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鑑

(中共早期黨員)

鎖定
王鑑(1895-1928),詹店鎮王興祿村人。1920年入武漢中學讀書,1921年經陳譚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冬參加組建中共黃安工作組。1924年被董必武派回黃安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的組織,並在家鄉創辦了第一所平民夜校,自己出錢購置教學用具,自編教材,宣傳革命道理。歷任黃安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湖北省黨部特派員,高橋區農民協會委員長等職。1926年10月,黃安農民協會成立,王鑑當選為縣農協執行委員。1927年夫妻倆攜手到達城區牌坊店,發動農民大鬧龍潭寺,引起土豪劣紳的極度恐慌。1927年6月調到湘鄂西工作,因積勞成疾,1928年不幸病逝於唐王鎮。 [4-5] 
中文名
王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28年
出生地
湖北黃安

王鑑人物生平

王鑑於1895年出生於黃安縣高橋區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飽讀詩書。
1917年秋,王鑑與同鄉一個長年流浪在黃陂、麻城等地的貧苦農民之女夏國儀結為連理,門不當户不對,成了當地一大新聞。只因夏國儀的哥哥被害,當時流浪在外已落户麻城宋埠的夏國儀一家又萌生遷回老家的念頭,找王鑑之父王維翰幫忙,加上王鑑和夏國儀又天生的性格開朗,他們走到一起了。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之風吹到黃安,正在當地做塾師的王鑑感到耳目一新,他想到省城去看看。王鑑的想法遭到父親的堅決阻撓,但得到了妻子夏國儀的大力支持。剛好這時,董必武、張國恩在武昌創辦的私立武漢中學招生,王鑑報考並被錄取。在董必武、陳潭秋等人的教育和影響下,王鑑思想進步很快,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2年,王鑑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在武漢讀書的5位黃安籍黨員學生之一。“夫唱婦隨”,兩年後,夏國儀在家鄉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4年1月中旬,趁學校放寒假之機,王鑑在妻子夏國儀的支持幫助下,不顧父母的反對和阻撓,在自己家中辦起了一所平民夜校,免費教農民識字,這在當地再次成為一大新聞。人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總是有個過程的,開始來上夜校的人不多,夏國儀就多備茶水,並買來絲煙。聽課的農民不花錢還可以飲茶、抽煙。不幾天,不僅本村的農民來了,外村的農民和工匠也趕來聽課。王鑑又有意識教農民認識土地、地主、長工、短工、剝削、壓迫等字詞,釋其含義,啓發階級覺悟,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1926年10月,黃安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召開,王鑑和夏國儀夫妻倆均為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不久,王鑑被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委任為特派員,1927年又當選為高橋區農民協會委員長。
1927年3月16日,在省農運特派員王鑑率領下,捉拿並鎮壓了土豪劣紳吳芾村。吳芾村,是紫雲區鄭家邊村的最大土豪,且是反動的長水會會首。吳芾村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攔路搶劫,無惡不作,還於1926年冬勾結土匪、聯合光山反動紅槍會共200餘人,將紫雲區商鋪搶劫一空,還將紫雲區農運幹部吳煥先一家老少6人全部殺害。王鑑獲悉後,親臨調查,並帶領紅學將吳芾村抓獲,擬押回縣城公審。途中,在四角曹門處遭吳芾村的親信及流氓團伙的搶截未果,在七里坪王錫九村處又得知吳芾村的親信將組織更多的人搶截,王鑑等當即決定:為防生變,就地召集羣眾,宣讀罪狀,將吳芾村就地處決!槍斃吳芾村,震動全縣,黃安全縣農民運動就此掀起了高潮。
在處決吳芾村後不久,王鑑和夏國儀率農會會員和羣眾,手執鋤頭和扁擔衝向龍潭寺,打開廟裏所有倉庫,將糧食、財產全部沒收,分給四鄉的貧苦農民。龍潭寺是縣北一座大寺廟,數十名和尚不僅佔有900多畝良田,僱了100多個長工,還在周圍築有一丈多高的圍牆,裝有九節雷、劈山炮等武器,和尚們花天酒地,欺壓百姓,實則是擁有武裝的豪紳,羣眾恨之入骨。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6月21日,省農民協會舉行第十次常務會議做出決議,調動王鑑的工作,同省農協副委員長陳蔭林一起,隨葉挺、賀龍部隊到達江西,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後,又根據黨組織的指示赴湘鄂西,在洪湖、沔陽一帶開闢農村工作。
蔣介石叛變革命,黃安縣立即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夏國儀受到國民黨武漢政府懸賞通緝。同年冬,被敵探發現陷入敵手。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大義凜然,被殘忍殺害,年僅28歲。愛妻夏國儀不幸被捕並英勇獻身,遠在湘鄂西農村發動農民暴動的王鑑卻一無所知。只是他原本患有肺病,加之勞累奔波,舊病復發,經常咯血。就在妻子犧牲的那段日子,他格外牽掛妻子、思念故鄉,還寫下了一首《懷鄉》詩:“遙聆故里起風波,聽説罹災人更多。隔斷鄉間無信息,不知情景又如何?”
1928年春夏之交,也就在夏國儀犧牲後三四個月的時間,王鑑病逝於唐王鎮,時年33歲。 [3] 

