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創作的歷史類紀實文學)

鎖定
《顯微鏡下的大明》是馬伯庸創作的歷史類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 [1]  [4] 
該書是一部紀實文學,作者從明代的一系列罕見民間檔案文書裏,挖掘出塵封已久的六個故事。六個事件聚焦於一府一縣乃至一村之內,記錄的是當時底層平民的真實政治生活,通過細節來考察某一個切片,某一個維度。這些都是具體而微的細節,但恰恰從這些“小”中,人們才能真切地見到“大”的意義。它就像是一台顯微鏡,通過檢驗一滴血、一個細胞的變化,來判斷整個人體的健康程度,最終使讀者可從細微處讀懂真正的古代中國。 [4]  [10] 
作品名稱
顯微鏡下的大明
作    者
馬伯庸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紀實文學
字    數
32.7萬字
首版時間
2019年1月

顯微鏡下的大明內容簡介

該書講述的是六個深藏於故紙堆中的明代基層政治事件。內容包括:《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衞戰》《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9]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描寫的是歙縣民眾遭遇不公平徵税而奮起抗爭的舊案。明朝徽州府統轄六縣: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其中,歙縣最大,佔經濟總量一半,且是徽州府所在地。明朝朝廷苛捐雜税本來就重,建國初期朝廷向徽州徵派“人丁絲絹”8780匹,本應由六縣均攤,卻因基層小吏作祟,改換科目由歙縣完全承擔。歙縣百姓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節衣縮食、平白無故多交了200年雜税。一個人的偶然發現和揭露,使得得知真相後的歙縣各色人等與上級官府和其餘五縣之間,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周旋博弈,最終演變為暴亂。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講述了明代徽州人如何巧妙使用司法手段進行反覆較量,惡僧如何“強行碰瓷”、巧取豪奪他人祖廟,士紳如何用司法手段維護財產權益的過程。書中通過平民視角,見證了明代司法體系在基層的奧妙運用傳奇。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衞戰》婺源龍脈案講述了婺源縣一條龍脈屢被破壞,“邇來秋闈不振”,科舉不振,皆因龍脈風水被破,引發了起窯燒灰與禁絕取石長達上百年的持久拉鋸戰。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講述了明朝從朱元璋建立以來到崇禎自縊煤山,276年的歷史中有260多年與這個檔案庫息息相關。朱元璋為了能夠更好地掌管從蒙古人手中接下來的王朝,於洪武四年正式開始了户籍登記和管理工作,歷經十年又開始了土地清查,確立了裏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户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實施來加強對基層的管理。這個黃冊集户籍、土地、徭役於一體,是大明王朝高度集權的一座高山。當時大明都城在南京,這個黃冊的保存幾經調研最終選在了與外隔絕的玄武湖四個島上,刀槍不入地守護着大明王朝的六千萬子民,而最終消亡於大清入關後的戰火之中,成為這個王朝最後的星火。
《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刻畫了因一件小的官司,卻引來了無數胥吏貪婪定義,胥吏兇悍如虎、生事害人之惡展露無遺。
《正統年間四條冤魂》描寫了四個無辜清白百姓,平白蒙受冤屈不説,碰到靠譜官員本可以脱罪歸家,卻被裹挾入朝廷鬥爭冤屈而死的故事。 [11-12] 

顯微鏡下的大明作品目錄

序言
天下透明 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
學霸必須死 徽州絲絹案始末
胥吏的盛宴 彭縣小吏舞弊案
筆與灰的扶擇 婺源龍脈保衞戰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3] 
誰動了我的祖廟 楊幹院律政風雲

顯微鏡下的大明創作背景

長久以來,歷史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是燭照萬里的規律總結,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敍事。這雖然是正確的,但視角實在太高了,高到沒什麼人情味。即使有些講述者有意放低視角,也只停留在廟堂之上、文武之間,關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記錄很少。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眾的心思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類的高度概括,很少會細緻入微地描寫。
2014年作者和一位喜歡明史的朋友聊天時,她講到萬曆年間徽州有一樁民間税案騷亂,引起了作者的興趣。聽完講述,作者去搜尋了一番資料,發現這樁在《明實錄》裏只有一句冷冰冰的記錄的案件,在民間卻有着詳實的記錄(當時的一位參與者把涉案的一百多件官府文書、信札、佈告、奏章、筆記等蒐集到一起),並被編纂成了一本合集——《絲絹全書》。如果把《絲絹全書》裏的細節加入《明實錄》所載內容之中,那麼整個事件就能夠變得鮮活起來。作者考慮到普通讀者對閲讀原始史料太過困難,無法自行提煉出故事。遂把這樁絲絹案整理出來,用一種不那麼“學術”的方式轉述給大眾,創作出了《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並發表在其個人微博,引起了廣泛關注。因此,作者在寫完徽州絲絹案,隨後又相繼創作了《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衞戰》《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等幾篇紀實。 [4] 

顯微鏡下的大明作品鑑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長久以來,鴻篇鉅製記載的多是廟堂之上的恢宏大事,或者是文武精英的千古絕唱。而普通老百姓的江湖瑣事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則少有關注,更別説細緻入微的刻畫。《顯微鏡下的大明》是歷史紀實作品,雖非小説卻勝似小説。作者從剖析大明六個基層治政案件入手,剖析案情來龍去脈,描繪了六個塵封已久的明朝基層治政故事。
六個故事過程跌宕起伏,細節妙趣橫生,結局發人深省。每個案件峯迴路轉的波折,環環相扣,看得捨不得丟下。看完後,那些似曾相識的情景不斷浮現,讓人回味無窮。該書彷彿一張完美的速寫,將大明王朝的衰落之姿刻畫得惟妙惟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隨着大明的倒塌,案件中那些生動的人物以及他們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祿,也都隨着大明的終結落了個暗淡無光的結局。
都説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但後人要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也不容易。那些歷朝歷代普遍存在的積弊,滋生易、去除難,如果不能找到那張關鍵的骨牌,就難以用輕推的效應實現根本性改變。正應了那句老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顯微鏡下的大明》以冷靜剋制的零度敍事,替那些生於塵埃、死於無聞的螻蟻之輩做傳,轉述他們湮沒於宏大歷史中的聲音,找到了去除基層社會積弊的關鍵所在:“不可只注目於朝堂,亦要聽到最底層的吶喊。在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藴藏着最真實的規律。” [12] 

顯微鏡下的大明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月,亞馬遜中國發布的2019年度Kindle閲讀榜單中,該書位列“2019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新書榜”前三名。 [7] 
衍生作品
2019年9月,該書中的《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衞戰》被編入《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9期。 [8] 
2019年6月,由馬伯庸創作的非虛構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被主持人張騰嶽錄製為有聲書。 [13] 
2023年2月9日,由馬伯庸創作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六案中的“絲絹案”改編而成的網絡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播出,該書作者並在該劇中首次擔任編劇一職。 [2]  [5] 

顯微鏡下的大明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顯微鏡下的大明
978-7-5404-8847-5
馬伯庸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9年1月 [1] 

顯微鏡下的大明作者簡介

馬伯庸 馬伯庸
馬伯庸(筆名),原名馬力,出生於1980年,滿族,內蒙古赤峯人,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4年畢業於新西蘭懷卡多大學經管系,2005年開始發表作品,201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説《長安十二時辰》《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長安的荔枝》《大醫》等。曾獲2010年人民文學散文獎、2011年朱自清散文獎、2020年茅盾新人獎等。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