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諧錄

鎖定
《應諧錄》明安成劉元卿纂,原共二十一則,今據明末杭州刊《雪濤諧史》本選錄十八則。
作品名稱
應諧錄
作    者
劉元卿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雪濤諧史
文學體裁
作品集
章節數目
十八則

目錄

  1. 1 簡介
  2. 2 原文及部分翻譯
  3. 僧在
  4. 爭雁
  5. 盲苦
  1. 搔癢
  2. 講學
  3. 萬字
  4. 貓號
  5. 同病
  6. 悦諛
  1. 吃女
  2. 性急
  3. 多憂
  4. 學偷
  5. 寡聞
  6. 青衿
  1. 賤售
  2. 割碑
  3. 兩瞽

應諧錄簡介

劉元卿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明代著名教育家。他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着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應諧錄原文及部分翻譯

應諧錄僧在

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裏尹,致沉醉鼾睡;己取刀髡其首,改紲己索,反紲尹項而逸。凌晨,裏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髡,又索在項,則大詫驚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夫人具形宇內,罔罔然不識真我者,豈獨裏尹乎!

應諧錄爭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競鬥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今世儒爭異同,何以異是。 [1] 
【譯文】
從前,有個看到大雁飛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來,説:“射下來後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説:“行動舒緩的雁應該煮着吃,善於飛翔的雁應該烤着吃。”兄弟倆爭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裏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們將雁一分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們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飛,無影無蹤了。
射雁和吃雁,自然是先射下來才能談得上吃雁。寓言中兩兄弟事情還沒有做,就在那裏爭論如何吃雁了,而且爭論得不可開交,竟至於到社伯那裏打官司。等到社伯提出了兩個人都能接受的烹燔各半的折衷方案時,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應該抓住時機,當機立斷,説幹就幹。如果只是為一些不切實際的問題爭論不休,互相扯皮,坐失良機,那麼什麼事也做不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因猶豫不決,錯失了很多機會,有的人錯過了可以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機遇,有的人錯過了升遷發財的機會,有很多機會可遇而不可求,錯過了也就錯過了,永遠不會再來。

應諧錄盲苦

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譯文】 有盲人過乾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杆,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墮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説:“不要怕,儘管放手下來,是實地。”盲人不信,抓着欄杆不聽地哭號,(時間)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麼)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實,在黑暗中守着迷茫,執著地呆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看清路子,放大膽子,走自己的路。 從上不難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應諧錄搔癢

昔人有癢,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內我者,而胡難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癢絕。何則,癢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寧弗中乎?

應諧錄講學

兩人相詬於衢。甲曰:“你欺心。”乙曰:“你欺心。”甲曰:“你沒天理。”乙曰:“你沒天理。”陽明先生聞之,謂門弟子曰:“小子聽之,兩人諄諄然講學也。”門人曰:“詬也,焉為學?”曰:“汝不聞乎?曰心,曰天理,非講學而何?“曰:"既講學,又焉詬?"曰”夫夫也,惟知求諸人,不知反諸已故也。”
【譯文】
兩人在路上互罵:“你欺心!”“你沒天理!”
某先生聽了對學生説:“你聽這兩人講學講得多好啊!”
學生不理解地説:“他倆是在對罵,怎麼説是講學呢?”
先生説:“你們聽見嗎?這兩個人一會兒説‘天理’,一會兒説‘心’,不是講學是什
麼呢?”
學生還不懂,又問:“既然講學,何必罵得臉紅脖子粗呢?”先生説:“你看如今講學
的人,哪一個是言行一致的呢?”

應諧錄萬字

汝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管臨朱,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穀也,請謝去。”其父喜而從之。具幣謝遣楚士。逾時,其父擬徵召姻友萬氏姓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初機士偶一解,而即訑訑自矜有得。殆類是已。
【譯文】
汝州有個地主,非常富有,但幾代人都不識字。
一年,他請一位先生教兒子認字。先生先教他兒子握筆臨帖,寫了一劃,説:“這是
‘一’字。”寫兩劃,説:“這是‘二’字。”寫三劃,又説:“這是‘三’字。”
那孩子便喜孜孜地甩下筆,告訴父親説:“孩兒全會了,孩兒全會了。不要再麻煩先
生,多花學費了,把他辭退吧。”
地主高興地照辦。
不久,地主打算宴請一位姓萬的朋友,就讓兒子寫請柬。可是過了好長時間,也不見他
寫完,便去催促。誰知孩子氣憤地叫道:“天下的姓那麼多,為啥要姓萬!苦得我從早晨寫
到現在,才寫完500劃!”

