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蜜巖村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鎖定
蜜巖村位於鄞西山區章水盆地西端,大、小皎的水系匯源之地,常住人口1750人,户數765户,土地面積700畝,山林面積7412畝,07年人均收入4000元,曾被評為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
中文名
蜜巖村
行政區類別
寧波市
人口數量
1750人
土地面積
700畝
山林面積
7412畝
榮    譽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

蜜巖村行政區劃

蜜巖村規劃佈局即按照道家《內經圖》設計 蜜巖村規劃佈局即按照道家《內經圖》設計
蜜巖,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四明山的東南緣。距寧波市區(縣府所在地)35公里處,東經121度25分。北緯29度78分。蜜巖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為應姓。據應氏族譜記載,蜜巖應氏居此歷時已過八百七十年之久。查宋、明、清、民歷代所修《蜜巖應氏宗譜》中所載,四明應氏,本系河南省汝南縣南頓(現項城縣忠順鄉)名門望族。而鄞州的應氏,起源於唐長慶年間(約公元820年)的應彪公,官拜明州刺史,其子肅,跟隨父親,一同上任到鄞州,後固家於鄞。初擇居鄞江光溪(唐時縣治)。至刺史之十二世孫(約1120年宋始南遷時)應高時,方遷至蜜巖村定居。
蜜巖古村文化圖片
蜜巖古村文化圖片(11張)
應氏族人在他們的族譜上是如此描述的:左“青龍”(樟溪河紫氣東來),右“白虎”(錦雞山雄卧村邊)、前“朱雀”(蜜巖潭深如谷寬如江)、後“玄武”(龍山、望海尖、四明七十二峯),還有“獅子山”(即蜜巖山)和“白象山”把守。從蜜巖山頂往北望去,正方位穿過蜜巖村中軸線,對應北斗星。獅子山上是祭天之地,設有祭天壇,白象山下則設祭地之壇。另外村莊遠離寧波市區(約35公里),和當時的鄞縣治所小溪也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農業生產上,村落坐落在章水沖積平原,四季分明,氣候温和濕潤,霜期短,年平均氣温16度左右(如果這個數據可靠,那麼這裏就是寧波的避暑勝地了),而日照充足,作物生長期長,一年三熟,儼然是世外桃源氣象。
蜜巖村錦雞山下的海澄庵(俗稱道觀)在山中放養大量蜜蜂,加上蜜源充足,久而久之,蜂蜜竟溢流到山岩上順着巖縫往下流,順着巖縫流入山腳的清潭內。村南的 [1]  獅子山因此稱為蜜巖山,山下龍潭因此而成為蜜巖潭,村落也因此命名為蜜巖。蜜巖山上的祭天壇即為道觀所建,蜜巖村落的規劃佈局即按照道家的《內經圖》設計,難得的是現今蜜巖村的整個佈局基本完整,在經歷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日軍入侵後還留有現相對完整的村落格局,實屬難得。也許這背後有着日本人對蜜巖村的大量研究的因素,因此而免遭兵災。所以整體而言,蜜巖村帶有濃重的道家養生色彩,結合以山水形勝,蜜巖的確是一方養生的樂土。
日本人在此駐紮並非沒有任何破壞。據説這蜜巖潭裏曾有一種魚,叫蜜光魚,因長久地食用山上流下的蜂蜜而鱗發亮光,食用時鮮美無比而得名。有詩《句餘土音賦蜜巖蜜》曰:“空巖萬蜂巢,曾為霸王儲(原注:勾踐嘗貢甘蜜九甕於吳王)。春波下新漲,醖為仙蜜魚。”蜜鮚魚是蜜巖村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據《道書》記載:“蜜巖山有石匣,盛仙蜜,曾動星象。內有石室,藏神仙秘典”。《丹山圖詠》注云:“內有石室藏貯神仙秘典,禹時,有逸士王真曾入觀之,亦是嵩少虎口之亞也”。蜜巖藏寶石室彷彿確有其地,但具體在何處,卻已無人知曉,但據説可能的地方有四處。一是在蜜巖山某處懸壁澗間,晴天從蜜巖橋上望去隱約可見,清代著名的梨洲先生(黃宗羲)曾親眼所見。二是在蜜巖古道的某個涼亭附近。