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日爾河

鎖定
尼日爾河(Niger River),西非主要河流,全長4200公里(2600哩),是僅次於尼羅河剛果河非洲第三長河。據信是由希臘人起的名。沿著其河道它有幾個名字:上游叫作焦利巴(Joliba,馬林克語意為“大河”),中游叫作馬約巴里奧(Mayo Balleo)和伊薩埃伊綸(Isa Eghirren),下游稱作誇拉(Kwarra)、闊拉(Kworra或Quorra)。起源於西非,注入幾內亞灣
遠古時代,尼日爾河的名稱有很多。河源地區的居民稱之為迪尼日爾河奧利巴,意為“大量的血液”。上游一帶的居民曼德人稱之為“biabia”(巴巴),意即“河流之王”之意。中游的哲爾馬人則稱之為“lssaberi”(伊薩·貝里),意為“偉大的河流”。
尼日爾河被稱為西非的“母親河”,全長約4200公里,流經幾內亞馬裏、尼日爾、貝寧尼日利亞,支流遍及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乍得等國。 [1] 
中文名
尼日爾河
外文名
Niger River
地理位置
西非
流經地區
幾內亞,馬裏,尼日爾,貝寧,尼日利亞
發源地
富塔賈隆(FoutaDiallon)高原
主要支流
貝努埃河(Benue R),巴尼河(Bani R)等
河    長
4200 km
流域面積
2090000 km² [4] 
平均流量
6300 m³/s
年徑流量
2000億立方米
地    位
尼日利亞、尼日爾、馬裏的母親河

尼日爾河河流概述

尼日爾河流域圖 尼日爾河流域圖 [2]
尼日爾河位於西非,它在非洲是次於尼羅河剛果河的第三大河,西非最大河流。非洲第三大河——尼日爾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幾內亞境內的富塔賈隆(FoutaDiallon)高原靠近塞拉利昂邊境地區的叢山之中,源頭海拔900m,距大西洋岸僅250km,幹流流經幾內亞、馬裏尼日爾尼日利亞等國,注入幾內亞灣。支流伸展到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乍得喀麥隆等國。尼日爾河全長4160km,流域面積209萬平方公里,年入海平均流量6300m³/s,年徑流量2000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約100mm,屬中等水量流域。 [3-4] 
尼日爾河全長4184公里(全球第13,非洲第三),流域面積2090000平方公里(非洲第三),重要支流有貝努埃河(Benue R)、巴尼河(Bani R)等;在中游及下游各沖積出一個三角洲,河口三角洲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水量季節變化大,夏秋雨季時廷巴克圖以上的沼澤和支流等可匯聚成大湖;上中游多急湍淺灘。
下游河段因為盛產油棕櫚,而稱為油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3張)
在西非早期的歷史中,尼日爾河曾有許多名稱,河流源頭地區的居民稱之為“迪奧利巴”,意為大量的血液;而上游地區的曼德人則稱之為“巴巴”(baba),意即河流之王;中游地區的哲爾馬人則稱之為“伊薩·貝里”,意為偉大的河流;於約魯巴語則稱尼日爾河為“Oya”。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3張)
“尼日爾”是法語“nigerR”的音譯,但它並非出自法語本身。遠古時代,尼日爾河的名稱很多。河源地區的居民稱之為迪奧利巴,意為“大量的血液”。上游一帶的居民曼德人稱之為“baba”(巴巴),意即“河流之王”之意。中游的哲爾馬人則稱之為“lssaberi”(伊薩·貝里),意為“偉大的河流”。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
中游左岸的烏里敏登地區的圖阿勒格人稱“eguerew n'eguerew”(埃格留·奈格留),意為“流動的水”。在尼日爾河沿岸的古代的各部落中,圖阿勒格人活動範圍最廣,與柏柏爾人在種族和語言上是近親,地理分佈上是近鄰,柏柏爾人有關尼日爾河的情況均得自圖阿勒格人。柏柏爾人把圖阿勒格人對這條河流的稱呼,只截取後一段“n'eguerew”,後來簡化為niger,並傳到羅馬人那裏去,以後就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尼日爾”一稱的由來 [2] 

