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感温熱篇

鎖定
《温熱論》,温病著作。一卷。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温熱篇》;傳本不一,其一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温熱經緯》中《外感温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温症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谷注本即本於此,名為《葉天士温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
中文名
外感温熱篇 [2] 
出    處
温熱論
作    者
週一品
類    別
醫書
出版社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ISBN
9787518968114

外感温熱篇內容簡介

《温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温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温熱病的病理和“在衞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創立用衞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層次作為辨證的根據,並指出温病的傳變模式有順傳與逆傳二種∶順傳由衞而氣而營而血,逐步傳入;逆傳由衞 分直入營分。介紹温熱病察舌、驗齒和觀察斑疹、白(疒咅)的診法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吳鞠通接受了葉天士《温熱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成就才有可能產生《温病條辨》,其中的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牀醫家所重視。此外尚有清·周學海等多種注本,較近的一本為楊達夫所撰《集註新解葉天士温熱論》,系楊氏彙集諸家註釋結合個人經驗體會編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療發展情況。現存清刻本、叢書本等。又本書於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 

外感温熱篇著者簡介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清代名醫-葉天士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畔。生於清康熙六年(1667),卒於乾隆十一年(1746),歿年八十。祖、父俱精醫,迨桂聲大振,創立温病學説,發明雜症論治,貢獻卓著,堪稱吳中傑出醫家之最。《温熱論》 初名《温熱論治》,首刻於《吳醫匯講》卷一,唐大烈序雲:“《温熱論治》二十則,乃先生遊於洞庭山,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錄記,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詞多佶屈,語亦稍亂,讀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竊以語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綴,唯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由此觀之,本篇實為葉掛語錄著作,經唐氏稍事修飾。後來葉桂門人華岫雲刊《續選臨證指南》,復將本篇更名《温熱論》而列於卷首。兩種版本文字略有出入,而大體相同。後人刊刻甚多,在這次筆者參編的《吳中醫集·温病分冊》中亦予以點校刊載。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温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温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温熱論》,為我國温病學説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温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温病的總綱;還根據温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衞、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温熱論》,説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外感温熱篇成書經過

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温熱篇》;《温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巖外感温熱病篇》;《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温熱論》。闡明温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温病發展的衞、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敍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温病學説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

外感温熱篇主要內容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蓋聞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當分四氣,治傷寒家,徒守發表攻之成方,不計辛熱苦寒之貽害,遂使温熱之旨,蒙味不明,醫門缺典,莫此甚焉,祖恭不敏,博覽羣書,廣搜載籍,而恍然於温熱病之不可不講也,內經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蓋謂冬時嚴寒,陽氣內斂,人能順天時而固密,則腎氣內充,命門為三焦之別使,亦得固腠理而護皮毛,雖當春令升泄之時,而我身之真氣,則內外彌淪,不隨升令之泄而告匱,縱有客邪,安能內侵,是內經所以明致病之原,也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時者,以冬為水旺之時,屬北方寒水之化,於時為終,於人為腎,井水温而堅冰至,陰外陽內,有習坎之義,故立言歸重於冬,非謂冬宜藏而他時可不藏精也。即春必病温之語,亦是就近指點,總見 虛者表不固,一切時邪,皆易感受學者可因此而悟及四時六氣之為病矣,難經雲,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風温,有熱病,有濕温,夫統此風寒濕熱之邪,而皆名之曰傷寒者,亦早鑑於寒藏受傷,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謂之傷寒也,獨是西北風高土燥,風寒之為病居多,東南地界水濕,濕熱之傷人獨甚,從來風寒傷形,傷形者定從表入,濕熱傷氣,傷氣者不盡從表入,故治傷寒之法,不可用以治温熱也,夫温者暖也熱也,非寒之可比也,風邪外束,則曰風温,濕邪內侵,則曰濕温縱有微寒之兼襲,不同慄冽之嚴威,是以發表宜辛涼,不宜辛熱,清 宜泄熱,不宜逐熱,蓋風不兼寒,即為風火,濕雖化熱,終屬陰邪,自昔仲景着書,不詳温熱,遂使後人各呈家伎,漫無成章,而凡大江以南,病温多而病寒少,投以發表不遠,熱攻 不遠寒諸法,以致死亡接踵也,悲夫。

