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的起源

(1995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人類的起源》是一部由理查德.利基所著的科普書籍,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文名
人類的起源 [1-3] 
作    者
[肯尼亞] 理查德·利基 [1] 
類    別
科普讀物
出版社
吳汝康吳新智
出版時間
1995年
定    價
1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2339044 [1] 
地    區
肯尼亞

人類的起源主要內容

人類學家的目標在於瞭解像那樣的動物是怎樣轉變成我們這樣的人的。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這樣的?我們的未來又如何?化石把我們與過去聯繫起來,這要求我們去理解這些線索,其中藴涵着對進化史的性質和過程的理解。 [1] 
每一個人類學家都夢想能發掘出人類遠古祖先的一副完整的骨架,以重建人類史前時代的故事。令人興奮的是,理查德·利基於1984年在東非的發掘工作中得到了一具掩埋近160萬年的幾乎完整的男孩骨骼。這使人類對史前時代這一關鍵階段有了非常深入的認識。 [1]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人類是如何起源的、人類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以及尚未弄清楚的懸而未決的問題。
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讀物。 [1] 

人類的起源作者簡介

作者理查德·利基,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世界著名的古人類學家。長期以來,他一直在東非從事研究工作。1984年,利基在東非發現了一具掩埋了近160 萬年的男孩的骨骼,這是20世紀古人類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利基主要作品有:People of the Lake,The Making of Mankind,One Life(與羅傑·盧因合著)等。 [1] 

人類的起源圖書目錄

前言 人類學家的夢想
01 最早的人類
“智人與眾不同”
人類起源的假説
兩足行走的起源
02 擁擠的人科
南方古猿和人屬
人類家族樹之謎
誰是石器製造者
03 不同種類的人
過早出生的人類
人屬的進化適應
南方古猿的滅絕
04 人類,傑出的獵人?
狩獵者還是揀食者
150 萬年前的一天
05 現代人的起源
兩種相反的假説
化石、行為和遺傳學證據
取代是怎麼發生的
06 藝術的語言
冰河時期的藝術
狩獵– 巫術假説
巫師的幻覺
07 語言的藝術
語言的進化
語言何時出現
尋找語言的蹤跡
08 心智的起源
腦部增大的軍備競賽
猿類的心智
慶祝生命的奇蹟
參考文獻 [2] 

人類的起源出版背景

人類的起源 人類的起源
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研究正在向兩個方面拓展:向前追溯到人類的起源,中間是族羣和社羣的網絡,向後是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人是從哪來的以及怎麼來?人類學考古研究正在揭示這一過程,《人類的起源》是這一領域的名著。本書作者理查德·利基是“古人類學第一家族”成員,他的母親瑪麗·利基發現了東非第一件早期人類化石。
1974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露西,距今約350萬年,曾長期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人類。不過,後來在非洲又陸續發現了年代更久的古人類化石。有學者認為距今1500-2000萬年以前,人類與猿類是一家,人類是六七百萬年前開始與其他非洲猿類(黑猩猩,大猩猩)分道揚鑣;另一派學者的結論是人類與猿類的祖先在300萬年前還是一家。
人類與黑猩猩是近親,並共享了98.5%的DNA,屬於大型類人猿,可以説是“高度進化了的黑猩猩”。而猩猩和人類關係較遠,1500萬年前,猩猩脱離了非洲大型類人猿祖先來到了亞洲獨立進化,亞洲巨猿體重約200公斤,曾是地球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而靈長類動物的歷史有6500萬年。
人類進化的時間線是直立人(人屬的第一個成員,200萬年前),大腦容量開始變大;智人(50萬年前),大腦加速變大;10萬年前人類大腦容量接近現代人類;而大腦容量最大的是尼安德特人。大約5萬年前,隨着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的出現,現代人類算是從猿類脱穎而出了。
按照考古説法,直立人的足跡遍佈歐亞非大陸:一支遠到了亞洲東北部,再南下印度尼西亞羣島,另一支到了歐洲北部,亞洲的直立人可能存活到6萬年以前,但是2004年在印尼發現了小矮人是直立人的後裔,出現於1.8萬年前。早期智人從50萬年前開始從非洲出走中東和歐洲;20萬年前,晚期智人出現在東非,並迅速擴張,先是橫掃整個非洲,於7萬年前左右進入地中海東部,有一支跨過南亞大陸,6萬年前到達歐洲。1.5萬年前,他們穿過白令陸橋(海峽),1.2萬年前已經在美洲大陸一路南下。對當代人類線粒體和DNA分析表明現存70多億人口都可以追溯到約5000名女性的羣體,他們生活在距今15-20萬年前的非洲。而且我們人類的這些共同祖先在7萬年前仍生活在東北非的某地。
《人類的起源》裏介紹了人類與猿類各自發展的原因: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了東非大裂谷,造成大裂谷兩邊氣候不同,東邊變得更乾燥,促進了物種進化,留下的為了適應新環境而發展出新技能,並進化為人類。而生活在西邊的則變成了各種猿類動物。最初的人類約30人為一羣,大多數是成年女性和她們的子女,以及少數成年男性。這些小羣體相互交往,形成了一個大約500人左右的由語言和習俗聯結的社會網絡—地方性部落。這些狩獵採集者在分享食物時,常進行一些複雜的受社會規則制約的儀式。
人類進化過程伴隨着社會性特徵的發展。因為人腦容量變大和直立行走,嬰兒無法像其他靈長類動物那樣等生長成熟之後再誕生。嬰兒出生之後需要母親撫育,而大部分父親和其他成年男性則形成擔負保衞族羣和捕獵食物的羣體,這有利於形成合作精神。而兒童則要學習生存技能、慣例、社會習俗、家族規矩等,這些就構成了族羣的文化。正是人類在兒童期和成熟期的獨特生長模式孕育了人類文化。
隨着考古和基因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化的足跡逐漸清晰。大腦、喉部、語言的變化依次出現,人類並不是進化的終點,人類的未來命運會如何?人類會被取代嗎?這些問題沒有答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恐龍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比人類已知的歷史更長,也曾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羣體。已經滅絕了的尼安德特人在30萬年裏生活在西到伊比利亞半島,東至烏茲別克斯坦和西亞的伊朗,可是他們在大約3萬年前消失了。人類學家有個模型,模擬一個種羣比另一個種羣有2%的優勢時,經過1000年時間就可以取代那個優勢較小的種羣。物種種羣之間的競爭就是如此,智慧是競爭的利器,也是結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