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時

鎖定
彭時(1416年7月10日 [1]  -1475年4月27日 [2-3]  ),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楓田鎮松田村)人 [4] 明朝名臣、內閣首輔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閣參預機務,累官太常寺少卿侍讀。英宗駕崩後,與閣臣李賢力爭錢皇后名位,遷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在明憲宗統治時期,接連升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四年(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間,在李賢、陳文相繼去世之後繼任內閣首輔。錢皇后去世後,彭時與同僚商輅等據理力爭,最終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盜亂時,反對派京軍干涉都御史項忠的行動。累加吏部尚書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後,屢次因病請辭,均未獲準。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時病逝,年六十。獲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憲”。著有《彭文憲公筆記》《彭文憲公文集》《可齋雜記》等。
彭時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於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輅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5] 
別    名
彭文憲
字純道(又字宏道)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廬陵安福
出生日期
1416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475年4月27日
主要成就
歷仕三朝,盡心輔佐
主要成就
參與修撰《寰宇通志
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
彭文憲公筆記
彭文憲公文集
可齋雜記
本    名
彭時
官    職
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追    贈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
諡    號
文憲

彭時人物生平

彭時狀元閣僚

彭時生於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六月十六日(1416年7月10日) [1]  ,他自幼穩重嗜學,聰慧過人。等到年紀稍長後,隨從叔伯研習《春秋》,學習舉子的課業。他博覽羣書,通曉經義。擅長做文章,下筆連續不斷,文辭使人驚異。 [6]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彭時鄉試中舉。至正統十年(1445年),又考中舉人,並進入國子學學習。他潛心學術,頗有時譽,時任國子祭酒李時勉對他寄予厚望。 [7]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參加會試,名列第三;廷試時,被英宗欽點為狀元。彭時狀元及第後,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 [8-9] 
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在于謙等人支持下監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過後,他得知繼母去世,於是極力推辭,代宗強迫其受命。彭時入仕一年多,就得以參預大政,實屬罕見。不久,彭時升任翰林院侍讀,並賜金帶五品官服。 [10-11] 

彭時景泰侍讀

景泰元年(1450年),因瓦剌被擊退,戰事稍有平息,彭時獲准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忤逆了代宗。守孝期滿後,代宗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參與內閣事務。 [12] 
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廢英宗之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明憲宗)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彭時在之後升任左春坊大學士。 [13] 
景泰五年(1454年),《寰宇通志》修成,彭時升任太常寺少卿,仍兼任侍讀。 [14] 
景泰八年(1457年),大將石亨聯合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發動“奪門之變”,擁戴被囚禁在南宮的太上皇英宗復位。當時有人曾邀請彭時一同參與迎駕,彭時予以拒絕。 [15] 

彭時同心輔佐

天順元年(1457年),閣臣徐有貞、嶽正許彬相繼被罷免。英宗在文華殿召見彭時,説:“你不是朕所點的狀元嗎?”彭時叩頭。第二天英宗仍命他入閣,兼翰林學士。《明史》稱:“閣臣自三楊後,進退禮甚輕。為帝所親擢者,唯()時與()正二人。”英宗當時正信任李賢,多次單獨召見他談話。李賢推重彭時,退下後一定向他諮詢。彭時常常引據大義,與他爭論是否可行,有時甚至動了真氣。李賢剛開始時有點不高興,時間長了也就服他誠懇正直,説:“彭公,是真君子啊!” [16]  彭時與同僚李賢、呂原關係融洽,三人共處內閣,同心輔佐朝政。 [17] 
慈壽太后獲加尊號時,朝廷下詔佈告天下。彭時想趁機請英宗推恩天下,李賢説一年之內不宜兩次大赦。彭時説:“不是要大赦,應該行優待老人的制度。朝臣的父母,七十歲以上的應給與誥敕,百姓八十歲以上的給冠帶。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賢很讚賞他的建言,立即上奏實行。 [18] 
英宗喜歡彭時的風度,在選取庶吉士時,命令李賢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時那樣,才可任用。李賢對彭時説起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讀聖旨,彭時對牛玉説:“南方之士出於彭時之上的不少,怎能壓制他們?”過後,選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個在其中。錦衣衞指揮使門達陷害李賢時,英宗受到蠱惑,説:“罷免李賢,那將專用彭時了。”有人傳出這句話,彭時大為吃驚,説:“李公有經世濟國之才,怎可罷去?”極力為其申辯,並放言:“如果李賢被罷去,彭時不能獨留。”英宗聽到這話,對李賢的怒意才稍稍消解。 [19] 
河南有一位衞官頗為強橫,有人誣陷他謀反。彭時進言解救,衞官得以被從輕處置。 [20]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危,口述遺詔,包括確定後宮嬪妃的名份、不用嬪御殉葬等四件事,交給閣臣潤色。彭時讀完後,涕淚流下,抑制不住悲愴之情。宦官回來覆命後,英宗也為之流涕。 [21] 