外感温熱篇相關注解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赤芍風温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 嗽煩渴,此風温證之提綱也。
自注,春月風邪用事,冬初氣暖多風,故風温之病,多見於,此但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必傷衞氣,人身之中,肺主衞,又胃為衞之,本是以風温外薄,肺胃內應,風温內襲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嗽,為必有之證也,三複仲景書,言温病者,再一則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温病,此不過以不惡寒而渴之證,辨傷寒與温之異,而非專為風温敍證也再則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温,夫灼熱因於發汗,其誤用辛熱發汗可知,仲景復申之曰,風温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凡此皆誤汗劫液後變現之證,非温病固有之證也,續雲,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發黃色,劇則如驚 狀,時 ,若火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亦止詳用下用火之變證,而未言風温之本來現證也,然從此細叁,則知風温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温邪必犯之地,且可悟風温為燥熱之病,燥則傷,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温一定之治法也,反此即為逆矣,用是不辭僭越,而於仲景之無文處求文,無治處索治,敍證施治,列為條例,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前胡風温證身熱畏風,頭痛 嗽,口渴,脈浮數,舌苔白者,邪在表也,當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順則之屬,涼解表邪。
自注,風屬陽邪,不挾寒者為風温,陽邪必傷陽絡,是以頭痛畏風,邪鬱肌表,肺胃內應,故 嗽口渴苔白,邪留於表,故脈浮數,表未解者當先解表,但不同於傷寒之用麻桂耳。
風温證身熱嗽,自汗口渴,煩悶脈數,舌苔微黃者,熱在肺胃也,當用川貝牛蒡桑皮連翹橘皮竹葉之屬,涼泄 熱。
此温邪之內襲者,肺熱則 嗽汗泄,胃熱則口渴煩悶,苔白轉黃,風從化,故以清泄肺胃為主。
風温證身灼熱,口大渴, 嗽煩悶,如夢語,脈弦收乾嘔者,此熱灼肺胃,風火內旋,當用羚羊川貝連翹麥冬石斛青蒿知母花粉之屬,以泄熱和陰。此温邪襲入肺胃之絡,灼爍陰津,引動木火,故有煩渴嘔逆等證,急宜泄去絡中之熱,庶無風火相煽,走竄胞絡之虞。
風温證身熱 嗽,口渴下利,苔黃,胸痞脈數,此温邪由肺胃下注大腸,當用黃苓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屬,以升泄温邪。
大腸與胃相連屬,與肺相表 ,温邪內 ,下注大腸則下利,治之者宜清泄温邪,不必專於治利,按傷寒論下利者,有燥矢也,宜大承氣湯,是實熱內結, 液下趨,必有舌燥苔黃刺,及腹滿痛證兼見,故可下以逐熱,若温邪下利,是風熱內迫,雖有一證,仍是無形之熱,藴蓄於中,而非實滿之邪,盤結於內,故用葛根之升提,不任硝黃之下逐也。
風温證熱久不愈, 嗽唇腫,口渴胸悶,不知肌,身發白疹如寒慄狀,自汗脈數者,此風邪挾太陰脾濕,發為風疹,用牛蒡荊芥防風連翹橘皮甘草之屬涼解之。
風温本留肺胃,若太陰舊有伏濕者,風熱之邪,與濕熱相合,流連不解,日數雖多,仍留氣分,由肌肉而外達皮毛,發為白疹,蓋風邪與陽明營熱相併,則發斑,與太陰濕邪相合,則發疹也,又有病久中虛,氣分大虧而發白疹者,必脈微弱而氣倦怯,多成死候,不可不知。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荊芥風温證身熱嗽,口渴胸痞,頭目脹大,面發泡瘡者,風毒上壅陽絡,當用荊芥薄荷連翹元叁牛蒡馬勃青黛銀花之屬,以清熱散邪。
此即世俗所謂大頭病也,古人用三黃湯主治,然風熱壅遏,致絡氣不通,頭腫如鬥,終不若仿普濟消毒飲之宣絡滌熱為佳。
風温證身大熱,口大渴,目赤唇腫,氣粗煩躁,舌絳齒板痰 ,甚至神昏,下利黃水者,風温熱毒,深入陽明營分,最為危候,用犀角連翹葛根元叁赤芍丹皮麥冬紫草川貝人中黃,解毒提斑,間有生者。
