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台縣

鎖定
靈台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市,地處平涼市東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接長安,南臨千隴,西拱關山,北依涇水,素有“隴東旱碼頭”、“甘肅東大門”之美稱。歷史上既是中央政權北拒外敵進犯的防設制勝要地,又是長安通往西藏、歐洲“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截至2019年,全縣轄9鎮4鄉5個居委會、186個行政村、1441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面積為1976平方千米 [9]  。截至2023年末,靈台縣户籍人口總户數7.63萬户,總人口22.26萬人 [13] 
靈台縣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是隴東傳統的農業區,主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小雜糧有穀子,糜子,豆類,蕎麥等,油料作物包括大麻、胡麻、荏籽、油菜籽等,素有“糧倉” 之稱。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靈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1] 
2023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89280萬元。 [13] 
中文名
靈台縣
外文名
Lingtai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甘肅省平涼市
地理位置
甘肅省東南部
面    積
1976 km²
下轄地區
9鎮,4鄉,1街道
政府駐地
中台鎮
電話區號
0933
郵政編碼
744400
氣候條件
涇渭河冷温帶亞濕潤區
人口數量
22.26 萬(2023年)
著名景點
古靈台
碑林
疙瘩廟
車牌代碼
甘L
地區生產總值
489280 萬元(2023年)

靈台縣建制沿革

靈台縣政區地圖 靈台縣政區地圖
靈台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後建有密須國密國
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
東漢後期設三水縣。
東晉南北朝,曾先後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
隋大業元年(605年),分鶉觚置靈台縣,取文王伐密築“靈台”之意,靈台縣名始見於史冊。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606年),廢靈台、陰密入鶉觚。
靈台縣西周鼎 靈台縣西周鼎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靈台縣,屬麟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麟州,省靈台入麟遊,天寶元年(742年),改鶉觚及析麟遊為靈台縣。
元七年(1271年),省靈台入涇川。十一年(1281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
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陝西置甘肅省,靈台縣遂入甘肅。
民國元年(1912年)靈台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靈台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台縣屬之。
1949年7月24日,靈台縣全境解放,成立靈台縣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銷靈台縣併入涇川縣
1961年12月,恢復靈台縣。

靈台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靈台縣下轄1個地區、9個鎮、4個鄉:城市社區管理委員會地區、中台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西屯鎮、上良鎮、百里鎮、蒲窩鎮、新開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 [2]  另轄1個農場:萬寶川農場。 [2] 

靈台縣地理環境

靈台縣位置境域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座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為1976平方千米。

靈台縣地貌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岩隆起外,其餘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台三大類型,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靈台縣氣候

靈台縣屬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春季雨少風大多寒凍,夏季降水集中多雹洪,秋季陰雨頻繁少光照,冬季少雪乾冷多晴天。
年平均氣温9.4℃,最熱月在七月,平均氣温21.8℃,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温-4.3℃,歷年極端最高氣温38.8℃,歷年極端最低氣温-23.1℃,年平均降水量586.3毫米,降水分佈不均,其中5-10月降水量490.4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84%,日降水量極值156.1毫米,出現於2010年7月23日。年日照時數2254.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盛行北風。極端最高地面温度68.1℃,極端最低地面温度-29.7℃。年最大凍土深度60釐米,出現於1983年1月31日;年最大積雪深度21釐米,出現於1993年3月17日。最基本的氣候特徵以乾旱半乾旱為主,暴雨、冰雹、春季低温冷害、霜凍、乾旱等為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靈台縣水文

靈台縣境內河流主要有達溪河蒲河黑河三條幹流、190條支流。

靈台縣自然資源

靈台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靈台縣共有土地2796758.3萬畝,其中按生產形態分:耕地面積666216.7萬畝,園地67800.2萬畝,荒地258440.7萬畝,林地1160842.7萬畝,牧草地643458萬畝。

靈台縣植物資源

靈台縣植物有喬木、灌木、經濟林木,喬木以白樺楊、柳樹、核桃、梨樹、杜梨樹等樹種為主,灌木以酸刺、酸棗、狼牙刺、栒子、木瓜、山楂、山桃等樹種為主。經濟林木以山杏、核桃、桃子、李子、梨為主。

靈台縣礦產資源

靈台縣地下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氣、石油三種,其中煤炭資源在靈台縣南部山區14平方公里的邵寨、蒲窩、百里等鄉鎮地下煤炭儲量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藏煤深度在600—700米之間,煤層厚度8—10米,儲量在15億噸以上。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高熱值。