彭時侃侃守義

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明憲宗即位,彭時擬好兩宮太后的尊號上呈。宦官夏時逢迎憲宗的生母周貴妃的旨意,説英宗原配錢皇后久病,不當稱太后,而貴妃是憲宗生母,應該獨上尊號。李賢説:“遺詔已有規定,何用多言?”彭時説:“李公的話很對。朝廷所以能夠服天下,就在於正綱常。如果不這樣,那將對聖德有不小的損害。”過了一會兒,夏時又傳出周貴妃的旨意説:“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后,難道有沒有兒子卻被稱為皇太后的例子嗎?宣德年間有過慣例(指不上尊號)。”李賢聞言,臉色驟變,看着彭時。彭時説:“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后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如今名分俱在,怎能相比?”夏時説:“即是如此,你們為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説:“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夏時厲聲警告。彭時拱手向天説:“太祖(明太祖)、太宗(明成祖)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后無子,臣能謀到什麼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及大孝之心,就應將兩宮並尊為太后。”李賢也極力陳述,才定下此事。待到獻上寶冊時,彭時説:“兩宮同稱太后就沒有分別,錢太后宜加兩個字,以便稱呼。”於是尊錢氏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為皇太后。過了幾天,宦官覃包到內閣説:“皇上的意思本也是這樣,但迫於太后,不敢做主,如果不是二公力爭,幾乎誤了大事。”之前,閣臣陳文沉默不語,聽了覃包的話後,頗感慚愧。禮成之後,彭時升為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並負責經筵事務。 [22] 
同年,憲宗命會昌侯孫繼宗為監修官,彭時與李賢、陳文擔任總裁官,開始編修《明英宗實錄》。

彭時善成君德

成化元年(1465年),彭時升任兵部尚書,仍兼學士之職。 [23] 
成化二年(1466年)秋,彭時請求回家省親,至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憲宗下詔催他回朝。六月,彭時借四川宣府遼東發生地震之機,上疏陳奏六事,都與時政相關 [24]  。八月,《明英宗實錄》修成,共三百六十一卷,彭時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25] 
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內閣首輔陳文去世,彭時接任首輔。同年六月,錢太后去世,周太后不願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憲宗命太監夏時與懷恩召集輔臣,商議錢太后的喪葬事宜。彭時首先進言:“錢太后與先帝合葬裕陵神主祔入太廟,這是先帝的遺願,早已定了的事,還有什麼可議的?” [26-28] 
次日,憲宗再召彭時等重議此事,彭時仍堅持前議。憲宗説:“朕難道不知道你説的這些嗎?朕只是擔心錢太后一旦入葬,就會使母后(周太后)難與先帝合葬。”彭時回答:“皇上對兩宮太后都非常孝順,聖德廣為傳聞。合乎禮儀,便能成全孝義之名。”內閣重臣商輅及大學士劉定之也相繼勸説憲宗。憲宗説:“連母親的命令都不聽了,還能算孝順兒子嗎?”彭時向憲宗建議:“可以將錢太后葬於先帝之左,虛右位以待周太后將來。” [29] 
隨後,彭時與商輅劉定之聯名上疏説:“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她為太后,下詔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都得大義。現在太后梓宮應當合葬裕陵,她的神主應當附祭太廟,這是無可更改之禮。近來聽説要另擇地埋葬太后,臣等實是心懷疑懼。我們私下以為陛下之所以遲疑,是因為考慮到當今皇太后萬壽之後,應當與先帝同尊,因此擔心二後並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漢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呂后仍附祭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仍附祭太廟。現在如果陵廟之制稍有不合適,則會有背前人之美,受後人譏笑。”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憲宗仍擔心違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後更發出為錢太后另擇葬地的諭旨。姚夔等兩百餘名朝臣一起伏在文華門哭請,憲宗下令羣臣止哭退去,羣臣叩頭拒命,聲言:“不得到錢太后合葬的旨意,絕不敢退下。”自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跪至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憲宗與周太后無可奈何,這才聽從了彭時等人的建議。 [30-32] 

