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代楊慎詩作)

鎖定
《柳》是明代詩人楊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柳在整個春天得風氣之先,早早發綠;頷聯借與柳相關的節令景物,繼續渲染柳在春天的姿態風貌;頸聯筆鋒一轉,寫柳與人的感情的牽連;尾聯緊承上聯並進行引申,由寫柳的悲劇色彩轉而正面寫人的悲劇命運。詩用齊梁體,句句圍繞所詠對象,每聯為一組,八句皆對,清婉綺麗,字字天成,如珠在盤,自然流轉。
作品名稱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    者
楊慎
作品別名
詠柳
出    處
《明詩別裁集》

作品原文

1
垂楊垂柳管芳年2,飛絮飛花媚遠天3
金距鬥雞寒食後4,玉蛾翻雪暖風前5
別離江上還河上6,拋擲橋邊與路邊。
遊子魂鎖青塞月7,美人腸斷翠樓煙8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柳: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種類很多。有垂柳、旱柳、杞柳等。此應指垂柳。
2.“垂楊”句:因楊柳得春氣之先,發綠最早,所以用“管”字,説它管住了春天。垂楊,即垂柳,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
3.媚:形容柳絮輕盈妖嫋。
4.“金距”句:古時鬥雞,在雞腳上套上金爪。這句既以寒食節令,暗寫柳;又以鬥雞的金爪比擬柳芽。
5.玉蛾:白蝴蝶。
6.“別離”句:古人離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取柳與“留”音。
7.“遊子”句:暗用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意,言塞外遊子,思鄉情濃,對月黯然,聽到一曲《折柳》,無限傷悽。
8.“美人”句:用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煙,指濃綠的柳枝。 [2-3] 

白話譯文

不論是垂柳還是垂楊,都只顧自己的盛年;用它們的飛花飛絮取悦於遙遙的遠天。
像寒食後金距鬥雞,精神異常雄健;像白蝴蝶,像翻雪,飄舞在春風面前。
它們離開了江上,有的被拋在了橋畔;它們離開了河上,有的被拋在了路邊。
感傷它,塞外月夜,天涯遊子神魂飛散;感傷它,雕樓春霄,家中美人痛斷腸肝。 [4]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詠柳之作,當作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前後。時楊慎因“大禮議”受廷杖,又被判謫戍於雲南永昌衞,行役途中,來到永昌衞附近的板橋鎮,思鄉之情觸景而發,作此詩。 [5-6]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兩句寫楊柳在整個春天的得意之場景。垂楊即垂柳,飛花即飛絮,而一經重疊使用,讀者眼前彷彿出現處處垂柳成行,滿天柳絮飄飛的開闊景象,而又使詩句富有委婉抒情、一唱三嘆的韻致。
頷聯“金距鬥雞寒食後,玉蛾翻雪暖風前”是緊承首聯,進一步渲染楊柳的“管芳年”和“媚遠天”。詩人用“金距鬥雞”形容淡黃色柳芽,兼備柳芽的色、形、神,堪稱精妙。而用“玉蛾”形容一團一團的柳絮,極形象,而在漫天大雪中飛舞,又寫出了柳絮“媚遠天”的氣勢。
以上二聯寫盡楊柳的綺麗風光,春風得意。頸聯“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筆鋒一轉就寫柳與人的感情的牽連了。自從《詩經·采薇》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就和人間的離別發生了瓜葛。以後聯繫日密,又孕生了折柳的風俗,臨別折柳用以牽繫行人,表示送行者戀戀不捨的情意。在這一聯裏“江上還河上”“橋邊與路邊”,又用字句重疊的手法,造成了一種詠歎抒情的風調。
尾聯緊承上聯並進行引申,由寫柳的悲劇色彩轉而正面寫人的悲劇命運:“遊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在那“江上河上”“橋邊路邊”折柳分別以後,關山遠隔的心愛的人必是過着悽苦的歲月了。結尾雖寫人事,又緊密聯繫着楊柳來寫,揭出詠柳題旨,堪稱點睛之筆。
此詩詠柳的姿態風貌,尾聯即物達情,寫別離之苦。詩用齊梁體,句句圍繞所詠對象,每聯為一組,分寫柳的姿態、時令、有關柳的典故及由柳而產生的情感。全詩八句皆對,清婉綺麗,字字天成,如珠在盤,自然流轉。詠物詩起自六朝,隨着齊梁宮體從宏觀的吟詠山河、寄託感慨,轉而注意自然界至微至細的一景一物,詠物詩開始佔領詩壇,自備一路。楊慎詩學六朝,故詠物之作,栩栩如生,風流藴藉,如初發芙蓉,鮮華莫比。詩除了首句點出是詠楊柳外,以下各句都不再出現柳字,只寫與柳有關的時、景、典、情,不粘不離,得詠物真旨。 [3]  [7] 

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詩藪》) [8] 
清·王夫之:此詎可以時詩求,又詎但以唐詩求也。寄思著筆,全於空界著色,千年來無斯作矣。第三句逗開,寫神不寫色,第四句又直對。明明是一株活柳,更不消道是詠柳詩。杜陵一魚一麂,乃似西狩獲麟,詩寒竫殺人。(《明詩評選》) [9]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明今:這是一首詠物詩,題目為“柳”……這首詩八句皆用對仗,是律詩中的變體。全詩用詞輕麗,“垂楊垂柳”、“江上還河上”等對句形式活潑,帶有六朝小詩的風格。柳樹的特點是輕柔妍麗,因此這樣的風格與所詠的題材便顯得十分切合,讀來婉媚可喜。(《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 [10]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這首詩自首聯出現“柳”以破題後,各聯分敍柳的姿態,與柳有關的節令、典、事,句句著題而不見“柳”字。“金距”、“玉娥”一聯,利用通感的印象“錯亂”尤得虛虛實實之妙,可以作多種聯想。全詩用六朝體,清新綺縟,在格律上又學初唐之體,八句皆對,且首、頸兩聯當句也對,如珠走盤,迴環流麗。(《古詩觀止》) [11]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衞。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12] 
參考資料
  • 1.    (清)沈德潛,周準編,明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8,第145頁
  • 2.    宋鳴主編,元明清詩詞曲九百首 合訂本,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12,第218頁
  • 3.    陳器之主編,歷代詩詞曲千首精譯 下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378頁
  • 4.    呂晴飛 李觀鼎主編,中國曆代名詩今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1307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會澤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會澤文史資料 第10輯,,2000.05,第93頁
  • 6.    楊曉富著,楊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01,第28頁
  • 7.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1,第154-156頁
  • 8.    (清)高濯纓選編,明詩三百首 珍藏本,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106頁
  • 9.    王夫之評選,王夫之品詩三種 明詩評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297頁
  • 10.    馬美信 賀聖遂主編,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622頁
  • 11.    本社編,古詩觀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第744頁
  • 12.    司惠國,張愛軍,王玉孝主編. 中國書法藝術通鑑系列叢書 行書通鑑[M]. 北京:藍天出版社, 2012.08.第20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