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穗(拼音:su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1]  。穗本義是稻、麥等穀物成熟後聚生在莖幹頂端的花或果實,引申指與其形狀相似的裝飾物,又引申作量詞,用於農作物的果實。“穗”也是廣州市的別稱。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持六穗秬來到廣州,因此廣州市別稱穗城,簡稱為穗。
中文名
拼    音
suì
部    首
五    筆
TGJN [2] 
倉    頡
HDJIP [2] 
鄭    碼
MFFW [2] 
筆    順
撇、橫、豎、撇、點、橫、豎、橫折、橫、橫、豎、橫、點、點、卧鈎、點、點
字    級
一級(3415) [4] 
平水韻
去聲四寘 [3] 
注音字母
ㄙㄨㄟˋ
統一碼
7A57 [2] 
四角號碼
2593₃
GBK編碼
CBEB
筆畫數
5+1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穟,穂,𥝩,𥣼,𦼯,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穗是形聲字,形旁為“”,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與穀類作物有關;“”作聲旁,表示音讀。“惠”的古音是匣紐、質部字,與“穗”聲母有別,這是古代語音中的複輔音現象。有一些學者認為,圖1、2、3的甲骨文均為早期的“穗”字。圖1、2甲骨文像以刀割取土地上的稻穗,另一隻手去取之形;圖3像以又(手)取卣,拿用手摘取稻穗表示稻穗成熟可以採收的意思。《説文解字》將“穗”字歸為“𥝩”的異體字。“𥝩”是會意字。侯馬盟書作圖4,上部是“爪”,下部是“禾”,表示用手採穗之意,與“採”不同。後來的戰國文字(圖5-7)、篆文(圖8)皆像以手抓取稻穗之形。或以為此字為“”字,“秀”“穗”義近,故混而為一。後來“𥝩”被棄置不用,並被從禾、惠聲的“穗”字替代。由於會意字不記識語言的聲音,改會意的形構為形聲以辨識文字的聲音,乃文字衍化的通例,並不影響字義。楷書作穗。 [1]  [5] 
通過比喻引申,穗可以代稱某些形狀似“穗”的物品。如韓偓《生查子·懶卸頭》:“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這裏用“金穗”代指形似莊稼的穗子的“燈花”。穗亦可作為量詞,用於計量花朵、果實或穗狀之物。如“一穗高粱”“兩穗玉米”。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uì
名詞
稻麥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實聚生在莖上頂端部分。
ear
《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唐·白居易《觀刈麥》:“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麥穗;稻穗;穗狀花序
形狀像穗的東西。

唐·温庭筠《更漏子·金雀釵》:“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
金·完顏璟《命翰林待制朱瀾侍夜飲詩》:“坐久香成穗,夜深燈欲花。”
魏巍《前進吧,祖國》:“炮火裏,栗子樹樸素的花穗,又落遍了朝鮮。”

穗子。用絲、絨等紮成的穗狀下垂飾物,也稱流蘇。
tassel
紅樓夢》第三回:“(寶玉)束着五彩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
帽穗
細而稀疏的麻布。古代多用作喪服。


繐帷;穗屨;穗布
(Suì)廣州市的別稱。



(Suì)姓氏用字。



量詞
用於穗狀的東西。

五代·孫光憲《虞美人·好風微揭簾旌起》詞:“畫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搖曳。”

(參考資料:《古代漢語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穗”作“𥝩”,異體作“穗”。

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徐醉切(suì)
𥝩,禾成秀也,人所以收。從爪、禾。
穗,𥝩或從禾惠聲。 [9] 

説文解字注

“𥝩,禾成秀,人所收者也”注:依《爾雅音義》及《玄應書》訂,𥝩與秀古互訓,如《月令》注:黍秀舒散,即謂黍𥝩也。人所收,故從爪。
“從爪禾”注:會意,小徐作爪聲,非。此與採同意。徐醉切,十五部。 [10] 

廣韻

徐醉切,去至邪 ‖惠聲至1部(suì
𥝩,禾稷成皃(貌)。《説文》曰:“禾成秀,人所收。從爪禾。”
穗,上同。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字部】穗;部外筆畫:12
古文:𦼯
唐韻》《集韻》竝徐醉切,音遂。《説文》:禾成秀也。本作𥝩。或從惠。《詩·王風》:彼稷之穗。傳:穗,秀也。書傳:成王時,有三苗貫桑葉而生,同為一穗,其大盈車,長几充箱。《後漢·張堪傳》:堪拜漁陽太守,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又《墨池編》:炎帝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作穗書,用頒時令。 [12] 
【午集下】【禾字部】𥝩;部外筆畫:4
《唐韻》《集韻》竝徐醉切,音遂。《説文》:禾成秀也,人所以收。從禾爪。《六書正譌》:從禾從爪,象秀實之形。《博雅》:粢黍稻,其𥝩謂之禾。
《集韻》或從惠。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穗”字書寫演示 “穗”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①“禾”的末筆捺改點。②“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
【寫法】❶“禾”窄“惠”寬,頂部“禾”低,底部左右旁齊平。❷“禾”,橫從橫中線起筆。❸“惠”,“叀”窄“心”寬;“叀”,第二筆豎在豎中線,第五筆橫在橫中線,第七筆是斜橫,從豎中線起筆,在橫中線下方。❹“心”,左點在豎中線左側,㇃(卧鈎)從豎中線起筆。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i̯wəd
王力系統
z
ǐwei
董同龢系統
z
jued
周法高系統
r
jiwer
李方桂系統
sgw
jidh
東漢



西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d
北魏後期北齊

jiwed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d
隋唐
高本漢系統

z
wi
王力系統

z
wi
董同龢系統

z
juei
周法高系統

z
iuɪi
李方桂系統

z
jwi
陳新雄系統

z
ǐue

(以上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全濁
徐醉切
zjuei
集韻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全濁
徐醉切
ziuɪ
禮部韻略


去聲





徐醉切

增韻


去聲





徐醉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s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辭醉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全濁
徐醉切
zuei
(韻書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ue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sue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ue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ei
35
去聲
文讀
ɕi
35
去聲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uei
13
去聲

ɕy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e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uə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sue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zᴇ
31
陽去
文讀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zɿ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sei
45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fe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dʑy
33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dy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su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su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øy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ɬui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ui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ui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uei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y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36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3.    平水韻 四寘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08]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1-08]
  • 5.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 第6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620-62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47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142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817
  • 9.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年:956
  • 10.    辭書查詢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0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21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31-332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3]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3]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6-08-05]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5
  • 19.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74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