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草嶺

鎖定
《積草嶺》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經過同谷縣界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十六句,前八句記積草之景,兼敍跋涉之艱;後八句言路近同谷,得有依託。
作品名稱
積草嶺
外文名
caoling xue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積草嶺作品原文

積草嶺
同谷界
連峯積長陰,白日遞隱現。
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
山分積草嶺①,路異明水縣②。
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卜居尚百里③,休駕投諸彥④。
邑有佳主人⑤,情如已會面。
來書語絕妙,遠客驚深眷。
食蕨不願餘⑥,茅茨眼中見⑦。 [1] 

積草嶺作品註釋

①山分積草嶺:積草山,地名。過去的地方誌書由於弄錯了杜甫南下同谷慄亭的路線,故有説積草嶺在徽縣東北的,杜甫原注:“在同谷界。”《秦州志》曰:“徽縣東北三十里。”《通志》曰:“在天水同谷間。”清本《徽縣誌》乾脆説“地無考”。細考積草嶺在今成縣紅川鎮與今慄川鄉交界的地方,今名草壩梁。這裏北倚成州慄亭;南界明水(今徽縣白水峽);東臨河池姜瞻(今銀杏樹),故杜詩曰“同谷界”。在歷史上.,草壩梁正處於青泥古道、木皮古道連接成州(同谷)、西河,甘谷、隴西乃至金城的官道上。草壩梁距杜甫下榻的慄亭鳳凰村(今下店子)約五六華里,站在樑上慄亭河一覽無餘。杜甫於十一月初一離開秦州,途徑赤谷(今天水市皂郊堡)、鐵堂峽(今天水鎮東北)、鹽井(今禮縣鹽官鎮)、寒峽(今西和縣道南)、法鏡寺(今西和縣石堡西)、青羊峽(今天西和縣南石峽)、龍門鎮(今成縣小川)、石龕(今成縣西峯北)、積草嶺(今成縣紅川鎮與徽縣慄川鄉交界處),初九左右到達卜居地慄亭。沿途每過一地,詩人都有記地、記遊詩可憑。
②路異明水縣:明水縣,北魏置,初冶白水峽泉水城(今徽縣大河堡)。西魏移治今略陽封家壩。明水縣管轄白水峽(徽縣今大河鄉峽谷)與慄亭界連,所以慄亭是唐代同谷(成縣)、河池(徽縣)、萇舉(屬明水)三縣交界的地方,木皮古道本來由白水峽木皮嶺北出慄亭,故杜甫來到平陽的慄亭川,南望峯巒疊嶂的白水峽宛若西重天地,故曰“路異明水縣”。
③尚百里:已經超過百里。這個“尚”字,古文中有“不及”和“超過”的兩重意思。過去有些學者不加審慎,斷然取了“不及”這個詞義,認為杜甫的行程距離卜居地慄亭還有百里之遙,所以把積草嶺定在了成縣以西的石峽附近,歷代的杜甫《隴右詩》排序,《積草嶺》後是《泥功山》、《風凰台》、《萬丈潭》、《同谷七歌》、《發同谷》。“專家”們既然把《積草嶺》定在了西和縣和同谷縣相界之間,所以以後的詩無處安頓,於是統統指認在了“同谷”(今成縣)西境內,從而一錯千載!其實,諸家若非盲從,如果按“已經超過百里”去理解,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詩人原意是從秦州出發,長途跋涉的路程已經遠遠超過了百里之遙。當然這“百里”表示路程很長很長,不是確數而是約數,是“詩勿達詁”的體現。
④“休駕”:停止行進,意渭到達了卜居的目的地。“休駕”二字明明白白指出慄亭是他此次南行的終點。予不明白有的“學者”為什麼忽略了詩文本身提供的這些明白無誤的信息,卻在那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地折騰。諸彥:諸位有才德的人。
⑤佳主人:指邀約詩人來慄亭卜居的李、韋迢這些朋友和慄亭當地仰慕杜甫的儒生。全句意思是:雖然韋迢、李他們已遠遁他鄉,但看到這些前來歡迎的儒生、地誼,也等於見到了李、韋迢之類的相知相識了。
⑥蕨:草本植物,幼葉可食用。這裏指摻合着野菜的麥餅。句意是吃完剩下的乾糧吧,前面已經見到了慄亭茅草房舍的村落了啊!
⑦茅茨:用茅草蓋的房子。 [2] 

積草嶺作品鑑賞

前八句記積草之景,兼敍跋涉之艱。山疊多陰,故日光隱見。颼颼慘慘,皆形容積陰也。蔡夢弼曰:從此嶺分路,東則同谷,西則鳴水。
後八句言路近同谷,得有依託也。諸彥,投宿之家。主人,同谷之宰。蕨薇,山中之食。茅茨,山中之居。張綖注:公欲居西枝者,以贊公有盛論之作;欲居同谷者,以主人有深眷之書也。此與上章同格。 [2] 

積草嶺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0
  • 2.    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6
  • 3.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