尼日爾河水系組成

尼日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尼日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尼日爾河上游支流眾多(參見尼日爾河流域水系示意圖),在幾內亞境內接納了2條重要支流。一條是發源於馬森塔區境內的米洛河,在尼揚當科羅區境內從右岸匯入尼日爾河;另一條支流是發源於達博拉區境內的廷基索河,它經過平原迂迴曲折的流程,在錨吉里附近從左岸匯入尼日爾河。尼日爾河上游在馬裏境內還接納發源於幾內亞、在庫魯巴附匯入尼日爾河的散卡臘尼(Sankarani)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中游段支流較少,—條重要支流是發源於科特迪瓦高地的巴尼(Bani)河,在馬裏境內莫苷提附近匯入尼日爾河,長416km,是由巴烏萊(Baoule)河、巴戈埃(Bagoe)河和巴尼芬(Banifing)河等2條河流匯流而成。如以巴戈埃河為源算起,巴尼河全長1110km,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96m³/s,徑流量251億立方米。在尼日爾境內,河道大多處於乾旱地帶,降雨量小,蒸發強烈,河系的時令性更為明顯,支流賈多河、科馬杜爾河、古魯奧爾河、達爾戈爾河均不是常年有水。中游馬西納至廷巴克圖河段河漢和沼澤湖泊眾多,是尼日爾河的內陸三角洲地帶。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下游在貝寧境內有3條小支流—梅克魯(Mekrou)河、阿利博裏(Alibori)河和索塔(Sota)河匯入。這些河雨季的洪水較為規律,一年有幾個星期的流量維持在50~100m³/s之間。
尼日利亞境內,尼日爾河下游從左岸匯入了3條重要支流:索科託(Sokoto)河、卡杜納(Kaduna)河和貝努埃(Benoue)河。其中貝努埃河為尼日爾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喀麥隆境內的恩崗德雷(Ngabdere)以北25km的姆邦(Mbang)山,流經拉格都峽谷,進入加魯阿(Garoua)平原,在約拉以東數公里處流入尼日利亞境內,最後在洛科賈匯入尼日爾河。貝努埃河全長約1300km,流域面積33.7萬平方公里,伊比站多年平均流量1565m³/s,年均徑流量約493億立方米。從約拉以下800餘公里,流經水成岩地區,因而大部分河段,沒有急灘和瀑布,除乾季外均可通航。岡戈拉(Gongola)河是貝努埃河右岸的主要支流,在努曼鎮對岸與貝努埃河匯合。左岸有4條較大的支流,法羅(Faro)河在喀麥隆境內,貝努埃河接納法羅河後即進入尼日利亞;在尼日利亞境內,塔拉巴(Taraba)河、唐加(Donga)河和卡齊納阿拉(KatsinaAla)河依次匯入。貝努埃河中下游地區,是尼日利亞重要的糧食基地。 [3] 
距河口180km處起,尼日爾河即進入三角洲地帶,分成許多汊河。最大的汊河為農河。三角洲面積2.4萬km [3] 

尼日爾河三角洲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經過非洲最大的三角洲抵達幾內亞灣。 尼日三角洲南北約240公里(150哩),沿海岸長度約322公里(200哩),總面積計3.6萬平方公里(14000平方哩)。在三角洲內,尼日爾河分開成一個錯綜的水路網稱作河羣。農(Nun)河被認為是該河的直接延續,但還有些重要的水路,如(自西至東)福卡多斯(Forcados)、布拉斯(Brass)、桑佈雷羅(Sambreiro)和邦尼(Bonny)。這些水路的河口幾乎都被沙洲所堵塞。

尼日爾河支流分支

尼日爾河有相當多支流注入,於幾內亞境內,有尼安丹河(Niandan River)、廷基索河米洛河等河流匯入,桑卡拉尼河巴戈埃河巴尼河則於馬裏境內注入幹流,貝寧境內有索塔河注入,索科託河卡杜納河貝努埃河阿南布拉河在尼日利亞注入,於尼日爾河三角洲分成福卡多斯河農河兩大分支。