彭時盡忠獻納

主詞條:固原盜亂
彗星出現於三台,彭時等人説:“外廷大政固然應當先處理,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語説‘子出多母’。現在嬪嬙眾多,卻沒有懷孕的先兆。這一定是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的人已過了生育年齡的緣故。望陛下均恩愛,為宗社着想。”當時憲宗專寵萬貴妃,而貴妃年已近四十,所以彭時這麼説。他又説:“大臣黜退,應該由陛下決定,或者集中羣臣商議。不可都交給臣下,使大權旁落。”憲宗雖不能聽從,但心中稱讚他的忠誠。 [33]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西北土官滿四率眾起事,自署“招賢王”,數月即聚眾數萬,關中震動。七月,都御史項忠奉命討伐滿四。項忠初戰不利,朝廷建議命撫寧侯朱永率京軍前往。朱永故意為難,提出許多要求。彭時討厭他胃口張得太大,並推測軍隊可不用出發,便令整裝以待。正好項忠飛報朝廷,説已把賊人圍在石城。憲宗派宦官懷恩黃賜與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人到內閣討論。彭時説:“賊人四出攻掠,鋒芒誠然不可阻擋。現在他們入石城自保,我軍包圍得很堅固,他們不過是困獸,很容易擒獲。”程信説:“怎麼知道項忠不會退兵?”彭時説:“他已部署妥當,為什麼自退?如果現在出兵,估計什麼時候到?”程信説:“來年春天。”彭時説:“這樣的話,更加緩慢了,不頂事。事情的成敗,就在十二月決定了。”程信惱怒,恐嚇道:“項忠如果失敗了,一定要殺一兩個人,然後出兵。”眾人都很擔心,問彭時有什麼見解。彭時説:“看項忠奏疏中曲折,知道他很能幹。如果他聽説另派禁軍去,則可能會退避不敢負責,這樣賊人就難説了。”當時只有商輅贊同他的話。到同年冬,叛亂果然被討平,眾人這才信服。旋即改任為吏部尚書 [34] 
成化五年(1469年),彭時因患病請假。過了三個月,憲宗催他到內閣辦事,免予朝參。同年冬,無雪。彭時上疏説:“光祿寺採辦,各個城門抽税,都嚴重搜刮。而獻上珍珠寶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價值,掠取國庫財物。請革除這些弊端,以惠小民。”憲宗優詔褒獎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畿輔地區以及山東河南乾旱,彭時請免除夏税和鹽鈔,以及太僕寺索賠損失的官馬;京師米貴,請發出倉庫儲米五十萬石來平賣。憲宗都聽從了。彭時以舊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極力爭執,毫不迴避。而那時候憲宗怠於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見。萬安同在內閣,交結顯貴的宦官和外戚,使君臣上下隔絕,彭時頗為擔擾。 [35] 
成化七年(1471年),彭時再次發病,又請求致仕。憲宗安慰挽留,彭時無法離去。同年冬,彗星再次出現,彭時因而上書論關於為政之本的七件事:
  • 一,不要惑於佛事,浪費金錢;
  • 二,傳聖旨專門委任司禮監,不要再任別的人,以防作弊;
  • 三,召見大臣議論政事;
  • 四,對近幸之人賜給太多,工匠冒官太濫,而犯重罪判死刑和流放的人,又不盡合法,應戒除濫加刑賞;
  • 五,虛心接受勸諫,不要厭惡懇切的直言;
  • 六,告誡廷臣不要模稜兩可,凡是政令失當,應該直言論奏;
  • 七,清理牧馬草地,減少權勢要人的莊田。
這些意見都切中時弊。 [36] 
寧晉伯劉聚為他的從父太監劉永誠請求封號和諡號,並請賜給祠堂匾額,禮部引慣例駁回。憲宗特賜“褒功”匾額,命內閣擬好封。彭時等人説:“如果給劉永誠封諡,將來守邊的宦官都援引此例來要求,變更祖宗之法就是從今日開始了。”有人援引北宋權宦童貫封王之事,彭時説:“童貫封王在宋徽宗末年,怎能是盛世之事?”此事於是被擱置。 [37] 

