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即事

(王安石創作的五言律詩)

鎖定
《即事》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寫他閒遊一處山村,足踩暖徑,目覽山花,耳聞雞鳴犬吠,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幅寧靜幽美、自由閒適的農村生活畫面,筆下充滿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這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淡靜有味,從構圖謀篇到遣詞造句都頗具匠心,每一聯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景物。
作品名稱
即事
作品別名
徑暖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王臨川集》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即事作品原文

即事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説,疑是武陵源 [1] 

即事註釋譯文

即事詞句註釋

⑴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⑵徑:小路。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⑶憩:休息。雞:一作“鳩”。
⑷荒尋:猶言尋幽。昏:黃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2-3] 

即事白話譯文

野徑温暖鋪着柔厚的碧草,山氣晴淨雜花更顯得茂繁。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築。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出遊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本是武陵桃源。 [4] 

即事創作背景

王安石晚年離開政壇以後,退居江寧,過着平淡的生活,心情也平靜了許多,此時期所作的詩歌多為淡泊的短章,富有韻味。這首詩也是他晚年之作。 [4] 

即事作品鑑賞

即事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寫山村午景,從日暖花繁的景象來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時分,腳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節候的温暖,路上綠草如茵,滿山的野花在陽光下更顯得繁茂豔麗。首聯由小徑寫到山色,徐徐展開,像是電影中由近到遠地拉開了鏡頭,有一種身臨其景,歷歷在目的印象。
頷聯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恰切,而且經緯交錯,構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佈着幾户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於言外可見。而“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對應,可見詩人烹字煉句的功夫;又以“一”與“數”相對,運用了數字的概念,遂令畫面更加清晰可辨。
頸聯進一步表現了詩人煉句的技巧。《復齋漫錄》捲上説,‘靜憩雞鳴午”是吸取唐人詩句“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的意思而來,其實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繪午時雞鳴的情景卻是對的。雞在正午休息的時候長鳴,可見其地的寧靜安謐,而村民的悠閒恬適也從中可以想見。“荒尋犬吠囂”一句説狗在荒野裏東尋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陰處就叫個不停,寥寥五字就將生活中這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傳神地表現出來,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遠離塵囂,難得有生人過訪。這兩句造語極為洗煉,通過特殊的語言結構,將豐富的內容,熔鑄在這極簡淨的十個字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説:“盧綸《山中絕句》雲:‘陽坡軟草厚如織,因與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盡此兩句。如雲‘眠分黃犢草’,豈不妙乎!”胡仔在此讚歎王安石的,正是他這種能“以少許勝多許”的語言表現能力,“荒尋犬吠昏”也是一例
這首詩前六句所描繪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圖。《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描寫,正與“草如積”、“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又與此詩中間二聯的意境一致。從這裏可似看出詩人的匠心,雖然詩名《即事》,但決不是信筆寫來的隨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攝取,題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雖以平易語言寫來,卻可見到遣字造句、構思謀篇的精心安排。這種千錘百煉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詩家化境。韓愈稱讚賈島的詩説:“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蘇東坡提倡“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都是指的這種特點。王安石《題張司業詩》中説,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實際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詩的甘苦。這首《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尾聯寫自己的感受:詩人遠足歸來,向人談起這番遊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時,也可體會到詩人對桃源生活的嚮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達了他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讚美,與此詩所表現的感情正可相發明。
這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注重全詩氣勢連貫,張弛有道,平緩有度,進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經意地吟詠,細處看卻是淡靜有味,從構圖謀篇到遣詞造句都頗具匠心,每一聯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景物。 [1]  [4] 

即事名家評價

宋·吳曾《復齋漫錄》:荊公詩“靜憩鳩鳴午,荒尋犬吠昏。”學者謂公取唐詩“一鳩鳴午寂,雙燕語春愁”之句······蓋不知取唐詩“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
清·李宗孔《宋稗類鈔》:子瞻(蘇軾)······曰:此唐人得意句,僕安能道此? [3]  [4] 

即事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説》《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鈎沉》等。 [5] 
參考資料
  • 1.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37-238
  • 2.    李德身. 歐梅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833
  • 3.    郭預衡.文白對照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1534
  • 4.    顧易生.古典詩詞今譯與評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
  • 5.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