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的荔枝

(馬伯庸創作的中篇小説)

鎖定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創作的中篇小説,首發於《收穫》2021年“春捲”。 [1-2]  [5] 
該小説講述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餘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為了家人,李善德決心放手一搏:“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這本小説沿襲馬伯庸寫作一貫以來的時空緊張感,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亂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為的熱血奮鬥。 [3] 
作品名稱
長安的荔枝
作    者
馬伯庸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首版時間
2022年10月
字    數
約7萬字

長安的荔枝內容簡介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見微”系列的作品之一,他將家喻户曉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拓展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以短小説的形式重新打開歷史褶皺。該小説講述了大唐天寶年間的小吏李善德誤打誤撞地成為荔枝轉運使,被迫完成從嶺南到長安的荔枝轉運任務,並在這一過程中見證了繁華之下的大廈將傾的故事。唐朝詩人杜牧的這句詩一千多年來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但鮮荔枝的保鮮時限僅有三天,這場跨越五千餘里的傳奇轉運之旅究竟是如何達成的,誰讓楊貴妃在長安吃到了來自嶺南的鮮荔枝,作者就此展開了一場腦洞大開的想象。 [2-3] 

長安的荔枝作品目錄

《長安的荔枝》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文後説明 [1] 

長安的荔枝創作背景

馬伯庸用時11天完成《長安的荔枝》,他將之歸結為厚積薄發的結果。創作始於馬伯庸自2017年起對盛唐長安城的研究;也包括他每次去廣東吃荔枝時跟果農聊天,瞭解荔枝怎麼種、怎麼保鮮;也包括他每次路過河南、湖南、湖北、廣東時,關注當地的地理環境、地名和山川走勢。前期差不多做了將近10年的準備。 [6] 
在創作這部中篇小説時,馬伯庸將視角放在底層人民身上,不再津津樂道於“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奇故事,而是通過一個負責運輸荔枝的小吏,去思考“無人知是荔枝來”背後隱藏的麻煩——具體誰負責運送這些荔枝及如何執行,帝王意志又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困擾。他力圖通過這一枚小小的荔枝,洞悉背後帝王窮奢極欲、不恤民力的本質。 [7] 

長安的荔枝人物介紹

李善德
李善德是大唐天寶年間的一名長安城小吏,懷揣着借香積貸在長安買房的願望,正因為要積極為稻粱謀,他輕易就被上司拿捏,領導用陰招將他送上了去嶺南的路途,去完成一個顯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皇帝遞送新鮮荔枝。李善德甚至要為最壞的結果做打算——命喪黃泉之前與妻子離婚,讓妻子和孩子規避債務,而杜甫講給他的一個老兵的勵志故事,讓他下定決心向前走。 [2]  [8] 

長安的荔枝作品鑑賞

長安的荔枝主題思想

《長安的荔枝》是一部古裝版的職場小説,講述一個職場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在僅有七萬餘字的有限篇幅裏,小説做到了情節緊湊、環環相扣,以荔枝轉運作為主要線索,貫穿起李善德的個人命運和唐代社會的歷史背景。小説裏的那些通天陰謀、暗殺,是普通人一輩子不會遇到的事情,但整個小説的內核卻很真實,因為它直接洞察人性,故事圍繞着複雜的唐代職官結構和行政運作機制展開,許多名詞估計多數讀者聞所未聞,但讀起來卻直懾人心,不用明白每個詞的含義就能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因為故事背後藴含的機理是有共性的。 [2]  [8] 
各種利益的博弈、管理層內部的矛盾、職場的情商、不得已的違規,甚至還有不斷修改需求的“甲方”,讀者會感覺到,閲讀的每一行字都是在閲讀自己,看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連做噩夢都在工作”,誰都會苦笑。但是與此同時,小説中還有一種精神能讓人衝破這一切,那就是豁出命去守護個人所珍視的東西,它帶來闖勁,也讓自己不至於最終活成自己所討厭的樣子。李善德就是憑藉這種精神,對得起職責,更對得起家人。文學需要宏大敍事,但也需要這些小人物的細節,讓讀者體味貫穿古今的共性,更容易與古代的“自己”共情。 [8] 

長安的荔枝藝術特色

馬伯庸的寫作筆法與純文學作品相比似乎缺少先鋒哲思的秉性,但對於影視改編而言,多樣的人物形象、鮮活的對話、一波三折的情節、嚴謹的歷史考據、強烈的畫面感,這眾多品質令《長安的荔枝》這部小説成為影視化的優良資源。除這些必要因素之外,其他點綴也使小説更加豐富:如有趣“有梗”的語言(嶺南人掛在嘴邊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嶺南蟑螂給李善德帶來的驚嚇)、文化涉獵的廣博(荔枝保鮮的古代農業技術、長安的裏坊街巷、從長安到嶺南沿路的地理人文)等,共同構成了小説中山河萬里的唐代風物,重塑了當代人對唐代的中國想象,在文字和未來的影視化中共同講述着中國故事。 [2] 
故事結尾處,身在嶺南的李善德聽到了安史之亂的消息,什麼也沒有説,只是採下原作為貢品的上好丹荔,和女兒一起品嚐。結局處的歸於平靜恰是意藴深厚之處:時代的喧嚷更替之下,普通人能抓住的只是身邊一串荔枝;又或者人人生而平等,甘美荔枝本就應當由勞作者享受。一騎紅塵已過,滾滾紅塵中只留下關於荔枝的傳説。在歷史與文學的結合、紀實與虛構的碰撞中,這部“見微知著”的微觀史小説具有吸引讀者的潛力。 [2] 

長安的荔枝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1月,《長安的荔枝》在豆瓣2022年度讀書榜單“中國文學(小説類)”中排名第三。 [4] 
衍生作品
2022年12月,馬伯庸宣佈《長安的荔枝》將拍攝成電影,這是他個人第二部被搬上大銀幕的小説,電影出品方愛美影視正式發佈了該片的概念海報。 [5] 
2023年6月19日,根據《長安的荔枝》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公佈主創班底,劇集由曹盾執導,雷佳音領銜主演。 [9] 

長安的荔枝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長安的荔枝
馬伯庸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2年10月
9787572608582 [1] 

長安的荔枝作者簡介

馬伯庸,原名馬力,滿族,內蒙古赤峯人,2004年畢業於新西蘭懷卡多大學經管系,2005年開始發表作品,201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致力於對“歷史可能性小説”的探索。馬伯庸的代表作有《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等,曾獲得2010年人民文學散文獎、2011年朱自清散文獎、2020年茅盾新人獎等。 [3]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