彭時積病長終

彭時常常因為有災變而上書,他的奏疏有的留中不發,有的發下有關部門,又多被阻隔,彭時因此鬱郁不得志。自從成化五年(1469年)以後,他共休假七次,憲宗總是命御醫去給他看病,還多次派宦官賞賜給他財物。 [38] 
成化十一年(1475年)正月,彭時因任滿進升為少保。同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27日) [3]  ,彭時病逝,終年六十歲(今獻備遺》作七十 [39]  )。 [40]  [2] 
彭時臨終時,對前來問候的從弟説:“生死是常理,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只是冒居高位,上不能報國,下不能終養老父,這是我愧疚的。”最終沒有一句話提及家事 [41]  。憲宗聞訊後,非常哀傷惋惜,為他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憲”。另賜一萬貫,命有關部門予以安葬,任命其子彭頤為尚寶司丞。 [40]  [2] 

彭時主要影響

彭時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剛直敢言,持正穩重,務以大局為重,是明代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 [42] 
  • 天順(1457年-1464年)年間,彭時入閣,與同僚李賢呂原一同精誠輔政。他公開反對陪葬,使英宗在病中下旨取消妃嬪陪葬之制。英宗駕崩後,又與李賢力爭錢皇后名位。 [43] 
  • 成化(1465年-1487年)年間,彭時屢次勸諫憲宗應該敬畏天變、體恤民生、慎賞罰、遠佞臣。錢皇后去世後,彭時與商輅力主其應合葬裕陵,迫使憲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請。固原盜亂時,反對派京軍前往支援,認為只憑項忠便足以平亂,後果如其所料。 [43] 

