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縣誌

鎖定
《巴縣誌》是趙朝忠編纂的地方誌。 [1] 
中文名
巴縣誌
作    者
趙朝忠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4年05月
ISBN
7536625367 [1] 
編纂單位
四川省巴縣誌編纂委員會 [1] 

巴縣誌內容簡介

本志包括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人物。 [1] 

巴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巴縣誌
巴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巴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巴縣誌》總編室
圖片
縣城魚洞鎮現狀及規劃示意圖
中共巴縣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人民政府、縣政協辦公大院
西彭鎮人民政府辦公樓
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雲篆山賓館
縣城魚洞全景
縣城新區一瞥
魚洞街心花園
魚洞江濱公園
長生橋鎮俯瞰
正在新址建設中的接龍場
農民新居
巴縣電影院
巴縣體育館
四川省巴縣中學
陳家橋鎮小學
巴縣圖書館
巴縣人民醫院
南彭鄉衞生院
巴縣老年活動中心
巴縣光榮院
一品敬老院
重慶白市驛機場
銅罐驛火車站
巴縣境內正在建設中的成渝高等級公路
木洞大橋
魚洞水運碼頭
巴縣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控制室
中國工商銀行巴縣支行大樓
巴縣羣星商場
西彭農貿市場
重慶傳動軸廠及所產各型傳動軸
重慶渝華絹紡有限公司織造車間
重慶魚洞船舶蓄電池廠所產“川東”牌蓄電池
重慶陳家橋溶解乙炔氣廠及產品
重慶前進化工廠磷銨車間
巴縣肉類加工廠精加工車間
重慶白市驛鋼鐵廠
重慶鳳凰電鍍廠電鍍車間
重慶青木陶瓷廠生產的彩色釉面磚壁畫
五布河上的玉灘電站
西南鋁加工廠國產2800毫米鋁板軋製生產線
西南鋁加工廠新建的薄板、鋁箔分廠廠房
西南鋁加工廠進工德制1850毫米高性能特薄鋁板帶生產線
西南鋁加工廠國產30000噸模壓水壓機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一坪化工廠全景
一坪化工廠生產的合成潤滑油廣泛運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
建設中的重慶大江車輛總廠廠房建築羣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重晶石粉廠
重慶第一建築材料廠辦公樓重慶第一建築材料廠生產的灰沙空心砌磚
重慶造船廠製造的首批民用船隻
渝州汽車二廠綜合樓及底漆處理工藝線
重慶氮肥廠
1988年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餘秋裏同志在巴縣南彭鄉視察再生稻
速生產林——杉
田園春色
巴縣是全國產肉大縣。圖為縣繁長白×榮昌雜交一代良種肉豬
花石鄉境內珍稀古樹——木荷
石林茶山
五布紅心柚
白市驛板鴨
渝州系列麴酒、巴人咂酒、允豐正黃酒
木桐桔餅、蜜棗
重慶市白市驛羽絨廠生產的“鴻虹”牌羽絨服
名茶:石林玉蕊、涼台霧綠
東温泉風光
南湖夕照
雲篆山一景
聖燈山自然保護區
在冬筍壩出土的戰國時期巴人船棺
在冬筍壩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矛、青銅劍、青銅鏃
在白市驛出土的蜀漢時期的青銅釜、青銅銑、陶俑、陶豬
在青溪鄉梓童村出土的宋代黑瓷
元代圍棋譜
清代二聖戲樓
明代摩岩石刻造像——廣陽金紫山大佛
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舊居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
清代巴縣衙門舊址
抗日戰爭時期馮玉祥將軍舊居
抗日戰爭時期張治中將軍舊居
清代名家龔晴皋書畫
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
基礎教育先進縣獎牌
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獎狀
全國軍隊地方兩用人才培養開發使用先進單位獎旗、獎牌
四川省衞生縣城牌
重慶市巴縣行政區劃圖
序言
凡例
目錄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地理
第一章政區
第一節建置沿革
第二節區域變遷
第三節行政區劃
第四節城鎮
第五節地名
第二章自然概況
第一節地質
第二節地貌
第三節土地與土壤
第四節礦藏
第五節氣候
第六節水文
第七節植物
第八節動物
第九節野生中藥材
第十節自然災害
第二篇經濟
第一章經濟綜述
第一節民國時期經濟發展概況
第二節解放後經濟發展概況
第三節人民生活
第二章農業
第一節生產關係
第二節耕地
第三節肥料
第四節耕作制度
第五節種植業
第六節養殖業
第七節管理機構
第三章農機具
第一節機具種類
第二節農機修造、供應
第三節農機管理
第四章水利
第一節蓄水工程
第二節引水工程
第三節提水工程
第四節噴灌
第五節水土保持
第六節管理
第五章林業
第一節森林資源
第二節種籽、育苗
第三節植樹造林
第四節森林撫育
第五節森林產品及利用
第六節林業行政管理
第七節林場
第六章工業
第一節工業經濟類型
第二節能源工業
第三節機械工業
第四節冶金、鑄造工業
第五節化學工業
第六節建材工業
第七節紡織工業
第八節食品、飲料工業
第九節造紙、印刷業
第十節縫紉、製革工業
第十一節其他工業
第十二節管理
第十三節中央、省、市屬工業企業
第七章商業
第一節商業類型
第二節市場與交易
第三節商品經營
第四節飲食、服務
第八章糧油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糧食徵購