應諧錄貓號

喬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於人曰“虎貓。”客説之曰:“虎誠猛,不若龍之神也,請更名曰龍貓。”又客説之曰:“龍固神於虎也,龍昇天,須浮雲,雲其尚於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説之曰:“雲靄蔽天,風倏散之,雲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説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牆,斯足蔽矣,風其如牆何?名之曰牆貓可。”又客説之曰:“維牆雖固,維鼠穴之,牆斯圮矣!牆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其本真哉?”
【譯文】
喬奄家裏養了只貓,他認為它長相奇特,對外稱為“虎貓”。
有位客人説:“老虎很勇敢,但還不及龍的神威,改稱‘龍貓’吧。”
另一個客人説:“龍固然比老虎神威,可龍升到天空要浮在雲氣上,雲超過了龍,不如
改名‘雲貓’。”
又一位客人説:“雲遮沒天空,風很快把它吹散,雲抵不住風,改名‘風貓’吧。”
又有客人説:“大風颳起來,牆足可擋住它,風不及牆,改名‘牆貓’吧。”
最後一個客人説:“牆雖然堅固,可老鼠卻能在那裏打洞,牆是要被老鼠毀壞的,老鼠
比牆厲害,還是叫‘鼠貓’好。”
一位老人聽了,嘲笑他們道:“唉,捉老鼠的就是貓唄,貓就是貓,為什麼要失去它本來的面目呢?”

應諧錄同病

張翔子繕一榻麗。以在卧內,人未有見也,故託病卧榻上,致姻友省問觀之。其姻尤揚子者,新制一襪,亦欲章示。其人故寨裳交足加膝而坐,已而問曰:“君何疾?”張詡子睹尤揚子狀若是,相視而笑曰:“吾病亦若病也。”

應諧錄悦諛

粵令性悦諛,每布一政,羣下交口讚譽,令乃歡。一隸欲阿其意,故從旁與人偶語曰:“凡居民上者,類喜人諛,惟阿主不然,視人譽篾如耳。”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撫膺高蹈,嘉賞不已,曰:“嘻,知餘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暱之有加。
【譯文】
廣東有個縣官喜歡別人奉承他,每次下達一項政令,下屬們紛紛吹捧,他就喜歡不已。
一個差役看準機會故意在他旁邊跟別人小聲説道:“凡是官吏,都喜歡別人阿諛奉承
獨獨我們的大人不是這樣,他非常輕視別人的奉承啊!”
縣官聽見了,馬上揮手叫差役前來,拍着胸脯高興地舞蹈,連連稱讚他説:“哎,知道我內心的只有你了,你
真是優秀的差役啊!”從此對他十分親近。

應諧錄吃女

燕人育二女,皆(訁蹇)極。一日,媒氏來約婚。父戒二女曰:“慎箝口勿語,語則人汝棄矣。”二女唯唯。既媒氏至,坐中忽火爇姊裳,其妹期期曰:“姊而裳火矣。”姊目攝妹,亦期期言曰:“父屬汝勿言,胡又言耶?”二女之吃卒末掩,媒氏謝去。
【譯文】
燕國一個人家有兩個女兒,都患有嚴重的口吃病。
一天,媒人為別人來求婚。父親預先告誡女兒説:“千萬謹慎。不要開口。否則,人家
就不要你們了。”女兒答應。
媒人來後,講了一會話,忽然火盆燒着姐姐的衣裳,妹妹急忙説:“姐,姐,你,你,
衣,衣裳,着,着火啦。”
姐姐忙用眼睛示意,也説:“父,父親叮,叮囑你不,不要説,説話,為,為什麼,
又,又説,説話啊?”
兩個女兒的話還未説完,媒人就道歉一聲“打擾了”,告辭離去。

應諧錄性急

於嘽子與友連牀,圍爐而坐,其友據案閲書,而裳曳於火甚熾。於嘽子從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禮而致詞曰:“適有一事,欲以奉告。諗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則與人非忠;敢請,惟君寬假,能忘其怒,而後敢言。”友人曰:“君有何陳?當謹奉教。”於嘽子復謙謙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時火燃君裳也。”友起視之,則毀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緩如是?”於嘽子曰:“人謂君性急,今果然耶!”

應諧錄多憂

沈屯子偕友入市,聽打談者,説楊文廣圍困柳州城中,內乏糧餉,外阻援兵“。蹙然踴嘆不已。友拉之歸,日夜念不置。曰:”文廣圍困至此,何由得解。“以此邑邑成疾,家人勸之相羊埛外,以紓其意。又忽見道上有負竹入市者,則又唸曰:"竹末甚鋭,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歸益憂病。家人不得計,請巫。巫曰:"稽冥籍,若來世當輪迴為女人,所適夫姓麻哈,回彝族也,貌陋甚。”其人益憂,病轉劇。姻友來省者,慰曰:”善自寬,病乃愈也。“沈屯子曰:“若欲吾寬,須楊文廣圍解,負竹者抵家,又麻哈子作休書見付,乃得也。”夫世之多憂以自戕者,類此也夫。
【譯文】
沈屯子上街聽説書,當説到楊文廣被圍於柳州,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時,他滿面憂愁直
嘆氣。朋友拉他回家,還日日夜夜喃喃地説:
“有啥辦法給他解圍呢?”終於愁出了病。
家人勸他出外解解悶兒。可他在街上見人扛着竹子上市,又憂慮地説:“竹稍根尖利,
路人被戳了怎麼辦?”回家後便時時念叨竹稍戳人之事,病情加重了。
家人急忙找來巫婆。巫婆(裝神弄鬼地)説:“我在陰間查了生死簿,寫你來世變女人,嫁
個丈夫叫麻哈,是回彝族的人,醜陋極了。”
他聽了越發憂愁,病情更重了。親友們紛紛跑來安慰,要他寬心。他説:“若要我把心
放寬,必須給楊文廣解圍,叫扛竹子的人回家,讓麻哈和我離婚!才可以。”世界上多憂慮的人,(就是)像這樣的吧。