彭時歷史評價

李賢:彭公,真君子也。 [43] 明史》引
費宏:三千叢裏魁多士,四十年來列上公。歐氏文章從古少,韓家名位幾人囗。退優暫即江湖遠,處寧還佔寵渥隆。黃閣重來頭尚黑,未應心事付冥鴻。 [54]  《贈彭文憲時致仕詩》
商輅:鳳山龍岡,儲精降神。篤生才賢,學貫天人。名魁甲第,望隆縉紳。官居密勿,職典絲綸。謨謀啓沃,廸知忱恂。歷事三朝,執心忠純。功在國家,澤被生民。吁嗟文憲,無愧師臣。 [44]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
劉吉:時為人端嚴謹密,外和內剛,居家孝友,蒞官慎職守,不妄交人,平居無惰容,立朝三十年,非有疾未常不在公,公退未常語子姓以朝廷事,其學本經術,而文章純正恪乎儒者也,既柄用,每朝廷有大政事、大議論,時持正居多,雖不立赫赫之名,然其所成就,隱然一代人望雲。 [4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尹直:洵美文憲,早躋木天。粹温如玉,沉靜如淵。歷事三聖,抒誠秉謙。不大聲色,浮敦躁恬。化機潛幹,豈徒代言。 [46] 《大學士彭文憲公言行錄》引
李東陽:國家置文淵閣,預閣事者,迄今近三十餘人。其二人出安福彭氏,少保則大師文憲先生,以狀元自正統末,歷天順、成化,凡再入,前後二十年。 [47] 《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諡文思彭公墓誌銘》引
朱祐樘:昨見成化間彭時、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為國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 [48] 《明史》引
廖道南:漢稱丙魏,吉知大體。唐稱姚宋,璟能正已。惟明達務,惟介知止。於乎文憲,無愧斯語。 [49] 殿閣詞林記
唐樞:端慎貞樸,外和內剛。辨閣中不當南向坐,伏闕號泣。爭慈懿葬禮,抗疏正宮闈,廣儲嗣。又論景帝固安公主及笄宜嫁,沮太監劉永誠不當封伯。及上地震十事,彗見七事,皆名言也。景泰三年,見朝政有感,即引退。其出處之際,固見之明處之決者。 [50] 國琛集
鄭曉:成化間,文憲公時、文毅公輅,事關綱常,叩閽力諫。時值佞幸,請劍行誅,皆能賁飾絲綸,興制禮樂,豈非牖巷之遇賢於夢卜,都俞之風幾於獻替乎? [54] 
項篤壽:彭文憲公與商文毅公,皆以科名致位宰輔,諸所論建,切中時弊,概見施行,勳名、行誼相伯仲矣。 [39] 今獻備遺
屠隆:商文毅輅(商輅)、彭文憲時、劉文靖健(劉健)、謝文正遷(謝遷)、楊文懿守陳(楊守陳)、王文恪鏊(王鏊)、吳文定寬(吳寬)風骨峻,整德器淵,涵才不露鋒穎,功不計歲月,外示凝然,中懷凜然。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風焉。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51] 《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引
焦竑:彭文憲在朝,凡大臣為新進所媒孽者,必反覆辯析,且以愛惜人才之意上達。言官以言語微過被譴,亦必委曲言其不足深罪,賴以全者甚眾,人稱得宰相體。 [52] 玉堂叢語
何喬遠:①時為人端謹嚴密,燕閒無惰,行步端拱,飲食不聞匕箸聲,終歲不一二宴客,即宴客,未嘗具音樂片,守墨不輕擲棄,立朝三十年,非疾未嘗不在公,公退不語子弟以朝事,接人和悦,至其論辯,確然有執,雖不立赫赫名,而人望歸之。 [53] 名山藏)②彭時、劉定之並以謙謹居相位。 [53] 《名山藏》
袁表:彭公敬慎靜淵,歷事三聖,寅亮匪懈,世稱賢相。其所論諫皆深切時弊,同商文毅時相伯仲雲。 [54]  《皇明獻實》引
林時對:①本朝三百年大魁,惟貴池黃瀾伯觀(黃觀)、寧晉曹萬鍾鼐(曹鼐),以殉忠顯;安福彭可齋時、餘姚謝木齋遷(謝遷)、吳縣申瑤泉時行(申時行),以相業顯。 [55] 荷牐叢談)②茂陵明憲宗)踐祚,賴彭文憲、商文毅(商輅)維持調護,縱有萬安劉吉蠱惑,無傷國體。 [56] 《荷牐叢談》
谷應泰:若夫項忠身冒矢石,馬文升躬擐甲冑,圖山谷則聚米成形,斷樵牧則困獸自斃。而且金鈎陽虎狸,刮刀誓賞格。數月之內,俘獻京師,功垂竹帛……總之,辦賊之方,由於將帥;命將之略,本於政府。所喜者,彭時斷其就擒,商輅欽其佈置。夫論思密勿之地,決勝千里之外,比於真長(劉惔)料桓温之必克,郗超謝玄之有成,猶為過之。而彼張解設難,發言盈廷,豈非肉食者鄙哉。 [57] 明史紀事本末
查繼佐:預聞天子家事誠難,幸與李文達同朝,而言得行。時端慎貞樸,外和內剛,爭慈懿而外,辨閣中不嘗南面坐,正宮闈,廣嗣儲。又論景帝固安公主及笄宜嫁,沮太監劉永誠不當封伯,上地震十事,慧見七事,皆名言也。而出處之際頗正。 [58] 罪惟錄
張廷玉:①彭時、商輅侃侃守義,盡忠獻納,粹然一出於正。其於慈懿典禮,非所謂善成君德者歟? [43] 《明史》)②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庶乎以道事君者歟。 [5] 《明史》
夏燮:成化初閣臣,自李賢以下,其可稱者,彭時、商輅而已。 [59] 明通鑑
蔡東藩:①嫡庶那堪議並尊,只因子貴作同論。若非當日名臣在,一線綱常不復存。 [60] 明史演義)②憲宗即位,兩宮並尊,本屬應有之理,而貴妃陰恃子貴,密囑內監夏時,參預閣議,時乃狐假虎威,呵叱大臣,若非彭時等守正不阿,鮮有不為所搖奪者。 [60] 《明史演義》

彭時主要作品

彭時著有《彭文憲公筆記》2卷(一作1卷)、《彭文憲公文集》4卷(一作8卷),並有附錄1卷、殿試策1卷、《可齋雜記》1卷。據商輅《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記載,彭時曾撰《正學階梯》《韻書正誤》等編藏於家 [61]  ,今已佚失。《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彭文憲公奏疏》1卷。 [62] 
彭時先後擔任《續通鑑綱目》《寰宇通志》編纂,以及《大明一統志》《明英宗實錄》的總裁。 [67] 

彭時軼事典故

彭時險遭捉拿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考中狀元,在上表謝恩的前夕,坐等天亮上朝。不想等到四更,竟然靠着茶几睡着了,錯過了上朝的時間。糾儀御史奏請英宗令錦衣衞前往捉拿,錦衣衞已經領到聖旨,此時禮部尚書胡濙朝列中走出,稟奏英宗:“彭時不到,應當讓錦衣衞去尋找,而不是捉拿。”英宗同意,彭時才免遭捉拿。 [63] 