第三節油料統(收)購
第四節糧油銷售
第五節糧油儲存、調撥
第九章鄉鎮企業
第一節鄉鎮企業發展概況
第二節企業類型
第三節行業
第四節管理
第五節職工隊伍、工資、勞保福利
第十章名特產
第十一章交通運輸
第一節交通
第二節運輸
第三節管理
第十二章郵電
第一節郵政
第二節電信
第三節郵電管理
第十三章城鄉建設
第一節巴縣故治建設概略
第二節場鎮規劃
第三節場鎮建設
第四節農房與沼氣
第五節設計和建築隊伍
第六節環境保護
第七節房地產
第八節管理
第十四章財政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財政收入
第三節財政支出
第四節財政管理
第十五章税務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税制
第三節税種
第四節工商税收收入
第十六章金融
第一節金融組織
第二節銀行業務
第三節保險業務
第四節民間信用
第十七章經濟管理
第一節計劃管理
第二節統計管理
第三節審計管理
第四節物價管理
第五節標準計量管理
第三篇政治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解放前的組織及活動
第二節解放後的組織及活動
第二章中國國民黨和三民主義青年團
第一節中國國民黨
第二節中國三民主義青年團
第三章民主黨派
第四章其他政黨
第五章羣眾團體
第一節工會
第二節農民協會、貧下中農協會
第四節婦女組織
第五節工商業聯合會
第六節科學技術協會
第六章權力機關
第一節民國時期的議制機構
第二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人民代表大會
第七章政府
第一節縣政府
第二節區公所
第三節鄉(鎮)政府
第八章人民政協
第一節組織沿革
第二節縣政協委員會議
第三節政協主要工作概況
第九章公安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懲治反革命
第三節打擊刑事犯罪
第四節治安管理
第五節看守、勞改、拘留
第六節户政管理
第七節交通管理
第八節消防管理
第十章檢察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檢察工作
第十一章審判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審判制度和程序
第三節案件審理
第四節監獄
第十二章司法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司法工作
第十三章軍事
第一節地方武裝
第二節駐軍
第三節兵役
第四節重大戰事
第五節防空
第十四章民政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基層政權建設
第三節優撫、安置
第四節救濟、福利
第五節婚姻登記
第六節殯葬改革
第十五章勞動人事
第一節勞動就業
第二節裁員與精簡下放
第三節工資與津貼
第四節勞動保險和福利
第五節勞動保護與安全生產
第六節人事工作
第十六章政務紀要
第四篇文化
第一章教育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學校
第三節成人教育
第四節方針、學制、考試
第五節教師
第六節教育經費
第二章科技
第一節科學技術隊伍
第二節科學技術研究及推廣
第三節科學技術普及
第四節科學技術管理
第三章文化藝術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音樂、舞蹈
第三節曲藝
第四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
第五節文學
第六節戲劇
第七節電影
第八節圖書
第九節文物
第十節風景名勝
第四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廣播
第二節電視
第五章檔案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收集與整理
第三節保管與利用
第四節指導
第六章體育
第一節羣眾體育
第二節訓練
第三節競賽
第四節體育場地
第七章衞生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衞生保健
第三節疾病防治
第四節醫療
第五節醫學教育
第六節藥政
第五篇社會
第一章人口、民族
第一節人口數量
第二節人口分佈
第三節人口構成
第四節人口變動
第五節人口控制
第六節民族
第二章宗教
第一節佛教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天主教
第四節基督教
第五節伊斯蘭教
第三章幫會
第一節哥老會
第二節青幫
第三節洪幫
第四章習俗
第一節生活習俗
第二節農事習俗
第三節道德風尚
第四節社會陋習
第五章方言、俗諺
第一節方言
第二節俗諺
第六篇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
龔晴皋
劉衡
石開揚
鄒容
龔秉樞
李湛陽
温友松
遊曦
謝承常
陳家齊
喻克猷
周貫植
周文欽
童庸生
向希平
程攸生
湯慕禹
李惠康
梅際郇
申文英
石青陽
童憲章
文伯魯
陶闓士
向宗魯
楊庶堪
曾吉芝
李奎安
曹燮陽
伍時英
胡景伊
龔秉權
王英
朱之洪
彭興道
汪雲松
向楚
任鴻雋
胡紹全
李巽芳
朱必謙
賴以莊
李顯文
張德成
蒲芳南
沈德成
尹素珍
吳櫂仙
於新民
楊道南
周欽嶽
龔志賢
羅賢林
周小琴
第二章人物簡介
王湘
陳廷傑
陳澤霈
吳象痴
蘇太餘
塗素華
宋輯先
黃錫滋
馮陶鈞
童子鈞
何敬平
唐慕陶
袁尊一
王天行
呂予方
謝予
任士學
第三章英名錄
附錄
一、文件
二、書信、函電
三、詩詞
四、中央機關及所屬單位駐巴縣各鄉調查表
本志編纂始末
附一、縣誌分纂分工表
附二、部門志名錄
巴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第一屆至第四屆成員名單
版權頁
勘誤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