此風温熱毒,內壅肺胃,侵入營分,上下內外,充斥肆逆,若其毒不甚重,或氣體壯實者,猶可挽回,否則必壞。
風温毒邪,始得之便身熱口渴,目赤咽痛,卧起不安,手足厥冷,泄瀉脈伏者,熱毒內壅,絡氣阻遏,當用升麻,黃岑犀角銀花甘草豆卷之屬升散熱毒。
此風温毒之壅於陽明氣分者,即仲景所云陽毒病是也,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乘其邪犯氣分,未入營陰,故可升散而愈。
風温證身熱自汗,面赤神迷身重難轉側,多眠睡鼻鼾,語難,出脈數者,温邪內 ,陽明精液劫奪,神機不運,用石膏知母麥冬半夏竹葉甘草之屬,泄熱救津。鼻鼾面赤,胃熱極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熱邪內灼,胃液乾枯,陰氣復有何資,而能滲諸陽灌諸絡,是以筋骨懈怠,機關失運,急用甘涼之品以清熱濡津,或有濟也。
風温證身熱痰 ,口渴神迷,手足 ,狀若驚 ,脈弦數者,此熱劫津液,金囚木旺,當用羚羊川貝青蒿連翹知母麥冬鈎藤之屬,以息風清熱。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肺屬金而畏火,賴胃津之濡養,以肅降令,而溉百脈者也,熱邪內盛,胃津被劫,肺失所資,木為火之母,子能令母實,火旺金囚,木無所畏,反侮所不勝,是以筋脈失養,風火內旋,驚 ,在所不免,即俗雲發痙是也,故以息風清熱為主治。
風温證熱渴煩悶,昏憒不知人,不語如屍厥,脈數者,此熱邪內藴,走竄心胞絡,當用犀角連翹焦遠志鮮石菖蒲麥冬川貝牛黃至寶之屬,泄熱通絡。
熱邪極盛,與三焦相火相煽,最易內竄心包, 目神明,閉塞絡脈,以致昏迷不語其狀如屍,俗謂發厥是也,閉者宜開,故以香開辛散為務。
熱邪極盛三焦相火相煽,最易人竄心包, 亂神明,閉塞絡脈,雖是喻氏之言,而法以香開辛散,然熱極似水,一派煙霧塵天,矇住心胸不知不識,如人行煙塵中,口鼻皆燥,非兩解不能散其勢,再入温熱之處,則人當燥悶死矣,且温熱多燥,辛香之品盡是燥,燥與熱鬥,立見其敗,且心神為熱邪蒸圍,非閉塞也,有形無形,治法大異,遇此每在敗時,故前人不能探其情,今補薛生白先生一法於後,極明雄黃一兩,研極細,入銅勺內,又研提淨牙硝六錢,微火熔化,撥勻如水時,急濾清者於卄,粗渣不用,凝定,此丹僤家秘製也,凡遇前證,先用陳雨水十卄內取出一卄,煎木通一錢,通草三錢,傾入九卄冷水內,又取犀角磨入三錢,或旋磨旋與亦可,每卄約二三分,再將制雄挑二三釐入卄,冷與服,時時進之,能於三日內進之盡,必有清痰吐出數卄而愈,十救七八,蓋此證死期最緩而醫人無他法,每每付之天命,牛黃清心而已,可勝長嘆。
凡斑疹初見,需用紙拈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色胃爛。然亦必看外證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温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內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再有一種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及久延,傷及氣液,乃濕鬱衞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兇,為氣液竭也。

外感温熱篇評價

《外感温熱篇》 《外感温熱篇》
《吳醫匯講》內容簡短,僅四千餘字,卻温病理論與臨牀有極大的指導價值,對後世温病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是一部切合臨牀實用的温病理論性著作。葉天士創立的衞氣營血辨證方法和辨舌辨齒辨癍疹的診斷方法,對後世的温病學説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至今仍是臨牀辨治外感温熱病最為常用的臨證辨治方法。本書是從事中醫温病醫、教、研人員的重要參考書,對中醫各科臨牀醫生均有參考價值。
鑑於本書有《温熱論》與《温證論治》兩種傳本,且兩書的文字表述有較大的差異,故本次整理以《温熱論》為主,其後附錄《温證論治》。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衞生堂刻本為底本,後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吳門唐氏問心草堂刻《吳醫匯講》本為底本,並參照其他刻本重新點校。書前撰有導讀,便於讀者學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