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鎖定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是每年的11月29日,是由聯合國確立的以動員國際社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合法權利的鬥爭為目的的紀念日 [1] 
2023年11月29日,聯合國舉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電。 [8] 
中文名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Day of Solidarity with the Palestinian People
日    期
11月29日
意    義
動員國際輿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
確認時間
1977年12月2日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節日簡介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Solidarity with the Palestinian People) 是11月29日。
聯合國大會1977年12月2日作出一項決議將11月29日定為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舉辦紀念活動 (第32/40 B號決議),以動員國際輿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合法民族權利的正義鬥爭。從1978年開始,每年舉行紀念活動。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背景資料

紀念大會會場
1977年,聯合國大會號召將每年的11月29日作為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以示紀念,因為大會曾在1947年的這一天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問題的決議。2000年12月3日,大會重申聯合國對巴勒斯坦問題負有永久的責任,直至此問題按照國際法獲得令人滿意的解決為止。大會授權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剝奪權利委員會繼續促進巴勒斯坦人民行使這些權利,據事態發展調整其工作方案,並強調需要調動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大會請委員會繼續與巴勒斯坦組織和其他民間社會組織合作,動員國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實現其權利及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並促使更多民間社會組織參與其工作。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歷史追溯

公元前20世紀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
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推選擴張主義政策,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舉行了起義
1987年,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舉行了起義,希望贏得獨立並建國。1988年,巴勒斯坦國家議會宣佈建國。聯合國大會獲悉這一宣佈後,決定把只是觀察員地位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看作是“巴勒斯坦”的代表。
簽署《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
經過馬德里會談和其後的挪威調停談判,以色列和巴解組織於1993年9月10日相互承認對方。三天後,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這一協定為巴過渡政府的建立和之後以方從佔領地區的撤軍開闢了道路。
為了表示對這一協定的歡迎,秘書長承諾聯合國機構和方案提供幫助。為了幫助加沙和傑里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聯合國任命了一位特別協調員,監督參與上述工作的聯合國機構和部門。
以色列向巴勒斯坦權利機構移交加沙和傑里科地區的政權始於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就約旦河西岸的自治問題簽訂了協議,規定以軍從該地區撤離,並將民政權利移交給由選舉產生的巴勒斯坦議會。1996年巴勒斯坦舉行了議會和總統選舉,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當選為總統。
定居點的問題
隨着1999年臨時協議的簽訂,和平進程又重新得以進行。以色列進一步從西岸撤軍,雙方還達成了關於囚犯的協議,同意在西岸和加沙地區開闢安全通道,繼續關於永久地位事宜的談判。為了引起大家對突出問題的關注,在美國的斡旋下,巴以雙方於2000年7月在戴維營舉行了高級別和平會談,但並沒有產生什麼結果。未決事宜包括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安全邊境和以色列定居點的問題。
2000年9月底,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又爆發了新一輪的抗議和暴力活動。隨後暴力升級,人員大量傷亡,財產受到嚴重破壞。以色列又重新佔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聚集區,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出現了人道主義危機。在安理會1397(2000)決議中,安理會屢次呼籲雙方停止暴力行動,並堅信有朝一日,兩個國家能享有彼此認可的安全邊界。
國際社會力圖平息民眾的不滿情緒,並把雙方拉回由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四方”參與的談判桌。2003年9月30日,四方給巴以送交了“路線圖計”,希望兩國問題能永久解決。這是一份基於表現、目標驅動的路線圖,具有明確的階段、時程、目標日期和基準,以求在四方主持下通過雙方對應步驟在政治、安全、經濟、人道主義和體制建設領域取得進展,目的是在2005年前解決衝突。安理會在第1515(2003)號決議中批准了“路線圖”。
雖然巴以雙方都接受了“路線圖”,但是2003年下半年衝突的升級還是導致了一輪更為殘酷的報復行動。9月份,聯合國中東和平進程特別協調員、聯合國秘書長關於巴解組織和巴勒斯坦政權事務特別代表泰耶?勒厄德?拉森先生説雙方都沒有積極考慮對方的要求:以色列希望得到安全和自由,不再發生恐怖襲擊;而巴勒斯坦則希望恢復1967年戰前的邊界,建立獨立的國家。巴方的自殺性爆炸仍在繼續,以色列更是在西岸修建“隔離牆”。
在聯合國大會的對隔離牆的合法性做出諮詢意見的要求下,國際法院於2004年2月份舉行了三天的公開聽證會,並在7月9日説,在投票表決14比1的情況下國際法院裁定修建隔離牆違背了國際法,以色列必須停止修建,立即拆除,並修復在修建時所造成的損害。但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不具有法律效力。
《日內瓦協議》
2003年底,巴以兩國的一羣著名人士以個人身份起草了《日內瓦協議》,詳細規定了解決巴以衝突的步驟。秘書長對這個試圖打破僵局的舉動表示歡迎,他説盡管該協議作為私人倡議還不能取代官方的外交條約,但由於它符合“路線圖”,已經引起了積極的共鳴。
“路線圖”希望根據安理會第242(1967)、338(1973)、1397(2002)號決議、馬德里和平會議、土地換和平原則、各方業已簽署的條約和2002年3月阿拉伯聯盟在貝魯特首腦會議上批准的和平倡議全面解決包括敍利亞-以色列、以色列-黎巴嫩在內的所有中東衝突。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中方態度

2014年11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致賀電。習近平在賀電中表示,歷史反覆證明,武力無法帶來和平,談判才是解決彼此分歧的唯一途徑。中國衷心希望巴以雙方早日重啓和談,給和平以機會,讓人民得安寧。他強調,中國始終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實現巴以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為此作出不懈努力。 [2] 
2018年11月28日,習近平在“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上表示,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根源性問題,關係巴勒斯坦等中東各國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早日全面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是人心所向,符合巴勒斯坦等地區各國人民利益,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穩定。 [3-4] 
2019年11月27日,聯合國舉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電。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核心。全面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實現巴以兩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國際社會應該維護公平正義,堅持聯合國有關決議、“土地換和平”原則和“兩國方案”大方向,為恢復巴以和談創造良好氛圍。並強調,中國是巴勒斯坦人民真誠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是巴以和平的堅定支持者。中方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中國願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以和談,為早日實現中東全面、公正、持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 [5] 

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舉行紀念大會

2021年11月29日,聯合國舉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電。 [6] 
2022年11月29日,聯合國舉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電。 [7] 
2023年11月29日,聯合國舉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電。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