尼日爾河河流分段

尼日爾河大致上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

尼日爾河上游段

上游段為源頭至庫利科羅,長820公里,該河段也稱為焦利巴河,在馬林克語意為“大河”,最初流經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沿途許多支流匯入,至巴馬科河寬擴展至1.2公里,經巴馬科後穿越砂岩山地,入海拔300~500米的平原。上游段水利資源豐富、水流湍急,以索圖巴急流段最著名。此區段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庫利科羅測站的年平均流量1550m³/s,8至10月為汛期,2至5月為枯水期

尼日爾河中游段

中游段為庫利科羅至傑巴,長2390公里,亦稱為馬約巴里奧河伊薩埃伊綸河,流經馬裏西部沖積平原、北部沙漠區及尼日利亞北部平原,中游段多數地區蒸發旺盛,雖有巴尼河注入,但幹流的流量仍略為減少,尼亞美測得的年平均流量為1020m³/s,較上游減少1/3。中游段河段有許多寬灘及湖沼地帶,而有“內陸三角洲”之稱,馬西納以上河段為寬數公里的河漫灘,地勢平坦,已開墾大量農田,為馬裏的糧倉,於桑桑丁建有水利樞紐工程,稱為“死三角洲”;馬西納以下河段地勢較低窪,多湖泊、沼澤,至汛期時,經常氾濫,不利於交通但有助於漁業,該河段則有“活三角洲”之稱。

尼日爾河下游段

下游段為傑巴至河口,長950公里,又稱為下尼日爾河科瓦拉河卡瓦拉河誇拉河,流域範圍為尼日利亞及喀麥隆部分地區,降雨量由傑巴至河口漸增,洛科賈為尼日爾河最大支流貝努埃河的匯入處,會合處年平均流量約6100m³/s,河口年平均流量為6340m³/s。下游段有兩次洪水期,分別為9~10月的主洪水期及2~4月的次洪峯期,次洪峯來自中游的洪水而發生。

尼日爾河自然特徵

尼日爾河地貌

尼日爾河流域地勢平緩、河流落差小、流速較慢,但由於受到地殼運動氣候變遷以及河流本身的侵蝕、沖積作用的影響,尼日爾河的河岸寬窄、流量、流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尼日爾河上游河道狹窄,岸坡較陡。從庫利科羅以下到凸向最北端的託薩耶灘,多系丘陵湖泊,河道中多險灘和沙洲,河流時緩時急,最初注入馬西納湖區,即形成內陸三角洲,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從託薩耶向下流,河道中出現石灘,尤其在穿過阿塔科納山段,河道陡然變窄,形成峽谷;到尼日爾境內後,穿過亞薩內和肯達基山,兩岸懸崖峭壁,河道曲折迂迴成“W”形,又衝過布崩山陵地帶,河道中接連出現辛德爾羣島和庫爾太羣島,使河形大變,到尼亞美附近,地勢低窪,由此以下的河道稱之為“穀道”,形成了尼日爾和貝寧的天然分界線。到尼日利亞境內,因河道受北高南低的地形影響,總的來説呈順流而下之勢,在尼日爾河河口形成廣大的三角洲,尼日爾河含沙量較大,每年帶到河口的泥沙量達4000萬~6700萬噸,使河口不斷向外海伸展。三角洲上汊流密佈,沼澤遍地,生長着茂密的紅樹林。
在各個地質時期,尼日爾河的河道曾多次變動。第三紀後半期,尼日爾河上游是塞內加爾河的上源,後因氣候變幹,河牀淤塞而改向東北流入內陸湖並形成面積廣袤的內陸三角洲。第四紀時,氣候又變得濕潤,自馬裏東部伊福拉斯高原流出的較大河流,在加奧附近匯成一條大河,它切穿山嶺,加入另一條後來成為尼日爾河下游的大河。與此同時,尼日爾河上游流注內陸湖,也因氣候變濕、水量增加而向外漫溢,並下切出一條石質河槽,從而在加奧附近接通了南流的大河,便形成了尼日爾河。尼日爾河流到塞古以北40km的馬卡拉附近,本來一直是向北流去。由於地殼變化,在馬卡拉以北隆起一塊高地,它的東北部卻沉陷下去, 於是尼日爾河便改道向東北流去,舊河道沿岸約100萬公頃的內陸三角洲,逐漸乾涸荒蕪,因此被稱為“死三角洲”。尼日爾河從馬卡拉向東北流,從馬裏中部重鎮莫普提,向北直達古城廷巴克圖附近,其間尼日爾河河套兩岸360萬公頃的廣大地區,河流縱橫、大小湖泊星羅棋佈,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馬裏的主要農牧區,被稱為“活三角洲”。 [3] 