彭時古大臣風

彭時從不對子弟談論政事,有任何的論奏、舉薦,都不讓當事人知道。平日安居沒有懶惰之容,日常生活非常儉約,不喜聲伎歌舞,史稱其“有古大臣風”。 [64]  明人沈德符認為彭時與商輅有資格配享明憲宗的廟庭。 [65] 

彭時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先祖
彭忠泰
宋哲宗時以判官職知安福縣,遂定居安福。
曾祖父
彭古青
祖父
彭務威
贈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父親
彭毓義
贈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生母
王氏
夫人
繼母
餘氏
贈夫人。
——
配偶
李賢柔
封夫人,先於彭時去世。
子輩
長子
彭頩
生平不詳。
二子
彭頤
生平不詳。
三子
彭顯
生平不詳。
女兒
——
生平不詳。
孫輩
孫子二人
——
生平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44] 

彭時後世紀念

相府 相府 [66]
彭時相府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為彭時的堂侄、湖廣副使彭琉於明天順年間所建。“相府”佔地1070平方米,磚木結構,體現了南方祠堂與府第格局相結合的建築風格,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與古建築研究價值。 [66] 
“相府”坐西面東,山水襯映,佔地1370平方米。正門為牌坊式門樓,分左中右三扇大門,牌坊方池內鐫刻着“相府”二字,左為狀元門,右為會元門,坊柱邊楹聯為“堂堂宰相府,赫赫元歸第”。內為三進三廳,前廳倒設廊院,中廳為大殿,後廳為祖堂,寬敞氣派,肅穆莊重,木刻浮雕,栩栩如生,顯示高官門第的顯赫。 [66] 