應諧錄學偷

一偷兒黠甚,終生行竊無犯。垂老,子慮其術終於其身,日懇傳焉。父曰:“吾何傳,為之即是。”子一夕乘間入富室卧內,有大櫃,偶未鐍 ,預隱其中。計伺主人寐,則竊藏出也。乃主人方寢而憶,鐍其櫃;不得出。中夜傍徨,夜闌益棘,不得計,故彈指作鼠齧聲。主人寤聞之,慮鼠齧衣籍,亟起發鐍逐鼠,偷兒子躍出逸歸。對其父曰:“父奈何秘不兒傳,幾瀕死所矣。籍第令計不出是奈何?”父曰:“即此是矣,吾又何傳。”故善教者,道而弗牽,開而弗達,使人繼其志可爾。

應諧錄寡聞

漢村三老,皆款啓寡聞之甿也,終生未履城市。甲老偶經一過,歸向二老,誇所睹聞。二老歆動,約舂糧往遊。行間,甲老顧謂丙老曰:“至彼慎勿妄語。取市子訕笑,須聆吾指。”比至郭,忽聞鐘聲,乙老詫曰:“此何物,叫號如是?”甲老曰:“此鐘鳴也。”丙老曰:“而我抵舍,當市鍾肉啖之。”甲老曰:“嘻!誤矣。鍾乃摶泥為質,而火煅成者,安可啖耶?”甲老蓋偶見範鍾之具,而未實見鍾雲。夫竊膚末之見,而輒嘵嘵然欲以開示人,將率天下而瞽也。

應諧錄青衿

西吳族世豐於財,不事詩書。其母有弟,補博士弟子員,衣青衿來謁,母大詫曰:“而何服此衣服哉?嗟而貧,衣不足於藍,故綴以青歟?奈何不浼我取足耶?“蓋不識青矜為時制服也。

應諧錄賤售

上元姚三老貲甲閭右,嘗買別墅,其中有池亭,假山皆太湖怪石。一日狂客王大痴來遊,酌池上,酒酣,大痴曰:“翁費直幾何?”曰:”費千金。“大痴曰:”二十年前,老夫曾觴詠於此,主人告我費且萬金,翁何得之易邪?”三老曰:“我謀之久矣,其孫子無可奈何,只得賤售。”大痴曰:“翁當效刻石平泉,垂戒子孫,異時無可奈何,不宜賤售。”
【譯文】
姚三老是三元地方的首富,曾購買一幢別墅,裏面有池塘,有亭台,假山都是用奇石做
成的。一天,王大痴進來遊玩,在池上的亭子裏喝酒,吃得高興時,便問主人:“您買這幢
別墅花了多少錢?”
答道:“1000兩銀子。”
王大痴説:“20年前,我也曾在這兒喝酒吟詩,主人告訴我,買它花了10000兩銀
子,您怎麼買得這樣便宜?”姚三老説:“我為了買它,動了許多腦筋,費了許多口舌,他
家孫子無可奈何只好賤賣給我。”
王大痴笑道:“您可要吸取教訓,在石碑上刻下誡辭,告誡子孫後代,將來無可奈何
時,千萬不要賤賣!”

應諧錄割碑

穎川姚尚書神道碑規制,頗類顏魯公所書茅山碑者。國初,州人侍郎某者,欲割三之一鑱墓表,畏州守難之,懇祈百端。州守曰:“姚尚書子孫微矣,莫有主者,便割三分之二無不可。”侍郎喜過望。或問守曰:“侍郎割尚書之碑,子不能禁,又從而過許之,何也?”守曰:“吾意欲使後人割侍郎之碑,猶能中分耳。”

應諧錄兩瞽

新市有齊瞽者,性躁急,行乞衢中,人弗避道,輒忿罵曰:“汝眼瞎耶?”市人以其瞽,多不較。嗣有梁瞽者,性尤戾,亦行乞衢中,遭之,相觸而躓。梁瞽故不知彼亦瞽也,乃起亦忿罵曰:“汝眼亦瞎耶?“兩瞽鬨然相詬,市子訕笑。噫,以迷導迷,詰難無已者,何以異於是 。
參考資料
  • 1.    語文同步練習八年級下第19頁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