古道寬1.5~2.5米,直通“天竺庵”(在後山茅洋,是僧人的養生之地,也稱“和尚嶺”,距離蜜巖十餘里,距離大皎鄉下塘村五里,盛時有1200位僧人,天童寺僧人密雲禪師、重慶雙桂寺破山禪師、竹禪禪師常來此。此外文人謝全祖、賀知章等也經常到天竺庵拜訪,儼然一個人文勝地。後為四明武裝總部駐地,再後為“鄞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如今近30餘間校舍依然屹立)。通向“天竺庵”的道路有三條,一條為官道,一條為禪道,另一條由民間集資建造。民間集資建造的道路邊上有“雷觸巖”、“橫山頭”、“默林”、“半路涼亭”四個涼亭,譽稱鄞州第一古道,秘典就在某個涼亭的附近。三是“雙韭山房”。蜜巖曾是名人、巨匠、大官們所爭相居住之地。“雙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別墅之名,在上宅。全謝山太史祖望藏書5萬卷,冠於同年代之藏書樓,樓內藏有南宋寶慶至明嘉靖間的七種《四明方誌》,極為珍貴,其中《開慶四明》在全國僅有三套。四是在應桂馨(1876~1914,又名應秉鈞、應夔丞)創建的崇義學堂通往其父應文生墓道之間的暗道內,可能藏有稀世珍寶。
日本人為得到這地方美食,用手榴彈炸魚吃,此後蜜光魚就所剩無幾。但真正令蜜光魚滅絕的,卻是上世紀70年代皎口水庫的建造,大壩攔水破壞了蜜光魚迴流的棲息環境,於是最終成了絕跡。

蜜巖村十大歷史文化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章水鎮蜜巖村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章水鎮蜜巖村
“蜜巖”這一名,概括了村中除貝母之外的另兩種特產,一為蜜光魚,長在深深的溪水下,渾身發光,現卻已絕少見到。另一種為巖壁之上密集的野蜂,這倒不曾絕跡,偶入野外花叢,可能不小心就會招惹上身。
蜜巖村的很多老房子都是木結構的長排屋,沿着門口,一整條木質長廊,長廊盡頭,絲瓜枝枝蔓蔓地在開花結果,就着一地陽光,氣氛很農家,也很温馨。一些老房子的構件,規格都很高,村裏應該有過名門望族的光輝歲月。前文已經説了,這裏的庭院和別處很不同,視野裏是別處看不到的氣象。並不是通常所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而是兩邊為兩排低矮的房子,門口有長廊,正中一間堂沿,隔開後一進院落。再後面就是高聳的青山,車子在公路上開過,這樣雄壯的背景,襯着老屋的花格窗,或是一扇緊閉的木門。器宇軒昂和狹小仄逼和諧地統一成的畫面。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章水鎮蜜巖村 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章水鎮蜜巖村
村中央,有個方形的消防池,是舊時歲月的見證。池周圍是高低、新舊都不同的房子。再往前不遠,就是村口,那是當年到大皎、小皎的必經之路,卵石地上,曾奔波着黃包車伕匆忙的足跡。如今雖然澆上水泥,但老街兩邊的風貌還保存着,有些年紀的村民還説得出南貨店是開在哪裏的,肉店又是在哪個方向。探身看街邊老屋,八仙桌、老式的掛鐘、舊了的年畫、小竹椅,陳列其中,是最家常的擺設。街巷寂靜,那些弄堂的兩邊是石牆,在雨後顯得幽深曲折。在鹹貨店的舊址,貼着“專修高壓鍋、煤氣灶”和“配鑰匙”的字樣,時代的嬗變總是有着一些獨特的痕跡。那些街頭巷邊的木屋上,木窗、木雕花依舊。轉角處,四面用卵石砌成半人高的圍牆,中間一片茂竹修林,是主人刻意追求的隱逸。
村裏的祠堂,如今保存下來的只有桂馥堂,門口卻很頹敗,沿街的門面是理髮店和儲蓄所,冷冰冰的,沒有人跡。在光緒三十二年,村人應維青在這座祠堂裏創辦過愈愚國民學校,是新式學堂。而在它近旁,是另一處書香之地,旅滬村人應文生與其兒子應桂馨,創辦了崇義學堂。後來,兩處合併,成了最初的蜜巖小學,而在那動盪的年代,小小的學堂也成了兵家戰亂風雲際會之地。
到了1934年,應桂馨的次子應祖祿,將學堂朝南9間洋房贈予蜜巖小學。1941年,寧波淪陷,日寇佔領蜜巖,以這所小學為駐地,學校的設施和教具被嚴重損毀。1942年春夏之交,日寇撤離蜜巖,學校又請老師,收學生,打算復課。秋天,中共黨組織派地下黨員陳洛寧來學校任校長,組織師生經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5年秋,抗戰勝利,年屆花甲的旅滬村人應葦卿,奔走城鄉之間,忙着擴充學校和籌劃教育經費,1946年,學校規模擴大。1949年夏天,寧波解放,第二年,學校改名為蜜巖鄉中心小學。1952年,學校被國家接管,改為公立。