靈台縣人口民族

截至2023年末,靈台縣户籍人口總户數7.63萬户,總人口22.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38萬人,佔總人口的28.66%;鄉村人口15.88萬人,佔總人口的71.34%。全縣常住人口14.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47萬人,城鎮化率37.01%,人口自增率-5.71‰。 [13] 
靈台縣民族以漢族居多,佔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佔3.3%。

靈台縣經濟

靈台縣綜述

靈台縣
靈台縣(9張)
2023年,靈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89280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127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3115萬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71875萬元,下降8.1%;第三產業增加值244290萬元,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3.7:10.7:55.6,和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持平,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7.2個百分點。 [13] 
2023年,靈台縣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17.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9%,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13] 
2023年,靈台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其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63%,房地產開發增長15.7%。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21.3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18.6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48.69%。三次產業投資分別佔固定資產投資的1.47%、33.01%和65.52%。 [13] 
2023年,靈台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656萬元,同比下降2.1%,同口徑增長11.6%,其中,税收收入11807萬元,增長8.8%;非税收入34849萬元,下降5.3%。從主體税種看,增值税5199萬元,增長119.7%;企業所得税588萬元,下降45.4%;個人所得税479萬元,增長66.3%。 [13] 
2023年,靈台縣一般公共預算支282570萬元,增長14.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615萬元,下降9.6%;教育支出47918萬元,增長0.5%;科學技術支出3214萬元,增長13.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0201萬元,增長22.3%;衞生健康支出20303萬元,下降5.2%;住房保障支出7375萬元,增長193.6%。 [13] 
2023年,靈台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3.1元,增長13.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72元,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4元,增長8.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46,比上年縮小0.04。全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280.6元,增長11%,恩格爾係數29.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058.6元,增長13.2%,恩格爾係數33.4%。 [13]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支情況
指 標 名 稱
單位
城鎮住户
農村住户
絕對值
增速%
絕對值
增速%
可支配收入
30672.0
6.5
12474.0
8.3
工資性收入
24392.9
6.8
6167.6
7.5
經營淨收入
5067.8
5.5
3574.5
6.1
財產淨收入
801.5
2.9
132.1
3.7
轉移淨收入
409.8
10.0
2599.8
13.7
消費支出
19280.6
11.0
9058.6
13.2
食品煙酒
5601.5
17.9
3029.6
18.9
衣着
1295.1
15.7
485.9
18.5
居住
3019.3
6.6
1955.8
1.3
生活用品及服務
1165.2
18.0
405.8
19.5
交通通信
3509.3
2.8
1093.2
12.0
教育文化娛樂
1607.7
13.2
328.7
17.5
醫療保健
2378.5
6.0
1660.7
16.1
其他用品和服務
704.0
16.9
98.8
19.0 [13] 

靈台縣第一產業

2023年,靈台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0.4萬畝,增長0.88%。糧食播種面積77.92萬畝,增長0.49%。油料種植面積6.93萬畝,下降1.06%。蔬菜種植面積3.85萬畝,增長17.49%。中藥材種植面積0.67萬畝,下降1.5%。果園面積9.51萬畝,下降2.99%。 [13] 
2023年,靈台縣糧食總產量20.67萬噸,增長1.52%。其中,夏糧產量7.76萬噸,下降1.25%;秋糧產量12.91萬噸,增長3.28%。全年穀物產量18.83萬噸,增長1.54%。其中,小麥產量7.76萬噸,下降1.16%;玉米產量10.26萬噸,增長3.99%。油料產量1.07萬噸,下降2.94%。蔬菜產量5.32萬噸,增長16.72%。中藥材產量0.2萬噸,增長16.51%。園林水果產量13.74萬噸,增長9.34%,其中蘋果產量13.35萬噸,增長8.69%。 [13] 
2023年,靈台縣肉產量10711.62噸,增加986.02噸,增長10.14%;牛奶產量4691.33噸,增加1356.13噸,增長40.66%;鮮蛋產量625.88噸,增加52.38噸,增長9.13%。年末牛存欄7.8萬頭,增長7.22%,牛出欄6.07萬頭,增長7.16%;豬存欄3.01萬頭,下降0.32%,豬出欄4.04萬頭,增長9.69%;羊存欄4.12萬頭,增長9.69%,羊出欄3.19萬頭,增長16.01%;雞存欄17.92萬隻,增長5.72%,雞出欄15.36萬隻,增長11.95%。 [13] 
2023年靈台縣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產量(萬噸)
較上年增速(%)
糧食
20.67
1.52
小麥
7.76
-1.16
玉米
10.26
3.99
油料
1.07
-2.94
蔬菜
5.32
16.72
瓜果
1.96
-6.32
中藥材
0.2
16.51
園林水果
13.74
9.34
蘋果
13.35
8.69 [13] 
2023年,靈台縣農業用電量471.69萬度,同比下降57.97%,其中農業排灌用電量179.39萬度,同比下降71.77%。 [13] 

