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硬骨魚綱鰈科魚類的統稱)

鎖定
鰈(Pleuronectidae;righteye flounders) 拼音:dié, 繁體字:鰈 。也是魚類的一種,硬骨魚綱鰈科魚類的統稱。比目魚的一類。體長橢圓形,卵圓形或菱形,側扁,尾柄短而高。前鰓蓋骨邊緣遊離。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位於頭的右側,最大體長約3M。口前位,下頜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一般遊離。有眼側暗褐色,無眼側白色。種類繁多,主產於温帶及寒帶,中國沿海均產,北方較多。常見有木葉鰈(Pleuronichthys coenutus)、星鰈(Veraspervariegatus)和高眼鰈(Cleisthenes herzensteini)等。為經濟魚類。可供食用,肝可制魚肝油 [1] 
鰈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温帶、亞熱帶的近 海,極少數種類棲於北極地區,有些種類可遊入港灣和江河。
中文名
外文名
righteye flounders
拼    音
dié
繁體字
所屬類別
魚類
體    長
橢圓形
形    狀
側扁,尾柄短而高
拉丁學名
Pleuronectidae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鰈亞目(Pleuronectoidei)
鰈科(Pleuronectidae)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7
繁體部首
五筆86&98
QGAS
倉    頡
NMPTD
筆順編號
35251211122151234
四角號碼
24194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CBD

基本介紹

硬骨魚綱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鰈科 (Pleu-ronectidae) 魚類的統稱。
鰈
經濟價值較大的魚類
鰈科(Pleuronectidae)一種有經濟價值的魚為歐洲鰈,學名為Pleuronectes platessa,產歐洲。與鰈科其他種類一樣,兩眼均位於頭右側,眼附近有骨質隆起約4~7塊。最大體長可達約90公分(36吋)。褐色,有紅或橙色斑點,十分醒目。鰈科另一北大西洋種為擬大比目魚(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既產於歐洲(叫做紅比目魚),也產於美洲,體色淡紅或淡褐色,可長達約60公分。

形態特徵

鰈
(3張)
成魚兩眼均位於頭部右側(偶有位於左側的反常個體)。最大體長約3M。口前位,下頜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一般遊離。口一般前位,中大或小,稍傾斜。上下頜有牙,呈錐狀、門牙狀或絨毛狀。有眼一側被櫛鱗圓鱗,或退化呈骨板狀;體褐色或灰褐色,有的散有斑點或斑紋。無眼一側被圓鱗櫛鱗,或光滑無鱗。

種類分佈

全世界現有43屬110種左右。產於中國的約有14屬26種。常見種類有高眼鰈(Cleist-henes herzensteini)(見圖)、石鰈(Plati-chthуs bicoloratus)、黃蓋鰈(Limanda gokohamae)等。其他尚有棲息在大西洋北部水域的海鰈(Pleuronectesplatessa)、馬舌鰈(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等,以及棲息在太平洋北部水域的狹鱗庸鰈箭齒鰈(Atherestes evermanni))等品種,也是很重要的經濟魚類。身體側扁像薄片,長橢圓形,有細鱗,兩眼都在右側,左側向下卧在沙底,生活在淺海中。

生態特徵

鰈科魚類一般生活於泥沙底質的淺海底層,有些棲於較深水層。如產於北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的瓦鰈,在深達1628米處也曾有發現。夜間攝食,白天一般活動不多。冬季遠離沿岸,在較深的海域越冬;待翌年春、夏季又遊向沿岸進行生殖和索餌活動。仔魚初期兩眼在體兩側,營漂浮生活。在發育過程中發生變態,左側眼漸移往右側,一俟變態完畢,即轉營底棲生活。鰈科魚類主要攝食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在所攝食的魚類中有虎魚類、幼鯡、胡瓜魚、鯷、玉筋魚、鱈等。
鰈一般在 2~8月集羣遊向近海進行生殖。雄魚4~5齡,雌魚6~7齡成熟。有的種類性成熟期遲。分佈於日本海、黃海、渤海的高眼鰈,每年春、夏季臨近時集羣自越冬場遊向近海,並於4~7月水温10~18℃時產卵。懷卵量在體長300~350毫米時為28.9萬粒,在體長350~400毫米時為71.4萬粒。卵呈球形,浮性,卵徑約0.85~1.08毫米;卵膜薄而透明。無油球。受精卵在水温11.3~14.8℃時約83~113小時孵出仔魚,在水温16.4~19.0℃時約57~66小時孵出;剛孵出的仔魚全長2.47毫米。庸鰈從10月到翌年3月上旬、 水温3~9℃時,在近海100~300米深處產卵,懷卵量為130~350萬粒。卵大(卵徑2.94~3.85毫米),膜薄,無色,無油球,在水温6℃時要16天才能孵出。剛孵出的仔魚全長6.5~8.5毫米,長到70毫米左右時完成變態並漸沉入海底生活。

繁殖方式

鰈科魚類黃蓋鰈、馬舌鰈、鯨鰈、箭齒鰈、擬鯨鰈、高眼鰈等屬,均為較重要的經濟魚類。海鰈是北大西洋重要的底棲經濟魚類之一,中國以高眼鰈、木葉鰈黃蓋鰈石鰈等為常見的捕撈種類。用地拉網,延繩釣、手釣、刺網、張網等進行捕撈。主要供鮮銷或加工成醃製品,部分製成罐頭。海鰈、鯨鰈、小口油鰈等均為海水養殖的試驗對象。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07 千卡
蛋白質 21.1 g
脂肪 2.3 g
膽固醇 73 mg
碳水化合物 0.5 g
150 mg
32 mg
135 mg
264 mg
107 mg
0.11 mg
0.4 mg
0.06 mg
0.92 mg
29.5 μg
維生素A 117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3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4 mg
煙酸(煙酰胺) 1.5 mg
維生素E 2.35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潘迎捷.水產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8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