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長目人猿總科動物通稱)

鎖定
猿是靈長目人猿總科動物的通稱,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體形比猴大,沒有尾巴,手臂比腿長;臂部相當長;軀幹因腰部縮減而變短;胸廓縱扁而橫寬;肩胛骨位於胸廓的背側。 [6-7] 
長臂猿廣泛分佈於印度支那和馬來西亞地區,在中國的西雙版納和海南島熱帶雨林中亦有分佈,樹棲生活,行進方式為臂行,在樹枝間擺盪躍進速度快。 [8]  猩猩是亞洲地區的猿類, [9]  分佈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 [10]  個頭僅次於大猩猩,多棲息於樹上。 [9]  大猩猩生活在非洲,一般以12只左右組成一個團體,羣居生活,通過面部表情及不同的叫聲交流。黑猩猩分佈在非洲中部及西部,棲息在高大茂密的落葉林中;善於攀爬,夜間在樹枝上築窩睡覺,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地面活動。 [11]  大多數猿主要以植物為食,生活在稀疏草原上的黑猩猩會食肉。 [12] 
猿在距今3500萬年前與猴總科分離。 [13]  在埃及法尤姆地區漸新世地層中保存着可能是現代猿最早期祖先的化石遺蹟。 [6]  目前的觀點是現代人類起源於猿,更確切地説是黑猩猩。 [14]  恩格斯於1896年發表的《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猿與人真正的區別特徵是作為積極的改造自然與佔有自然的勞動”,是對人猿區別最重要的經驗思考。 [15] 
中文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類人猿亞目
總    科
人猿總科

猿和猴區別

猿
猴比猿類在生物學分類上要低得多,也就是説,在接近人的程度上,在與人的親緣關係上,猴比猿要遠得多。 [1] 
猿的體形比猴大外,而且手比腿長。
猿類沒有尾巴、頰囊(口腔兩側頰部各有一囊,吃進口腔的食物,如果一時來不及細嚼,就暫時貯藏在頰囊裏,留待空閒時再細嚼嚥下)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只是長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級的猿),猴子卻統統具有這些結構。 [2] 

種族分類

猿
(4張)
猿是13種大型的高智能的靈長目動物的總稱,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和猩猩。有人常把猿和猴相混淆,其實除了體形比猴大以外,猿還沒有尾巴,並且猿的手臂比腿長.猿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森林中,屬於猿的各種動物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

現代猿

現代猿類有4種:長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第一種為小型猿,後三種為大型猿。大型猿由於似人又被稱為“類人猿”。它們與人類最接近,被稱為是人類的“表兄弟”。

長臂猿

長臂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猿類中最細小的一種,也是行動最快捷靈活的一種,與三種猩猩並稱“四大猿”,世界上目前共有7種,國內有4種,分別是白掌長臂猿白眉長臂猿黑長臂猿白頰長臂猿。長臂猿身高1米左右,樹棲生活
長臂猿,前肢很長,可接近身長的兩倍,站立起來,兩手下垂幾乎可以觸到地面。長臂猿是臂行的能手,在樹枝間擺盪躍進的速度之快,可以攫捕飛鳥;偶爾下地活動時,能直立起來,此時雙膝彎屈,用前肢張開或高舉在頭頂上來維持平衡。它發出的聲音猶如歌聲,委婉動聽。
長臂猿廣泛分佈於印度支那和馬來西亞地區。在中國的西雙版納和海南島熱帶雨林中也有分佈,但數量極其有限。隨着近代人類經濟活動領域的擴大,原始森林不斷被開發,加上無端的亂捕濫殺,使長臂猿的分佈範圍越來越小,數量顯著下降,白頰長臂猿的分佈僅限於雲南南部的幾個縣境內,僅剩70只左右。

褐猿

褐猿的腦量為300~500毫升。身上多毛且密,毛色呈微紅褐色(因此也被稱為“紅猩猩”)。前臂較長,可觸及到腳踝處。
褐猿現在只有一種,分佈在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地區。如今,褐猿在中國已無蹤影,但在地史上的更新世時期,它們曾廣泛分佈於中國的華南地區。