彭時史料索引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 [44] 
《大學士彭文憲公言行錄》 [46] 
國琛集·下卷》
今獻備遺·卷十九》 [39] 
名山藏·卷六十四》 [53] 
石匱書·卷第一百七·商輅彭時列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平固原盜》 [57]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43] 
參考資料
  • 1.    《彭文憲公文集》附錄《故少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有:“距生永樂丙辰六月十六日,年六十。”按台灣中研院“中西曆兩千年”轉換,即為儒略曆1416年7月10日。取自郭皓政,甘宏偉編著. 明代狀元史料彙編 上[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5.12.394
  • 2.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成化乙未三月日,少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彭公卒,訃聞,上悼惜不巳,輟朝一日,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諡文憲,賻鈔萬貫,命有司給棺槨營葬事,吏部官諭祭,官其子頤以尚寶司丞,俾護喪歸終制。
  • 3.    《明憲宗實錄·卷之一百三十九》:(成化十一年三月辛未)少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彭時卒。
  • 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彭時,字純道,安福人。
  • 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3]
  • 6.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公自幼凝重嗜學,穎悟過人。甫長,從諸父受春秋,習舉子業,肆力羣書,淹貫經義。為文有奇氣,下筆滔滔,皆驚人語,識者異之。
  • 7.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正統辛酉,舉江右鄉試。乙丑會試,辭乙榜,入太學,潛心勵志,業以益進,言動弗苟,縉紳推重。祭酒李忠文公期待尤至。
  • 8.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
  • 9.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戊辰,會試,名第三,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
  • 1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明年,郕王監國,令同商輅入閣預機務。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尋進侍讀。
  • 11.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升侍讀,賜金帶及五品服。
  • 12.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
  • 13.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易儲,遷左春坊大學士。
  • 1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寰宇通志》成,遷太常寺少卿。俱兼侍讀。
  • 15.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天順丁丑正月,有邀南城迎駕者,公辭之,曰:“吾豈敢貪天之功。”
  • 16.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天順元年,徐有貞既得罪,嶽正、許彬相繼罷。帝坐文華殿召見時,曰:“汝非朕所擢狀元乎?”時頓首。明日仍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三楊後,進退禮甚輕。為帝所親擢者,唯時與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賢,數召賢獨對。賢雅重時,退必諮之。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諒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 17.    《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四》:天順初,改通政司右參議,兼侍講。徐有貞、李賢下獄之明日,命入內閣預機務。...李賢既復官入閣柄政,原佐之。未幾,彭時亦入,三人相得甚歡。
  • 18.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慈壽皇太后上尊號,詔告天下。時欲推恩,賢謂一年不宜再赦。時曰:“非赦也,宜行優老典。朝臣父母七十與誥敕,百姓八十給冠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賢稱善,即奏行之。
  • 19.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帝愛時風度,選庶吉士。命賢盡用北人,南人必若時者方可。賢以語時。俄中官牛玉宣旨,時謂玉曰:“南士出時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選十五人,南六人與焉。門達構賢,帝惑之,曰:“去賢,行專用時矣。”或傳其語,時矍然曰:“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賢去,時不得獨留。”語聞,帝意乃解。
  • 20.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河南有衞官強橫,或以謀反誣之。公言其非,得末減。
  • 21.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帝大漸,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時讀竟,涕下,悲愴不自勝。中官覆命,帝亦為隕涕。
  • 22.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憲宗即位,議上兩宮尊號。中官夏時希周貴妃旨,言錢後久病,不當稱太后。而貴妃,帝所生母,宜獨上尊號。賢曰:“遺詔已定,何事多言。”時曰:“李公言是也。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正綱常。若不爾,損聖德非小。”頃之,中官復傳貴妃旨:“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間有故事。”賢色變,目時。時曰:“今日事與宣德間不同。胡後表讓位,退居別宮,故在正統初不加尊。今名分固在,安得為比?”中官曰:“如是何不草讓表?”時曰:“先帝存日未嘗行,今誰敢草?若人臣阿意順從,是萬世罪人也。”中官厲聲怵以危語。時拱手向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孰敢有二心!錢皇后無子,何所規利而為之爭?臣義不忍默者,欲全主上聖德耳。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宜。”賢亦極言之,議遂定。及將上寶冊,時曰:“兩宮同稱則無別,錢太后宜加兩字,以便稱謂。”乃尊為慈懿皇太后,貴妃為皇太后。越數日,中官覃包至內閣曰:“上意固如是。但迫於太后,不敢自主,非二公力急,幾誤大事。”時閣臣陳文默無語,聞包言,甚愧。禮成,進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知經筵。
  • 23.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成化改元,進兵部尚書,兼官如故。
  • 24.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六月,以四川宣府遼東地震,上疏條陳六事,皆切時政。
  • 25.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明年秋,乞歸省。三年二月詔趣還朝,《英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 26.    《勝朝彤史拾遺記》:成化四年,太后崩,復集廷臣議葬事。彭時首言:“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祔廟,故制也,有何議。”
  • 27.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成化四年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後合葬。帝使夏時、懷恩召大臣議。彭時首對曰:“合葬裕陵,主祔廟,定禮也。”
  • 28.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四年,慈懿太后崩,詔議山陵。
  • 29.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翼日,帝召問,時對如前。帝曰:“朕豈不知,慮他日妨母后耳。”時曰:“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商輅亦言:“不祔葬,損聖德。”劉定之曰:“孝從義,不從命。”帝默然久之,曰:“不從命尚得為孝耶!”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周太后。