王鑑人物事蹟

王鑑鎮壓惡霸地主吳芾村

大革命時期,黃安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全縣十個區二百一十個鄉均建立了農民協會的組織,向直接壓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豪紳地主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1927年3月16日,在省農運特派員王鑑率領下,捉拿並鎮壓了土豪劣紳吳芾村。
吳芾村是紫雲區鄭家邊村的大土豪,長水會會首。平素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攔路搶劫,無惡不作,羣眾對他恨之入骨。1926年10月,各地的革命活動公開後,吳芾村竭力破壞革命,摧殘本地農協會員,還勾引土匪軍隊襲擾七里、紫雲兩區,先將七里坪街市燒殺搶掠一空,後將吳煥先一家大小五人殺害,其反動氣焰十分囂張,羣眾忍無可忍,要求黨部和縣農協對他予以懲辦。1927年3月16日,扣任省農運特派員、省農協執委的王鑑親赴紫雲區調查,確認羣眾控訴吳芾村的罪行確鑿後,會同吳煥先一起召開長水等會羣眾和農協會員開會。會上,王鑑問:“大家敢不敢去捉拿吳芾村?”羣眾異口同聲地回答:“敢!”
狡猾的吳芾村日藏夜躲,一天三易其地:一會兒住箭廠河、一會兒住鄭家邊,一會兒又住別的地方。經過做工作,從吳家一長工口中探知了吳芾村的住址。
3月17日,王鑑、戴季倫、吳煥先帶領革命紅學直奔箭廠河,將吳家藥店團團圍住,王鑑以商談公事為名進入店內,沒談幾句,王鑑猛撲過去,將吳芾村緊緊抱住,喊道:“大家快來打土豪!”守在門外的戴季倫、吳煥先等帶着學員一擁而上,將吳芾村捆綁起來。當學員們押着吳芾村走出箭廠河時,太陽剛出來,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找吳芾村算帳。為了警告吳芾村組織的流氓團伙不得取鬧,王鑑在會上宣佈:捉拿吳芾村是奉縣黨部和縣農協的命令,誰要截攔就殺誰的頭。羣眾聽了領導的講話,抑制住自己的復仇情緒,帶着餘憤離開了會場。平日不可一世的吳芾村一見這陣勢,嚇得面色如土,癱倒在地,任憑押解者怎樣喊叫也不起來。學員們只得將其手腳捆住,用一根長槓抬着走,行至四角槽門時,吳芾村的親信及流氓團伙和不明真相的羣眾趕來,要將吳芾村搶走。王鑑、吳煥先警告他們:“捉拿吳芾村是縣黨部和農協命令,誰敢截攔,小心殺頭!”又對受矇蔽的羣眾説:“吳芾村壞事做盡,難道你們沒有受他的欺壓嗎?你們不要上當受騙!”流氓打手不敢動手,羣眾散去。王鑑他們押着吳芾村前呼後擁一齊向縣城進發。
到了七里坪附近的王錫九村,忽又接到情報説吳芾村在七里的親信糾集了一批流氓打手準備再次攔截。王鑑立即與戴季倫、吳煥先一道研究決定將吳芾村就地處決,以平民憤。並派人到附近村子裏寫出吳芾村的罪狀,當眾宣讀後,將吳芾村就地處死。
處決了土豪劣紳,人民羣眾大快人心。從此,農運工作更向前推進了一步。

