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鑑

(高麗宗室)

鎖定
王鑑(1292年?-1310年),小字宜忠,是高麗忠宣王王璋世子。懿妃也速真所生,有同母弟江陵大君王燾 [1] 
本    名
王鑑
宜忠
所處時代
高麗時代
民族族羣
高麗人
出生日期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逝世日期
至大三年(1310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錄

  1. 1 生平
  2. 2 評價
  3. 3 家庭
  4. 父母
  5. 兄弟

王鑑生平

王鑑於大德二年(1298年)忠宣王第一次在位時被封為永嘉軍承宣使 [2]  ,後封廣平公、廣陵君(又作廣平君),最後晉封王世子 [3-4]  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留居元大都的忠宣王欲傳位於王鑑,秘密令人撰表給元朝一位楊姓學士看,因隨從大臣阻止而未果。 [5]  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忠宣王在元朝處死了王鑑和他的隨從金重義(又作金義重)等人。 [6-7]  七月二十九日靈柩被運回高麗,八月十六日葬於開京城南,百官素服送葬。 [8-9]  他的弟弟王燾後來即位,是為高麗忠肅王,他在延祐元年(1314年)閏三月十七日給禪源寺佈施白金十斤,用來為胞兄王鑑祈禱冥福。 [10] 
關於王鑑被殺的原因,史書中沒有直接記載。但依據一些線索推測的話,事實可能是這樣的:至大二年(1309年),元朝遼陽行省右丞洪重喜控訴忠宣王的種種過失,其中有一條就是“一身不可兼兩王”,指的就是忠宣王兼任高麗國王與瀋陽王的情況。儘管這次爭訟以洪重喜失敗告終,但他提出的不可身兼兩王的説法卻被元朝認可,所以元朝敦促忠宣王在兩個王爵頭銜中作出選擇。忠宣王想要留在元朝,一度計劃放棄高麗王位,便有了至大三年(1310年)初忠宣王打算傳位給王鑑之事。後來忠宣王在眾臣的勸阻下收回成命,並在親信樸全之等人的影響下安排次子王燾做高麗國王,長子王鑑做瀋陽王。王鑑自然更想當有統治實權的高麗國王,導致他與父王矛盾升級並遭處死。 [11] 

王鑑評價

東國通鑑》對王鑑之死有如下評論:
忠宣之殺世子,前史不言其實,今不可考。忠宣初欲傳位世子,則世子之無罪也明矣;中因從臣所沮而止之,則其欲揖讓者,非出於至情也。今日不惜大寶,而視之如脱屣;明日推刃愛子,而斬刈如草菅,顛倒悖戾如此。夫以父子之親,儲副之重,而一朝割恩斷情,無顧惜心,豈無自而然歟?忠宣自入元朝,信讒近佞,左右前後罔非險壬小人侍從羈紲,無非兇悍㺚兒朝夕膚愬。王與上王父子之間,讒隙已成,安知王與世子父子之間,讒隙亦行,必置之死地而後已耶?忠宣親遭讒間,不得於父;不得於父,則方引咎責躬之不暇矣,何暇責子乎?向若以怒子之心責己,以責子之心事父,則庶幾蓋前愆而無大過矣。嗚呼!孝慈天性,非由外鑠我也,忠宣獨無是心乎?奈之何語為子則不孝於父,語為父則不慈於子,悖德悖道,得罪於名義,若是其重且大乎! [12] 

王鑑家庭

王鑑父母

王鑑兄弟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九十一:忠宣王三子,懿妃生世子鑑、忠肅王。
  • 2.    《高麗史》卷三十三:甲午,以王子宜忠為永嘉軍承宣使。
  • 3.    《高麗史》卷三十二:戊午,王如元,孫廣平公、江陵侯及韓希愈、王惟紹、高世、金文衍、韓慎、宋邦英、宋璘、洪子藩、崔有淹、柳庇、金深、金延壽等從行。
  • 4.    《高麗史》卷九十一:世子鑑,小字宜忠,嘗為廣陵君,後封世子。
  • 5.    《高麗史》卷三十三:是月,王欲傳位世子,密令人撰表於楊學士,尋為從臣所沮,乃止。
  • 6.    《高麗史》卷三十三:乙巳,王殺世子鑑及其從者金重義等。
  • 7.    《高麗史》卷九十一:忠宣二年,王在元殺鑑及其從者金義重等。
  • 8.    《高麗史》卷三十三:庚申,葬世子鑑於城南。
  • 9.    《高麗史》卷九十一:是年,返葬城南,百官素服送之。
  • 10.    《高麗史》卷三十四:庚午,王施白金十斤於禪源寺,以資世子鑑冥福。
  • 11.    金惠苑:《高麗後期沈(陽)王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史館論叢》第49輯,1993年12月。
  • 12.    《東國通鑑》卷四十二,崔溥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