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袖(拼音:xi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袖”原作“褎”,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秦國《睡虎地秦墓竹簡》,古字形從衣,𥝩(suì)聲,後改為從“由”聲。“袖”本義為衣袖,即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用作動詞時,表示將某物藏在袖中。 [13] 
中文名
拼    音
xiù
部    首
五    筆
PUMG [1] 
倉    頡
LLW [1] 
鄭    碼
WYKI [1] 
筆    順
點、橫撇、豎、撇、點、豎、橫折、橫、豎、橫 [1] 
字    級
一級(編號:2116) [2]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 [3] 
總筆畫
10(部首5,部首外5)
四角碼
3526₀
統一碼
U+8896 [1] 
注音字母
ㄒㄧㄡˋ
筆順編號
452342512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袖”以前寫作“褎”,由“”和“𥝩”組成。“衣”表示字的意義跟衣服有關,“𥝩”讀作suì,是“”的早期字形,此處表示“袖”的讀音與之接近。“袖”另有一種字形為“褏”,改用“由”表示整個字的讀音。 [14] 
現代以“袖”作為規範字形,當是由“褏”演變而來。 [14]  “袖”是個從衣由聲的形聲字。《釋名·釋衣服》中解釋袖的名義説:“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由”即“由表及裏”之由,是“從”的意思。“手所由出入”是説手從這裏出入的地方,故稱為袖。但這種説法別無旁證,具有主觀隨意性。 [13] 
“袖”本義為衣袖,即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的袖子很長,而且寬大,垂下時手不外露。正因為如此,曹植的《美女篇》中才會有“攘袖(挽起袖子)見素手”的描寫。古代詩文中所謂“長袖”“修袖”皆言袖之長。還有“廣袖”形容袖子的寬大。如《玉台新詠·漢時童謠歌一首》:“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由於古代的袖子長且寬大,當人情緒激動時,常做揮動、甩動衣袖等舉動,也就是“奮袖”“拂袖”“揮袖”“振袖”等。例如《漢書·楊惲傳》:“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卬(áng),頓足起舞。”元代王冕《冀州道中》:“飲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古代袖子之長大,不僅可拂、可揮,還可納物其中。基於此,“袖”由“衣袖”之義,又發展出“藏於衣袖之中”的意思。當然,袖子畢竟不是口袋,不宜放重物,一般為小巧之物,如手帕、扇子之類。明代宗臣《報劉一丈書》:“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這是把袖中所藏金錢送人。直到現代,人們還將小巧的物品稱為“袖珍”。 [13]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袖子,衣服套在胳膊上的筒狀部
sleeve
《左傳·襄公十四年》:“餘不説初矣,餘狐裘而羔袖。”
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斲,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花月痕》第十四回:“秋痕忽向袖中取出一件東西,悄悄的遞給痴珠。”
袖口;衣袖;拂袖;兩袖清風
動詞
藏於袖中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闢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鐵椎椎闢陽侯,令從者魏敬剄之。”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王叔文以度支使設食於翰林中,大會諸閹,袖金以贈。”
峻青《秋色賦·李家埠在戰鬥》:“夜晚,他袖着小土槍偷偷地躲到僻靜的小草屋子去。”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似又切(xiù)
褎,袂也。從衣𥝩聲。
袖,俗褎從由。 [6] 

説文解字注

“(褎)袂也”注:《唐風·羔裘》傳曰:“褎猶袪也”,蒙上章言之。褎引伸為盛飾皃。《邶風》傳曰:“褎如,盛服皃。”《董仲舒傳》曰“褎然為舉首”,《序傳》曰“樂安褏褏”,《生民》傳曰:“褎,長也”,箋雲:“枝葉長也”,皆其義也。
“從衣,𥝩聲”注:聲蓋衍字,𥝩非聲。衣之有褎猶禾之有𥝩,故曰從衣𥝩。似又切,三部
“俗褎,從由”注:由聲。 [7] 

廣韻

似祐切,去宥邪 ‖ 由聲奧2部(xiù)
袖,衣袂也。亦作褏、褎。 [8]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袖;部外筆畫:5
古文:褏
《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並音岫。袂也。《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衤”窄“由”略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由”高。“衤”,㇇(橫撇)與豎相接橫中線下側。“由”,上寬下窄,豎筆在豎中線,㇕(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濁
似佑切
zju
集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濁
似救切
z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似救切

增韻

去聲





似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s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葉囚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九宥


全濁
似救切
zio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先秦
王力系統
z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z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z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d
jəgwh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z
i̯ə̯u
隋唐
王力系統

z
ǐə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z
j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z
iə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z
jə̆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z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o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o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o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ə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ɯ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ɤɯ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ə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iəu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ɕiəu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ʰiʊ
13
陽平
文讀
ɕiʊ
35
陰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tɕʰi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sʰi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ɐ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ʃɐ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u
33
陽去

siu
11
陰去
新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u
213
陰去

siu
11
陽去
新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eu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u
44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si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07]
  • 3.    平水韻 二十六宥 袖  .搜韻[引用日期2023-06-07]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6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86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34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17-1318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35
  • 9.    袖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6-0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89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1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9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238
  • 14.    富麗. 説“袖”[J]. 月讀, 2019, (11):84-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