靈台縣第二產業

2023年,靈台縣工業增加值63247萬元,同比下降10.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4.8%。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下降13.2%,製造業增加值下降5.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增加值增長4.3%。 [13] 
2023年,靈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5149.7萬元,下降13.87%;實現利潤總額5892.2萬元,下降73.14%;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12%,比上年下降11.29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中,煤炭產量170萬噸,增長30.8%;口罩產量900.2萬個,下降78.7%;中成藥產量97噸,下降32.4%;商品混凝土產量16.38萬立方米,下降22.0%。 [13] 
2023年,靈台縣建築業增加值8606萬元,增長7.1%。年末共有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5户,比上年末增加6户。 [13] 
2023年,靈台縣工業用電量為18237.43萬度,同比增長78.24%。 [13] 

靈台縣第三產業

2023年,靈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297.4萬元,增長8.9%,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544.1萬元,增長34.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看,城鎮零售額達到97907.0萬元,增長8.7%;鄉村零售額達到10390.4萬元,增長10.4%。按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達到91361.6萬元,增長8.3%,餐飲收入達到16935.8萬元,增長11.9%。 [13] 
2023年,靈台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12萬元,增長17.1%;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3501萬元,增長14.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5555萬元,增長23.1%;金融業增加值32432萬元,增長12.8%;房地產業增加值24227萬元,增長6.2%;其他服務業增加值166234萬元,增長5.9%。 [13] 
2023年,靈台縣郵政行業業務總收入完成2143.34萬元,增長16.18%;電信業務總收入完成3881.9萬元,增長24.02%;移動、聯通業務總收入完成7152.77萬元,增長4.31%。年末固定電話用户總數9744户,下降53.3%;電信手機用户39475户,下降33.33%;移動電話用户143047户,下降12.09%;國際互聯網用户65235户,下降5.47%。 [13] 
2023年,靈台縣落實省外招商引資項目41項,到位資金48.08億元,增長96.25%。 [13] 
2023年,靈台縣進出口總額113.4萬元,增加10.3萬元,增長23.26%。 [13] 
202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1153849萬元,增加143719萬元,增長11.49%,其中:單位存款餘額174934萬元,增加12897萬元,增長7.96%;個人存款餘額954479萬元,增加113254萬元,增長13.4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36903萬元,增加85583萬元,增長15.52%,其中:短期貸款83826萬元,減少1267萬元,下降1.49%;中長期貸款553077萬元,增加86850萬元,增長18.63%。 [13] 
2023年保費收入6736.81萬元,增長5.6%,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4675.18萬元,增長13.4%;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061.63萬元,下降8.75%。全年賠付額為2518.93萬元,增長9.8%,其中人壽保險賠付額943.23萬元,增長44.5%;財產保險賠付額1575.7萬元,下降3.9%。 [13] 
2023年,靈台縣旅遊接待人數289.6萬人次,增長25.3%;實現旅遊收入15.19億元,增長24.5%。 [13] 

靈台縣交通運輸

截至2023年末,靈台縣營運汽車擁有量343輛,下降22.75%。全年貨運總量188.6萬噸,下降5.6%;貨運週轉量38061.7萬噸公里,增長5.46%。全年客運總量69.26萬人,下降77.37%;客運週轉量5724.81萬人公里,下降56.86%。 [13] 

靈台縣政治

縣委書記:王度林
縣長:文斌
截至2022年10月 [3-4] 

靈台縣社會事業

靈台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靈台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4所,其中,普通中學19所(高中2所),職業中專1所,小學62所,幼兒園52所。全縣共有在校學生和在園幼兒27748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0149人(普通高中3551人),職業中專1550人,小學在校學生11352人,在園幼兒(含學前班)4697人。全縣共有專任教師2677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37人(高中教師363人),職業中專專任教師117人,小學專任教師1073人,幼兒園專任教師450人。全縣普通高考全縣一本上線360人,上線率30.6%,二本以上上線762人,上線率78.9%;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3%;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率、初中畢業率均達到100%。 [13] 

靈台縣科學技術

2023年,靈台縣企事業單位申報中央引導地方經濟項目3個,組織申報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0項,成功立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東西部協作科技專項3項,爭取項目獎補資金135萬元;縣級財政科技支出較上年同期增加371萬元;撥付科技平台獎補資金45萬元;縣級財政列支科技特派員經費10萬元;簽訂登記技術市場交易合同43份,交易總額達到2.12億元。 [13] 

