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技術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國核學會主辦的期刊)

鎖定
《核技術》創刊於1978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國核學會主辦的期刊。 [1] 
據2021年9月《核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核技術》第八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20人、委員43人。 [2] 
據2021年9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核技術》共出版文獻量為8554篇、總被下載次數為734835次、總被引次數為27957次;(2020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85、(2020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33。 [3]  據2021年9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核技術》共出版文獻量為4573篇、被引量為20280次、下載量為147149次、基金論文量為2789篇;2018年影響因子為0.48。 [4] 
中文名
核技術
外文名
Nuclear Techniques
語    種
中文
類    別
核科學技術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國核學會
編輯單位
《核技術》編輯部
創刊時間
1978年
出版週期
月刊
國內刊號
31-1342/TL
國際刊號
0253-3209
郵發代號
4-243
現任主編
馬餘剛(中國科學院院士)
屬    性
中文核心期刊、CA、JST、CSCD、卓越期刊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嘉羅公路2019號

核技術辦刊歷史

1978年,《核技術》創刊。
1979年,該刊以季刊形式發行。
1980年,該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發行。
1986年,該刊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發行。 [3] 
2014年12月,《核技術》入選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5] 
2019年11月,《核技術》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 [6] 

核技術辦刊條件

核技術欄目方向

  • 主要欄目
《核技術》主要欄目有同步輻射技術及應用 、加速器技術、射線技術及應用、核化學、放化、放藥和核醫學、核電子學與儀器、核物理、交叉學科研究、核能科學與工程。 [1] 
  • 刊登內容
《核技術》主要刊登實驗與應用核物理,放化與輻射化學,核測量方法與儀器,以及核技術在科學研究、工業、農業、醫學生物等方面的應用的創造性成果。 [4] 
  • 讀者對象
《核技術》讀者對象為中國國內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相關技術領域的教師、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等。 [1] 

核技術人員編制

據2021年9月《核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核技術》第八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20人、委員43人。 [2] 
《核技術》第八屆編輯委員會名單
職務
名單
顧問
柴之芳、陳佳洱、陳森玉、樊明武、方守賢、何多慧、胡思德、李冠興、劉元方、呂敏、邱愛慈、沈文慶、盛康龍、唐孝威、萬元熙、王乃彥、魏寶文、徐洪傑、楊福家、詹文龍
委員
陳懷璧(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陳紹亮(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陳熙萌(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戴志敏(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方海平(華東理工大學)、付德君(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葛智剛(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韓玲(第二軍醫大學放射醫學教研室)、華躍進(浙江大學農學院)、懷平(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李德明(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李建剛(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燕(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李元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劉漢剛(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劉志(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馬新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秦慶(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盛六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蘇弘(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王祥科(華北電力大學)、王榮(北京師範大學)、王宇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吳國忠(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夏佳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夏曉彬(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謝雷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楊朝文(四川大學物理學院)、陰澤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張春明(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張嵐(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趙紅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趙明華(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趙宇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趙振堂(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朱志遠(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蓋煒(美國)(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賀小春(美國)(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胡玲文(美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德潤(美國)(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李曉鋒(美國)(美國佛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繆建偉(美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漆玉金(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 [2] 

核技術辦刊成果

核技術出版發行

據2021年9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核技術》共出版文獻量為8554篇。 [3] 
據2021年9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核技術》共出版文獻量為4573篇、基金論文量為2789篇。 [4] 

核技術收錄情況

《核技術》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源”核心期刊、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21-2022年度),被CA化學文摘(美)(2020)、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18)、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英國INSPEC數據庫、荷蘭Scopus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重慶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等收錄。 [1]  [3-4] 

核技術影響因子

據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發布的影響因子和綜合評分,《核技術》均排第3名;同年CNKI發佈的影響因子年報中,《核技術》影響力指數同類期刊第3名,在Q1區4個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一。SCOPUS數據庫“中文核科技”期刊的引用評分(CiteScore)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1] 
據2021年9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核技術》總被下載次數為734835次、總被引次數為27957次;(2020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85、(2020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33。 [3] 
據2021年9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核技術》被引量為20280次、下載量為147149次;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0.48,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18種)中排第3736名。 [4] 

核技術榮譽表彰

《核技術》是中科雙效期刊,曾獲得上海市和中國科學院期刊審讀優秀獎,多次入選“百傑期刊”“中國期刊方陣”。 [1]  [3] 
2015年,該刊入選中國科協“精品期刊工程”項目。
2016年,該刊獲“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稱號。
2017年,該刊被評為“第4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1] 

核技術文化傳統

核技術辦刊理念

《核技術》旨在展示核科學技術發展動向,反映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研究現狀和學術水平,介紹中國核科技成果。 [7] 
期刊標識 期刊標識

核技術投稿須知

1、綜述字數不少於6000字,研究論文字數不少於4000字,研究簡報字數不少於2000字。論文結構:中英文題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3~8個)、中圖分類號、正文、參考文獻。首頁下方註明基金項目名稱(批准號)和第一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最高學歷、技術職稱、專業方向)。
中文摘要宜為250字左右,簡明介紹論文大概;研究論文的英文摘要採用結構式長摘要,包含background、purpose、methods、results和conclusions五要素(可參考該刊2013年以後發表的論文)。正文部分:(1)背景介紹部分,應對中國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清楚明晰;(2)實驗或模擬部分應清楚明晰列出所需要的試劑、儀器及軟件名稱等,活體動物實驗類的應有相關的許可證號;(3)結果和討論部分應數據可靠,論據和討論能充分證明論文的論點;(4) 結論部分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準確。
2、國際標準單位(ISO 1000)的使用:請使用以1986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公佈的《簡化字總表》為準的簡化字,數字以中國國家標準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為準,計量單位採用中國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參照標準GB3100-1993。請使用SI基本單位及導出單位,如:長度(米,m),質量(千克(公斤),kg),時間(秒,s),電流(安(培),A),熱力學温度(開[爾文],K),物質的量(摩(爾),mol),發光強度(坎[德拉],cd)等。
3、圖表:表、圖、照片要少而精。數量關係儘量用圖表示,註明橫、縱座標的名稱和單位,正文部分應避免出現與圖標題、表標題重複的數字。圖題、表題和表中文字均為中英文對照,圖中文字僅為英文。該刊無彩印,請勿用色彩區別表達數據或其他信息。需彩圖出版印刷的論文,可聯繫編輯部繳納一定的彩印費用。
4、參考文獻參照中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選用與該文有關的文獻並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排,用上角標[]的形式在文中引用處標出。未公開發表的資料或私人通訊不作為文獻列出,可在文中用括號註明。參考文獻按“順序編碼制”編寫。 [7] 

核技術期刊領導

核技術現任領導

《核技術》第八屆編輯委員會領導名單
職務
名單
主編
馬餘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
副主編
李勇平(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唐傳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肖體喬(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餘笑寒(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張建國(海軍醫學研究所) [2] 

核技術歷任領導

時間及屆次
名單
1978年-1982年(第一屆)、1982年-1987年(第二屆)、1987年-1992年5月(第三屆)
張家驊
1992年6月-1997年(第四屆)、1997年-2002年9月(第五屆)
程曉伍
2002年10月-2007年4月(第六屆)
朱德彰
2007年5月-2013年12月(第七屆)
盛康龍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