王鑑西砦會戰鬥

高橋區的西砦會與黃陂毗連。這裏山巒重疊,地處偏僻,素為匪患避罪之地。1927年3月,這裏的農民運動在王鑑的領導下開展得如火如荼。以陳幼海為首的土劣分子迅速組成一支三百餘人的反動武裝,並聯絡二程區大程會的仁義會和黃陂河口地區的土匪,反對和破壞農民運動。
4月30日,王鑑組織數千農友到西砦會遊行示威。一些大士豪逃往黃陂,示威的羣眾抓住一些中小土豪戴高帽子游行示眾,並警告他們不要與革命為敵。遊行後,被抓的土豪全部釋放。
5月30日,陳幼海帶領三百餘人的反動武裝和被脅迫的近萬名羣眾攻打高橋區農民協會。王鑑聞訊,當即召集區農民自衞隊和數千農協會員前往抵禦。不料人太少,抵敵不住。土劣武裝攻進王興祿村,將區農協會辦公處搗毀一空,並將王鑑家的房屋付之一炬,將區協委員王積全打傷,捉去會員三十餘人。
6月10日,王鑑召集區鄉農協和自衞隊負責人開會,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堅決打擊西砦會的反革命氣焰。6月3日,王鑑率領區、鄉自衞隊和農協會員五千餘人,在程挾超帶領的縣農民自衞軍配合下,向西砦會發起進攻。仙居區自衞隊亦同時南下助戰,狡猾的陳幼海一面指使反動武裝埋伏於桐柏集四周,並在桐柏廟的上空樹起紅旗,又一方面派人北上攔住仙居區自衞隊。詭稱戰事已和平解決。王鑑率隊進至桐柏集附近時,望見桐柏廟上的紅旗,以為仙居區自衞隊已先行到達,便放鬆了警戒,當大隊人馬進入西砦會的伏擊圈後,土劣武裝一齊開火,打死五人,高橋自衞隊被打亂了陣腳,當即散去大半。縣農民自衞軍立即投人戰鬥。戰鬥十分激烈,給反動武裝以很大殺傷,俘敵十餘人,終因彈藥不濟,只得撤退。土劣武裝緊追不捨打死打傷和俘去縣、區農民武裝八十餘人,縣農民武裝失去長槍七支,縣黨部王文煜、區農協委員王積寬等被俘。反動武裝復攻入高橋農協所在地一帶村莊,將黃家崗、新田鋪二村搗毀一空,將王鑑家所剩房屋再次燒燬。
這次戰鬥雖然失利,但仍給氣焰囂張的反動武裝以致命打擊。王鑑他們雖敗而不餒,繼續戰鬥在農民運動的前列。