靈台縣文化事業

2023年,靈台縣共有圖書館(國家三級圖書館:靈台縣圖書館 [6]  )、博物館、文化館(國家一級文化館:靈台縣文化館 [5]  )各1個。 [13] 
2023年,靈台縣共有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衞星地面收轉枱3座,電視發射台3座。年末全縣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99.9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15%。 [13] 

靈台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靈台縣有公共體育中心1個,共有體育場地面積30.7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全年舉辦縣級以上運動會9場次,參加人員5000人;舉辦鄉鎮運動會138場次,參加人員10000人。 [13] 

靈台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全縣共有衞生機構24個,其中非私營醫院2個,非私營衞生院13個。共有牀位1361張,其中醫療牀位1138張,衞生院牀位223張。衞生技術人員1409人,其中衞生院技術人員493人,醫師423人(中醫106人、西醫317人),註冊護士699人。設置村級醫療點186個,聘用鄉村醫生和衞生員186人。 [13] 

靈台縣社會保障

2023年,靈台縣城鎮新增就業230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8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362人,年末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全年輸轉勞動力5.0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5.61億元。 [13] 
2023年,靈台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701人,徵收4956.8萬元,財政補貼213.87萬元,其他收入77.27萬元;支出8169.23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7021人,徵收12219.03萬元,財政補貼4134萬元;發放養老金17607.3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0229人,徵收355.92萬元,支付341.6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7804人,徵收593.04萬元;支付農民工一次性生活補助2.94萬元,失業金22.13萬元,失業補助金4.21萬元,農民工臨時生活補助金0.2萬元,企業穩崗返還補貼14.66萬元,企業一次性擴崗補助9.6萬元,技能提升補貼10.8萬元。職業年金參保7021人,徵收2947.05萬元,記實收入174.73萬元,上解3138.21萬元。 [13] 
2023年末,靈台縣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502户967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7209户15453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914人(農村888人、城鎮26人),享受社會臨時救助3146户8007人,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28人。全縣共有養老機構5個,服務牀位530張;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個,服務牀位40張。 [13] 

靈台縣環境保護

2023年,靈台縣平均氣温為10.4℃,比上年下降0.3℃。年日照小時數2022.3小時,比上年減少14.1小時。年降水量682.5毫米,比上年增加95.9毫米。年無霜天數253天,比上年減少12天。年平均風速1.7米/秒,和上年持平。 [13] 
2023年,靈台縣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有效監測天數339天,優良天數309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1.2%。六項監測指標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濃度均值為51ug/m³,細顆粒物(PM2.5)年濃度均值為30ug/m³,二氧化硫年濃度均值為8ug/m³,二氧化氮年濃度均值為12ug/m³,一氧化碳年濃度均值為0.8mg/m³,臭氧年濃度均值為120ug/m³。空氣質量六項污染因子濃度值均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綜合指數2.97。達溪河靈台段出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13] 

靈台縣安全生產

2023年,靈台縣未發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與去年相比,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均下降100%;未發生較大自然災害,全縣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形勢總體平穩。發生一般火災事故104起,無人員傷亡。發生各種交通事故1250起,受傷496人,死亡11人,財產損失45.31萬元。 [13] 

靈台縣歷史文化

靈台縣文化遺產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靈台縣共保護收藏出土文物上萬件,國家、省、市調展及收藏約3000件,縣博物館收藏7000多件,其中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靈台燈盞頭戲、皇甫謐針灸術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白事嗩吶曲牌、木偶戲等13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塑、麥稈畫等95個項目列入縣級保護名錄。

靈台縣民俗文化

靈台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劇:木偶戲;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台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
靈台宮燈起源於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於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制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後,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燻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後,隨着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製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因此,靈台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
香包
靈台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藴,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後,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穀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慾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
靈台剪紙
剪紙,是靈台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
泥塑
靈台泥塑歷史悠久,源於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後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製作中採用靈台“闆闆土”,經過砸泥、製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製作完成。
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中國民間工藝之精粹。靈台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複,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台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
麥稈畫
靈台麥稈畫起源於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後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於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