大猿

身體最大的一種猿。
大猿以半直立姿勢行走,並以前肢作為支撐,以指節背面着地,像撐着枴杖似的。大猿可直立起來,此時整個腳掌着地,腳趾不彎曲。有時大猿會直立起來拍打胸部。
大猿外表顯得兇猛,實際上性情是較為温和的,基本屬素食性。大猿通常結成不大的羣體,羣體內包含着若干個家庭小羣體,後者常由一隻雄性帶領數只雌性生活,但這種羣體是臨時性的。

黑猿

黑猿數量最多,共有三個種。
最著名的為普通黑猿,它最早為人們所知。黑猿的平均體重為50千克,平均腦量為400毫升,身高達1.5米,雌雄兩性的差異要比大猿和褐猿小得多。毛色一般呈黑色,喜歡在樹上活動,能在樹上構築臨時用的巢,以供晚上睡覺用。善於臂行,有時下地活動可以勉強地直立行走,但快跑時需用前肢撐地。喜羣居,每羣可達10只以上,最多時可達30~40只。雜食性,除素食外,常捕捉小鳥獸吃。主要分佈在非洲的剛果河尼日爾河流域熱帶森林中。
第二種黑猿為棲息在剛果河中游東面(扎伊爾)大約2000平方千米範圍內的矮種黑猿,被稱為“卑格米黑猿”。因為實際上它們的個子並不矮,平均身高為1.16米。這類黑猿體重為25~48千克,平均腦量為350毫升。它們的頭小,面黑色,唇呈粉紅色,眼眶狹,面部突出。腳的第二、三趾間有蹼。一般也稱它們為波諾波黑猿(Bonobos),這個名字是來自一個小鎮的名稱“Bolobo”,因最初就是從這個小鎮上獲得其標本的。由於它們在1933年才被定名,故又被稱為“最新的猿”。該類黑猿大部分時間在樹上取食,有時到地面上用四足行走,50%的時間用雙足行走,此時是為了攜帶食物和其他物品。
另外,還有一種禿頭黑猿,它的頭上幾乎沒有頭髮。 [3] 

相關記載

猿與人之進化論

人類的祖先是猿(《進化論》提出)。猿類是從漸新世開始出現的,距今大約已有3千萬年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猿都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有些猿是人類的"伯父",有些猿是人類的"叔父"。古人類學家曾發現一古類人猿化石,並將其取名為“露西”。被人類學家認為是人類祖先的猿是很晚才出現的。那就是用印度古代史詩中的一個英雄王子--羅摩的名字命名的拉瑪猿(羅摩的譯名現統一為拉瑪)。它們生活在距今約為1000萬年-1500萬年前。拉瑪猿首先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西瓦利克山發現的。本世紀60年代後期,在匈牙利的早新世煤層中所發現的魯達古猿,也屬於拉瑪猿。尤其是1976年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煤窯中發現的一個相當完整的拉瑪猿類型的下頜骨化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同類標本中最完整、最接近於人類的早期祖先。時間距今也是在1千多萬年以前。據發掘實物估計,祿豐古猿身體有黑猩猩那樣大小,吻部短縮,犬齒不發達,缺乏一般猿類常用的"武器"。然而,它們具有比其他動物略高一等的智力,加上經常在開闊的地面上活動,促使它們進一步手足分工。因此,有人認為祿豐古猿能用手抓握樹枝或別的自然物進行防禦和取食。既然如此,手已經分化出來,兩條腿也應該能直立了。
猿,13種大型的高智能的靈長目動物的總稱.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和猩猩.有人常把猿和猴相混淆,屬於猿的各種動物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 [4] 