王鑑大鬧龍潭寺

龍潭寺是一座大寺廟,四周築有一丈多高圍牆,裝有九節雷、劈山炮。廟內有數十名和尚,佔有良田九百畝,僱工一百多人,和尚們終日花天酒地,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他們名為和尚,實為土豪劣紳,羣眾憤恨至極。
1927年3月,王鑑、夏國儀到牌坊店巡視農民運動。這一天,羣眾聽説省裏來了人,都紛紛來到農民協會。有一老農問:“王先生,龍潭寺的和尚算不算劣紳?”王鑑回答:“算,當然要算。”接着,羣眾一個個地控訴起來。和尚欠下的血債,更加激怒了到會的農協會員,大家高呼:“打倒土豪劣紳!”“打倒穿和尚衣服的土豪!”羣眾一再要求,懲辦龍潭寺的和尚。王鑑、夏國儀同意羣眾的要求,率領農協會員和羣眾,手執鋤頭、扁擔向龍潭寺衝去。龍潭寺的主持見勢不妙,帶領和尚從西面過河逃去了。幾日後,牌坊店村農協又組織農民再鬧龍潭寺,擒住外號“鯉殼”的惡棍,打開廟裏所有倉庫,將糧食、財產全部沒收,分給四鄉貧苦農民。
通過這次鬥爭,打倒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土豪劣紳,提高了農民羣眾的革命熱情,鼓舞了革命鬥志。

王鑑破禮教,求婦女解放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勞動婦女,被壓在十八層地獄的最底層。“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像一條條粗大的繩索,捆綁着婦女的手腳。大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了反封建、禮教的婦女解放運動。夏國儀在高橋一帶開展剪髮、放足宣傳活動,發動婦女同封建禮教作堅決的鬥爭。
那是1925年下半年的一天,夏國儀把自己的髮髻散開,剪成齊刷刷的短髮,解下纏腳的包布,和王鑑手挽手、肩並肩地走在高橋區詹店街,在大庭廣眾之下走來走去。這在當時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人們都趕着看“稀奇”,議論紛紛,有的人讚揚這一對年輕人敢作敢為,投以敬佩的目光;有的人驚呼:“傷風敗俗,天理不容!”一會兒,圍觀的人將街面擠得水泄不通。夏國儀趁此機會,登上土台,從容地理理頭髮,然後作起演講來。她説:“女人天生一雙好腳,為什麼要纏得又細又尖。走路都站不穩。女人不能上學讀書,不能同男人一起走路,婚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倒封建軍閥,剷除封建禮教,自己解放自己。”她的演説道出了廣大婦女的心聲,啓發了婦女的覺悟,深受廣大羣眾的歡迎。此後,在黨的領導下,夏國儀奔走全縣,演講宣傳,全縣婦女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1] 

王鑑夫妻英烈

在湖北紅安縣,王鑑、夏國儀這對夫妻英烈的故事被人們久久傳頌。
1895年,王鑑出生在紅安縣高橋鎮王興祿村,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黃安縣(今紅安縣)最早的五位學生黨員之一,黃安農民運動的先驅。妻子夏國儀是紅安縣高橋鎮夏家灣人,在王鑑影響下參加革命,是黃安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在大革命時期反封建、反禮教的婦女解放運動中,夏國儀奔走全縣各地,發表演講宣傳剪髮、放足的好處,教唱《婦女解放歌》,全縣的婦女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冬,由於叛徒告密,夏國儀在武漢不幸被捕。敵人逼她交待黃安縣委活動地點和人員名單。夏國儀臨危不懼,反而怒斥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工農的罪行。黔驢技窮的敵人惱羞成怒,將她吊在屋樑上嚴刑拷打,剝光她的上衣,用鐵絲穿着她的乳房遊街,最後凌遲處死。面對酷刑,夏國儀嚴守黨的秘密,用生命保護了戰友的安全。夏國儀就義時年僅28歲,她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詮釋了共產黨員信仰的力量。
當時的王鑑,正奔走於湘鄂西,對妻子的犧牲一無所知。1928年,王鑑因積勞成疾病逝,時年33歲。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一面面高高飄揚的黨旗,由無數英烈的鮮血染紅。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前赴後繼。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人總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是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
湖北是風雲際會之地,是革命之地、戰鬥之地,也是英雄之地、光榮之地。據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統計,湖北省有266個烈士陵園,125個烈士紀念館(陳列館)。在這片土地上,70萬人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記錄在冊的烈士有12.9萬人,更有無數無名英雄。位於湖北省麻城市的麻城烈士陵園,是為紀念黃麻起義和緬懷鄂豫皖蘇區先烈而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