽視了佛教的理想,是在於涅盤寂靜的真實之樂。
本來,宗教的目標是使人脱離現實的苦惱,以達到無苦安穩的理想境地。在此意義上,宗教的出發點是以正確地見到不完美的現實世界為開始。佛教是見到現實的苦、無常、不淨、凡愚等等而產生了宗教心,而基督教則以罪惡觀為出發點。人如果滿足於現實,對現實的苦惱沒有什麼不滿,那就不會去追求宗教或理想。而有崇高理想意識的人,認為現實充滿了苦,是不完美的,於是想脱離現實的不完美,走向理想,因此才產生了宗教意識與修行。由此可知,‘一切行苦’是佛教的出發點,同時,此一命題也顯示出佛教的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