四種猿類

1.長臂猿(Hylobates)。它是一種低等猿,身高1米左右,體重約10千克,毛色駁雜,腦量不超過100~120毫升,純樹棲生活。長臂猿,顧名思義,它們的前肢很長,可接近身長的兩倍,是臂行的能手,在樹枝間擺盪躍進的速度之快,可以攫捕飛鳥。偶爾下地活動時,能直立起來,此時雙膝彎屈,用前肢張開或高舉在頭頂上來維持平衡。它發出的聲音猶如歌聲,委婉動聽。
除了上述的普通長臂猿外,還有一種第二趾和第三趾長在一起的合趾猿,它們形體較大,毛色黑亮,而且擁有發聲時起共鳴作用的喉囊,這種長臂猿只棲息在蘇門答臘一地。 [5] 
2.褐猿(Pongo)。這種猿身體較大,雄性體高可達1.4米,體重為100~120千克,雌性明顯小得多,還不及雄性的一半大。雄性與雌性的區別還表現在:雄性兩頰有大肉疣,呈內凹的隆凸狀;雄性的頭骨上還有發達的矢狀骨脊;成年雄性的喉囊特別大,一直延伸到胸部,可用它來支持沉重的頭部。褐猿的腦量為300~500毫升。身上多毛且密,毛色呈微紅褐色(有些人稱它為“紅猩猩”)。前臂較長,可觸及到腳踝處。褐猿主要在樹上活動,手腳兼用,攀緣於樹叢中。下到地面時,手指攥成拳頭,以指揹着地支撐着身體,半直立姿態行走,腳掌以外側部着地呈“反踵狀”,行動緩慢,很少直立。褐猿主要以果實、嫩葉為食,常用強大的口齒來咬破堅果外殼。
褐猿現在只有一種,分佈在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地區。它們曾廣泛分佈於中國的華南地區。 [5] 
3.大猿(Gorilla)。這是身體最大的一種猿。雄性的身高達1.8米以上,最高的可達2米,肩寬1米,體重在200千克左右,雌性相對小些。大猿的腦量為400~600毫升。由於身體過於龐大,已不適應樹上生活,故多數時間在地面上活動。它以半直立姿勢行走,並以前肢作為支撐,以指節背面着地,像撐着枴杖似的。大猿可直立起來,此時整個腳掌着地,腳趾不彎曲。有時還站起來拍打胸部,外表顯得很兇猛,實際上性情是較為温和的。基本屬素食性。大猿通常結成不大的羣體,羣體內包含着若干個家庭小羣體,後者常由一隻雄性帶領數只雌性生活,但這種羣體是臨時性的。
大猿主要分佈在非洲赤道地區的熱帶森林中,只有一個種,這個種可分佈兩個亞種,一個為沿海大猿或叫低地大猿,主要棲息在西非的喀麥隆和加蓬地區;另一個為高山大猿,棲息在非洲的剛果和烏干達交界處3000米以上的山地裏。
還有一種棲息在剛果河中游東面(扎伊爾)大約2000平方千米範圍內的矮種黑猿,它被稱為“卑格米黑猿”。因為實際上它們的個子並不矮,體重為25~48千克,普通黑猿為40~50千克。它們的平均身高為1.16米,平均腦量為350毫升,普通黑猿為400毫升它們大部分時間在樹上取食,
另外,還有一種禿頭黑猿,它的頭上幾乎沒有頭髮。 [5] 
參考資料
  • 1.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1-17]
  • 2.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1-17]
  • 3.    黑猿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1-17]
  • 4.    人類起源論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1-17]
  • 5.    中國長臂猿科動物的分類和保護現狀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1-17]
  • 6.    趙曉明,宋秀英著,生物遺傳進化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10,第430頁
  • 7.    謝宇,李翠主編,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叢書 神秘的動物王國,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09,第55頁
  • 8.    周國興著,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 第6輯 人之由來,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4,第47頁
  • 9.    猿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4]
  • 10.    邢越主編,動物大百科,天地出版社,2020.08,第128頁
  • 11.    邢越主編,動物大百科,天地出版社,2020.08,第129頁
  • 12.    潘成博編譯,熱帶森林生物羣落,長春出版社,2014.06,第101頁
  • 13.    潘紀一,朱國宏著,世界人口通論,中國人口出版社,1991.10,第9頁
  • 14.    (以)馬丁·格羅斯(MartinGross)主編;鄭軍,薛慧主譯,咬合與修復重建的科學與藝術=THE SCIENCE AND ART OF OCCLUSION AND ORAL REHABILITATION,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第28頁
  • 15.    俞可平,馬克思主義歷史考證大辭典 第1卷,商務印書館,2018.08,第6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