應家井為宋時古井 應家井為宋時古井
細數學校的歷史,或許有些冗長,而這其實是從另一個側面展開了古村在近代史上的烽火歲月。學校,早就是一座廢棄的建築,依然可見中西合璧的風韻,二層樓的陽台和欄杆旁,應該站立過那些穿長袍馬褂的學子們。影片《難忘的戰鬥》曾在此拍攝。還可見到當初的鄞縣縣長陳寶麟立於1937年的一塊碑,碑上的字辨認起來已經有些吃力。原先是學校操場的四周圍牆上,大幅的毛澤東語錄倒是清晰依舊。兩段字跡,一先一後,一大一小,隔了數十年,隔着一個換了新天地的時代。樓房的柱子已經風化,從門口看裏面樓梯,也積滿了灰。往事在此塵封。但對於這個在近代以來,出過辛亥志士、民國聞人,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抗戰的紅色堡壘的古村,往事卻並不如煙。站在鄞州四明職業中學內的中共鄞奉縣委鄞奉縣辦事處遺址碑前,很多仁人志士的面孔在眼前浮現,很多壯懷激盪的畫面在心中一閃而過。
還是那個興辦崇義學堂的應桂馨,在上海秘密組織“共進會”,後來加入“同盟會”。創辦《民主報》,鼓吹民氣,積極響應辛亥武昌起義。另一個叫應美崇的,在日本期間,也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積極響應過辛亥革命。
抗戰期間,作為四明咽喉要道的蜜巖是敵、我、頑三方必爭之地。1942年5月,日寇因在此常遭襲擊而撤離。同年秋天,為鞏固抗日革命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四明山地區成立鄞慈縣辦事處,後來就遷到了蜜巖村的祝家佛堂。1945年秋,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後,國民黨三十三師、浙江保安隊特擊營,以及田鬍子、周天祥、陳德仁等地方部隊,先後進駐蜜巖村,直到1949年5月,寧波解放,蜜巖村才迎來光明的歲月。
“青山起歌頌偉業,溪水嗚咽悼忠魂。”紀念碑坐落在菁菁校園,一棟又一棟的高樓,顯示着時代的新氣象。遺址紀念碑放在這裏,也是為了讓後代的學子都要記住那段激情燃燒的日子吧。
蜜巖地圖 蜜巖地圖
出了校門,走不多遠,有一座清代的石拱橋,則是另一種紀念。這座橋叫萬安橋,建於1912年,曾是蜜巖到許家巖下的必經之路。最初,這裏是板橋,洪水來時,常被衝跨。因此,橋邊備有渡船,里人出村,可乘船過河。到天晴水落,又將木板架於水上。直到有了這座石拱橋,洪水再也衝不跨了,備用的渡船終於功成身退。但現新修的道路和橋樑早已暢通了蜜巖和外界的聯繫,這座石拱橋也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在滄海桑田之後,橋下只有少許水跡,多的是碎石塊,橋上荒草萋萋,再也不見行走的人影。造型古樸的橋身上,日光班駁,不遠處,有兩棵古老的香樟樹。
與橋有關的還有一個對於蜜巖村來説,最為重要的人,那就是唐代明州刺史應彪,在他為官期間,造了寧波歷史上第一座橋,是用16只船撐起的一座浮橋,也是 [2]  靈橋最初的狀態。應彪將一座古代初始的橋樑,建築在奉化江上的時候,他的事蹟也就被後人永遠地鐫刻在心裏。他的後裔聚族而居在章水蜜巖,一住就是八百七十餘年。
如今的奉化江上,佇立着一座又一座漂亮的橋樑,蜜巖的村民,則建了蜜巖廟,紀念這位先祖。蜜巖廟位於皎川之下游,蜜巖橋的東側,廟前獅山坐其面,廟後象山為其背。如今人們看到的廟是在舊廟的原址上新建的。應彪塑像在其中,供後世族人膜拜。
在這位留下顯赫政績的明州刺史去世後的800多年歲月裏,蜜巖村不僅流傳着他的豐功偉績,還保留着村落建成之後的大致格局。就連村裏留存至今的50多棵銀杏樹,似乎也記憶着那些久遠的往事,秋風吹起,銀杏一粒粒灑落,收集起來,就是古村點點滴滴的歷史。

蜜巖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21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