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李商隱詩作)

鎖定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此詩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全詩言少意豐,隱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着一個“柳”字,卻句句關柳,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作品名稱
作品別名
楊柳枝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詠物詩

作品原文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東風:指春風。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樂遊:樂遊原的省稱,也叫樂遊苑,在唐代長安東南,今陝西西安市郊。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⑶肯到:會到。清秋:明淨爽朗的秋天。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⑷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 [2]  [3] 

白話譯文

曾經隨着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是樂遊苑讓人斷腸的春天。
為什麼在今天這蕭瑟的秋日,已經身披夕陽又要滿帶鳴蟬。 [2]  [3]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詩人在長安初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聘時所作。李商隱在被柳仲郢闢為節度書記後的幾年裏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詠柳詩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發感慨。此詩即為其中一首。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剛病故,自己不久又將隻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知。 [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發情感。全詩綜合運用了擬人、對比、象徵等多種手法,把“柳”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
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一、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意為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最易使人聯想起舞女的飄然舞姿。這個“舞”字,形象地表現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又把柳枝與熱鬧的舞筵結合起來,更加襯托了柳枝的歡樂。“拂舞筵”三字,彷彿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場面,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兩者互襯,優美動人!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説柳枝在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氣。對句又緊接舞筵,從時、地兩個方面加重描繪,説明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樂遊苑上的舞筵。“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 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春風盪漾,百花爭豔,長安樂遊苑上,士女如雲,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迭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華似錦的場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卻陡然一轉,描繪出楊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當斜陽,環境更加淒涼。臨近生命終結的秋蟬,鳴聲更加淒厲。本來是斜陽照着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之上哀鳴,詩中卻用兩個“帶”字,反説柳枝“帶着”它們,此與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樣,又使柳枝由被動變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詰,又是感嘆,同時又是轉折。“肯”字或釋為“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詩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蕭條,那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言外之意是説不如不到秋天來,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處的轉折,用了“如何肯到”這樣頓挫有力的明轉,增強了對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繪,來表現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兩句中,虛字運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連用,可反詰、感嘆語氣更加強烈。結句“已帶”“又帶”,更是層層推進。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擬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3]  [4] 

名家點評

明·楊慎:廬陵陳模《詩話》雲:前日春風舞筵,何其富盛;今日斜陽蟬聲,何其淒涼,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榮後悴之意。(《升庵詩話》) [5] 
清·姚培謙:得意人到失意時,苦況如是。“肯到”二字妙,卻由不得你不肯也。(《李義山詩集箋註》) [5] 
清·屈復: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詩意甚明。晚節文疏,有託而言,非徒詠柳也。識者詳之。(《玉溪生詩意》) [5] 
清·田蘭芳:不堪積愁,又不堪追往,腸斷一物矣。(《玉溪生詩集箋註》) [5] 
清·馮浩:此種入神之作,既以事徵,尤以情會,妙不可窮也。(《玉溪生詩集箋註》) [5] 
清·紀昀:四句一氣,筆意靈活。只用三四虛字轉折,冷呼熱喚,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語也。(《玉溪生詩説》) [5] 
清·張採田:含思婉轉,筆力藏鋒不露……遲暮之傷,沉淪之痛,觸物皆悲,故措詞沉着如許,有神無跡,任人領味,真高唱也。(《李義山詩辨正》)末句亦兼悼亡而言,悽婉人神。(《玉溪生年譜會箋》) [5]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此詠柳兼賦興之體也……作者其以柳自喻,發悲秋之嘆耶?抑謂柳之無情,雖芳時已過,而帶蟬日,猶逞餘姿,不知有江潭搖落之感耶? [5]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其得意之狀,三四句則衰落之況也。宋人晏幾道有詠柳《浣溪紗》詞曰:“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用意正同,可以參看。 [5]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5
  • 2.    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50-151
  • 3.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722
  • 4.    朱誦玉.精雕細琢,渾然天成——李商隱《柳》藝術手法賞析[J].語文週報,2005(4)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42-2443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