尼日爾河氣候

尼日盆地之內的氣候差異極大。平均年降雨量向北逐漸減少,從三角洲區的4100毫米(160吋)餘減至廷巴克圖的254毫米(10吋)。但是河的上、下游流域每年降雨量超過1270毫米(50吋)。尼日爾河中游是降雨量減少處也是蒸發量最大的部分。據估計在湖區尼日爾河幾乎損失65%流經莫普提的年流量

尼日爾河水文

尼日爾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而各河段表現出不同的水文特徵。上游處於熱帶多雨地區,年雨量超過1000mm,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洪峯出現在6~9月的夏季。在幾內亞法臘納區以上,河長145km,最大流量376m³/s,而到了幾內亞與馬裏毗鄰的錫吉里區,以上河長557km,最大流量增至6870m³/s,最小流量35m³/s,平均流量1150立方米/秒。中游河段支流稀少、蒸發強烈、湖沼區滯蓄大量河水,水量逐漸減少,流量從庫利科羅的2300m³/s減少至尼亞美的1000m³/s左右。水量的季節差很大,馬裏的塞古以下地區,雨季(6~10月)洪峯期平均流量6000m³/s,旱季(11月~翌年5月)平均流量降為40m³/s,幾乎斷流。尼日爾境內的河道大多處於乾旱地帶,全年降雨量不過600mm,蒸發量卻高達2000~3000mm,因此,尼日爾河系的時令性更為明顯。在尼亞美,洪峯遲至1月底或2月初才來,因為上個雨季的洪水進入內陸三角洲後,流量大半散失,向下推移,很緩慢,在巴馬科(馬裏共和國首都),高峯洪水流量可達8000~10000m³/s,而在尼亞美,洪水流量平均不過1700m³/s (1970年2月測得的絕對最高值為2365m³/s)。下游流經多雨的尼日利亞境內,有眾多支流匯入,水量大增,在貝努埃河匯口以下,流量增至8100m³/s。
總的説來,尼日爾河流域地勢平坦,落差小,流速慢。上、下游地段雨量豐富,支流發達,中游流經乾燥地區,缺乏支流,該河在穿過台地邊緣時,產生許多急流和瀑布,藴藏着較豐富的水力資源

尼日爾河生態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的流程實際上橫貫西非的所有植被區。尼日源頭的富塔賈隆高原被一種莎草植被所覆蓋,纖細如絲般成簇散佈在光禿的岩石表面。從富塔賈隆至尼日爾河與貝努埃河匯流點的下游,河的流向主要是穿過稀樹草原草地田野。在北部,草短而不連貫,出現了荊棘矮樹叢和金合歡樹木。草地區的南部,高高的叢生草散佈在相當濃密的木質植被上。大約是奧尼查(Onitsha)的緯度,河流進入高雨林帶,在阿博(Aboh)下方與三角洲的紅樹林沼澤地植被融為一體。
尼日爾河及其支流中有多種魚類,主要食用魚有鮎、鯉和尖吻鱸。其他尼日動物羣河馬、鱷(至少有3種,包括一種十分可怕的尼羅鱷)以及各種各類蜥蜴鳥類很多。湖區還發現有鵝,河中及湖泊周圍有鷺、白鷺和鸛。此外,在草原地帶何處有廣闊地面何處就有有冠的鳥,鵜鶘和紅鸛則特別與貝努埃上游地區有緣。較小的河岸品種有環鴴、斑鴴、鷸、杓鷸等。