  • 3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時及商輅、劉定之言:“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為太后,詔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於義俱得。今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當祔廟,此不易之禮。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懷疑懼。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后萬壽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後並配,非祖宗制。考之於古,漢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后,而呂后仍祔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劉娥)仍祔太廟。今若陵廟之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於是諸大臣相繼言之。帝猶重違太后意,時偕朝臣伏文華門泣請。帝與太后皆感動,始從時議。
  • 31.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已,復與大臣疏爭,帝再下廷議。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議,皆請如時言。帝曰:“卿等言是,顧朕屢請太后未命。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等上疏,又明日,夔等合疏上,皆執議如初。中旨猶諭別擇葬地。於是百官伏哭文華門外。帝命羣臣退。眾叩頭,不得旨不敢退。自已至申,乃得允。眾呼萬歲出。
  • 32.    王海妍.明周太后與文華門哭諫事件[A]: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
  • 33.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彗見三台,時等言:“外廷大政固所當先,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雲‘子出多母’。今嬪嬙眾多,維熊無兆。必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愛,為宗社大計。”時帝專寵萬貴妃,妃年已近四十,時故云然。又言:“大臣黜陟,宜斷自宸衷,或集羣臣僉議。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權旁落。”帝雖不能從,而心嘉其忠。
  • 3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都御史項忠討滿四不利。朝議命撫寧侯朱永將京軍往赴。永故難其行,多所邀請。時惡其張大,且度軍可無行,第令整裝待。會忠馳奏,已圍賊石城。帝遣中官懷恩、黃賜偕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至閣議。時曰:“賊四出攻剽,鋒誠不可當。今入石城自保,我軍圍甚固,此困獸易擒耳。”信曰:“安知忠不退師?”時曰:“彼部分已定,何故自退?且今出師,度何時到?”信曰:“來春。”時曰:“如此,益緩不及事。事成敗,冬月決矣。”信忿,出危言曰:“忠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出師。”眾危之,問時何見。曰:“觀忠疏曲折,知其能。若聞別遣禁軍,將退避不敢任,賊不可知矣。”時惟商輅然其言。至冬,賊果平,人乃大服。改吏部尚書。
  • 35.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閣視事,免朝參。是冬,無雪。疏言:“光祿寺採辦,各城門抽分,掊克不堪。而獻珍珠寶石者,倍估增直,漁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優詔褒納。畿輔、山東、河南旱,請免夏税鹽鈔,及太僕寺賠課馬。京師米貴,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並從之。時以舊臣見倚重,遇事爭執無所避。而是時帝怠於政,大臣希得見。萬安同在閣,結中貴戚畹,上下壅隔,時頗懷憂。
  • 36.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七年,疾復作,乞致仕。帝慰留之,不得去。冬,彗復見,時言政本七事:一,毋惑佛事,糜金錢;二,傳旨專委司禮監,毋令他人,以防詐偽;三,延見大臣議政事;四,近幸賜予太多,工匠冒官無紀,而重囚死徙者,法不蔽罪。宜戒淫刑僣賞;五,虛懷受諫,勿惡切直;六,戒廷臣毋依違,凡政令失當,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退勢要莊田。皆切中時弊。
  • 37.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寧晉伯劉聚為從父太監永誠(劉永誠)請封諡,且乞祠額,禮部執故事卻之。帝特賜額曰“褒功”,命內閣擬封諡。時等言:“即予永誠,將來守邊內臣皆援此陳乞,是變祖宗法自今日始。”或言宋童貫封王,時曰:“貫封王在徽宗末年,豈盛世事耶?”乃寢。
  • 38.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時每因災變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五年以後,凡七在告,帝輒命醫就視,數遣內臣賜賚。
  • 39.    《今獻備遺·卷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5-13]
  • 4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十一年正月,以秩滿進少保。逾月卒,年六十。贈太師,諡文憲。
  • 41.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公病革,從弟郎中彥充洎、彥實往問候,公曰:“死生常理,無足怪。但冒居大位,上不能報國,下不能終養老父為歉耳。”無一語及家事。
  • 42.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彭時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持正存大體……
  • 43.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06]
  • 44.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9]
  • 4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7]
  • 46.    《明名臣琬琰續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6-20]
  • 47.    《懷麓堂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18]
  • 48.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18]
  • 49.    《殿閣詞林記·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04]
  • 50.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1-23]
  • 51.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4-10-28]
  • 52.    《玉堂叢語·卷四》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6-20]
  • 53.    《名山藏·卷六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02-20]
  • 54.    郭皓政,甘宏偉 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彙編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08:397-400
  • 55.    《荷牐叢談·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3-22]
  • 56.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3-22]
  • 57.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17]
  • 58.    (清)查繼佐.罪惟錄 第1-4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05:1668
  • 59.    (清)夏燮 撰;王日根,李一平,李珽,李秉乾等 校點.明通鑑 中:嶽麓書社,1998-8:868
  • 60.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9]
  • 61.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憲彭公神道碑銘》:有集若干卷,《正學階梯》、《韻書正誤》等編藏於家。
  • 62.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7]
  • 63.    《智囊全集》:十三年,彭時中狀元,當上表謝恩之夕,坐以待旦,至四鼓,乃隱几而寤,竟失朝。糾儀御史奏,令錦衣衞拿。已奉旨,胡公出班奏:“狀元彭時不到,合着錦衣衞尋。”上是之,不然,一新狀元遂被拘執如囚人,斯文不雅觀。老成舉措,自得大體。
  • 6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公退未嘗以政語子弟。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燕居無惰容,服御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 65.    《萬曆野獲編·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7]
  • 66.    江西松田:500年“相府”風姿依舊(圖文)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5-18]
  • 67.    英宗睿皇帝實錄序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3-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