靈台縣名優特產

靈台縣特產有:牛心杏、薄皮核桃、靈台碭山梨、靈台紅棗、靈台柿子、靈台長面、大鍋盔、油糊圈、死麪油餅、小籠包子、油糕、釀皮、蕎麪煎餅、清燉甲魚、蒸雞肉、手工面等。

靈台縣名勝古蹟

靈台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家、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餘件。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台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佈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開13個鄉(鎮)。
古靈台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17張)
古靈台,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複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疙瘩廟位於靈台縣新開鄉寨坡村,是靈台當地民間敬佛燒香信眾心目中的聖地。疙瘩廟所處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樹木葱蘢,院內廟宇甚多,其中有觀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所建,檐棟間所繪圖案,亦系明代風格。院內一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尺餘,古樸蒼勁。據考證比疙瘩廟還早,民間廣泛傳説:“先有木瓜樹,後有疙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台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皇甫謐文化園
皇甫謐文化園,是為紀念誕生於西晉時期的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斥資修建的一處大型文化紀念旅遊景區。皇甫謐40歲以後,當時就定居於這裏,造福人類的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就是在這裏寫作完成的,他去世後就埋葬在獨店鎮張鰲坡村。因此,皇甫謐文化園是在整體依託皇甫謐墓葬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文化園整體由三大部分組成:北面是文化園主幹道,中間部分是文化園區,南面地墓葬區,由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有牌坊門、闕門、神樓、獻殿、紀念館、東西側殿、墓冢。闕門兩側內外為停車場、管理區和服務區。文化園及墓區周築圍廊。整個文化園內培植有50多種以藥物、喬、灌木為主的名木花草,建築羣具有濃厚的漢、晉風格,充分應用了我國傳統的建築營造法式元素,使建築羣錯落有致,秩序井然,主體建築高大、雄偉、莊重、典雅。
書枱山
位於中台鎮下河村的崾峴社莊北,有一道連綿山嶺茸草裹身,高峻陡峭,中段一座最高的山頭,形似麥垛,俗稱麥垛山。麥垛山頂有一塊不大的平地,相傳這裏曾是晉代針灸醫學家皇甫謐讀過書的地方。皇甫謐為了專心研討針炙醫學,躲避朝庭徵召和無聊的應酬,來到當時人跡罕至的麥垛山上,在山項平台上建了幾間簡陋的草廬,專心攻讀醫書,終寫成《針灸甲乙經》,後人因此把麥垛山稱為“書枱山”。靈台八景之一的“書枱月朗”指的就是這裏,如今的書枱山上,皇甫謐的草蘆早已不存在,唯有柏下一塊巨石,傳是皇甫謐坐以試針的地方,人稱“試針石”。
牛弘墓
牛弘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閲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牛僧孺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於靈台新開,歿後葬於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台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荊山森林公園
靈台荊山公園坐落於中台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公園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後山森林風景旅遊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遊區,佔地面積417公頃,共分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閒遊樂、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公園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有各種植物2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被人們稱為“綠色氧吧”。
整個荊山均採用仿古建築風格,分為荊山文化園林、後山森林風景旅遊區和東溝生態景觀旅遊區,共分為生態旅遊、休閒旅遊、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以古建築為特色,形成了荊山門、博物館、三賢祠、德化廊、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休閒廣場、仿古城牆、瞭望台、紅色紀念館等人文景點。2010年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已躋身隴東著名景區行列。2011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旅遊景區。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位於百里鎮古城村,密須古城建在達溪河之陰河岸以上的二層台地和三層台地上,從殘存的北城牆遺址可以大體推知當年密須古城廓呈方型,城內面積在220畝左右(15萬平方米)。城內三層台地靠山坡南麓高亢平坦,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宮城遺址,具體位置在職中校園唐槐一帶,此處以西,現中心小學操場一帶,故稱花園,此處以東,有地名曰“桃園”,這一帶區域為當時皇宮組成部分。宮城之外,廓城之內,靠西城牆偏北有“北將台”,靠東城牆偏南有“南將台”,在“北將台”靠近水邊的西河岸上有一處平地名曰“馬苑”,這是密須國的軍事防禦體系和戰馬馴養基地,説明當年的密須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堅強的軍事指揮防禦體系。
密須古城是一痤依山旁水的台城,但在營造上卻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一般帝王之城大都市“前朝後市”而密須城是“後朝右市”,在城廓內東北角,現郵電所一帶,是當年農貿交易市場。另外密人選擇了地勢較高、免受水害的洞山作為公墓,如今洞山眾多的周墓葬足以證明這一點,這種“公墓歸葬”反映了古人愛惜土地的傳統。

靈台縣著名人物

皇甫規
皇甫規(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
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中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弘
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完整。
皇甫松
皇甫松,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其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説其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重
楊重,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
張文明(?—1930),山東臨清縣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
楊子恆
楊子恆(1898—1961),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高永祥
高永祥(1915—1945),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起義,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靈台縣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靈台縣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7] 
2021年9月,靈台縣入選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8] 
2021年12月,靈台縣入選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 [10] 
2022年4月,共青團靈台縣委被評為2022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工)委”。 [11-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