尼日爾河研究探索

於18世紀前,尼日爾河一般認為為當地人所認識,然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對其認知仍相當少,古羅馬老普林尼認為鄰近廷巴克圖的河流為尼羅河的一部分,伊本·巴圖塔也有相近得看法;而早期的歐洲探險家則認為其向西流注入塞內加爾河
至18世紀末,歐洲人才開始有系統的探索,尋找尼日爾河的源頭、流向和河口,探險初期並非十分成功。非洲協會於1788年進行第一次探索,1795年蘇格蘭探險家蒙戈·帕克岡比亞沿陸路達尼日爾河畔的塞古,至1796年7月,確認河是向東流的,其被認為是第一個探索尼日爾河的歐洲人。至1805年受英國政府之託,再次探查尼日爾河,但探險隊於布薩(Bussa,現被卡因吉湖所覆蓋)因湍流而溺死。蘇格蘭探險家萊恩(Alexander Gordon Laing)於1822年確定了河的源頭,但因當地土人阻撓而未能抵源頭。1830年,英國探險家理查德(Richard Lemon Lander)和蘭德(John Lander)乘小筏子從姚裏(Yauri,現也卡因吉湖所覆蓋)沿尼日爾河而下,經農河至大西洋確定了尼日爾河下游。有兩位德國探險家巴爾特(Heinrich Barth)和弗萊格爾(Eduard Robert Flegel)於19世紀下半葉在分別的航行中,確定了貝努埃河為尼日爾河的支流。
一直到18世紀末,歐洲人才作有系統的試探,尋找尼日爾河的源頭、流向和河口。1795年蘇格蘭探險家巴克(Mungo Park)由甘比亞區走陸路到達尼日爾河畔的塞古,1796年7月他在此確認河是向東流的。1805年巴克又航行了2400公里(1500哩)餘試圖找到其出口,但是他和他的一隊人都在布薩(Bussa,現被卡因吉湖所覆蓋)的湍流中溺死。1822年另一位蘇格蘭探險家萊恩(Alexander G. Laing)確定了河的源頭,但他並未親自去過。1830年兩位英國探險家理查德和蘭德(John Lander)乘小筏子從姚裏(Yauri,已被卡因吉湖所覆蓋)沿尼日爾河而下經農河至大西洋確定了尼日爾河下游。19世紀下半葉有兩位德國探險家巴爾特(Heinrich Barth)和弗萊格爾(Eduard R. Flegel)在分別的航行中都確定了貝努埃的水道,即從其源頭至與尼日爾河匯合的路線。

尼日爾河流域居民

尼日爾河谷人煙稀少,雖然在湖區和靠近尼日爾河與貝努埃河匯流處附近有人口集中處。主要的羣體有班巴拉人(Bambara)、馬林克人、桑海人和澤爾馬人(Zerma,亦作傑爾馬人〔Djerma〕),他們佔據尼日利亞邊界的河以北上游的兩側,在此下游則有許多小種族羣體。
在漫長的河流體系裏,捕魚是重要的活動,特別是某些人的專業,諸如在湖區的波左人(Bozo)和索摩諾人(Somono)、尼日爾河中游的索可人(Sorko)、傑巴(Jebba)和洛科賈(Lokoja)之間的凱德人(Kede)和卡坎達人(Kakanda)以及貝努埃的韋波人(Wurbo)和朱昆人(Jukun)。但是由於在三角洲地帶發現和開採了石油從而嚴重擾亂了這裏的捕魚活動,石油污染殺死了絕大多數魚,損害了這個地區伊喬人(Ijo)的經濟。
開發利用

尼日爾河灌溉

尼日利亞的大規模灌溉計畫自從1960年代以來開始在尼日爾河及其支流實施,顯著的有索科託(Sokoto)、卡杜納(Kaduna)和貝努埃等支流。
尼日爾河也是水力發電的水源。流域內水力藴藏量約3000萬千瓦 ,最大的工程是在尼日利亞的卡因吉大壩(Kainji Dam),1960年代末完工。在上游造就了1300km²(500平方哩)的湖泊,為捕魚和灌溉提供了機會。其他工程有在馬利的索吐巴大壩和馬爾卡拉大壩,在尼日的傑巴大壩和在奈及利亞卡杜納支流的希羅羅(Shiroro)大壩。

尼日爾河水力發電

隨着沿岸各國經濟的發展,尼日爾河上建起丁多座水力發電站,向當地城鄉和工業區供電。1968年在尼日利亞西北部尼日爾河干流上修建了卡因吉(Kainji)水電站,河牀部分為重力壩壩高66m,其餘部分為土壩水庫總庫容150億立方米,電站裝機96萬千瓦。左岸還設置船閘。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發電,還具有灌溉、航運、漁業等多種效益。1984年又在卡因吉下游約100km處建成了傑巴(Jebba)水電站。主壩高42m,壩頂長度650m,為分區式土壩/堆石壩,水電站裝機56萬千瓦。
尼日爾河支流——卡杜納(Kaduna)河上的希羅羅(Shiroro)水電站,於1984年建成。大壩為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25m。總庫容70億立方米。電站裝機60萬千瓦。
以上3座電站均在尼日利亞境內。在馬裏境內的主要水電工程有塞林蓋(Selingue)工程。水電站位於尼日爾河支流散卡臘尼河上,在首都巴馬科以南150km處,1982年完工。土壩高23m,水庫庫容21.7億立方米,電站裝機4.4萬千瓦。工程的主要用途為灌溉、發電、航運和防洪。
拉格都水電站建在喀麥隆境內尼日爾河支流——貝努埃河上,位於加魯阿(Garoua)市上游40km的拉格都峽谷。樞紐包括擋水、泄水、引水發電及灌溉等建築物。工程開發目的主要是發電和灌溉,電站裝機7.2萬千瓦,年發電量3.22億千瓦時。主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40m,水庫總庫容約77億立方米,下游兩岸自流灌溉面積約8380公頃。工程於1978年8月17日正式動工,1984年5月全部竣工 [3] 
尼日爾河水力藴藏量約3000萬千瓦,以尼日利亞卡因吉大壩為尼日爾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另有馬裏的馬爾卡拉大壩及索土巴大壩、尼日利亞的傑巴大壩及希羅羅大壩。尼日利亞自1960年代起建設大規模的灌溉系統,以索科託河卡杜納河、貝努埃河成效最大。

尼日爾河交通運輸

鐵公路線在許多處可跨越尼日爾河。在庫魯薩和傑巴河面上架有鐵路橋,另外在馬庫爾迪的貝努埃河上也有橋。在下列各處有公路橋跨越尼日爾河:塞古(Segou)、馬朗維爾(Malanville)、卡因吉、傑巴、洛科賈和奧尼查;跨越貝努埃河的公路橋架在下列各處:馬庫爾迪、努曼(Numan)和約拉(Yola)。在下列各處有渡船行駛於尼日爾河:巴馬科、加奧 、尼阿美(Niamey)、耶盧瓦(Yelwa)和伊達(Idah),在加魯阿(Garoua)則有渡船行駛於貝努埃河。主要港口有庫利科羅(Koulikoro)、廷巴克圖、巴羅(Baro)、奧尼查、布魯圖和科科(Koko)。

尼日爾河航運

尼日爾河是西非重要通航河流。通航河段佔全河長度75%。主要通航段有:河口至奧尼查,長350公里,全年通海船;奧尼查至洛科賈,6月至翌年3月通海船;洛科賈至傑巴,只有10~11月中旬可通航;傑巴以上只通小船。尼日爾河的大部分,約其全長的75%用作商運。從大西洋至奧尼查,全年都可通大船。從奧尼查至貝努埃與尼日匯流處一年有10個月(6月至翌年3月)可通大船。從洛科賈至傑巴只有10月至11月中旬可航行所有船隻。傑巴以上,尼日爾河只能行駛較小的船,還要視當地水位夠高的時期而定。尼日利亞政府於2009年9月進行巴羅至瓦里河段的清淤,以利於大西洋的船隻可深入尼日爾河運輸貨品,清淤工程約6至8個月可完成,但已距政府首次提出清淤計劃43年之久。

尼日爾河跨河交通

在庫魯薩和傑巴(Jeba)見有跨河鐵路橋,在塞古加奧、馬朗維爾(Malanville)、卡因吉(Kainji)、傑巴、洛科賈奧尼查建有跨尼日爾河主流的公路橋,支流貝努埃河則於馬庫爾迪、努曼(Numan)和約拉(Yola)三處建公路橋。

尼日爾河河流管理

尼日爾河由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乍得科特迪瓦幾內亞馬裏尼日爾尼日利亞9國組成的尼日爾河流域管理局所管理,然包括尼日爾河流域的阿爾及利亞並未加入該管理局,該機構總部設於尼亞美官方語言為英語及法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