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

鎖定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位於承德東北150公里,赤峯西南70公里處。是清朝貢親王的府邸和家廟,是蒙古族政治家貢桑諾爾布的故居,已被闢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府邸原佔地面積87000平方米,府第區佔地40000平方米,現喀喇沁王府佔地面積僅為29800平方米,約為盛期佔地面積的34%,房屋490餘間,兩層院落,主體建築分大堂、二堂、儀門、大廳和承慶樓。先後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爺在喀喇沁親王府襲政。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見證。喀喇沁王的家廟,即福會寺,也是親王府景區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6136平方米,全盛時期曾居住喇嘛450餘人。 [1-2]  [4]  [8] 
2001年,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被評為“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景區”、內蒙古十大歷史名勝;2011年成為中國景區協會會員單位。 [2-3] 
中文名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
開放時間
08:30-17:3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50.00元
佔地面積
29800 m² [8] 
著名景點
西跨院
東跨院等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0279-3-0085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歷史沿革

喀喇沁親王府
喀喇沁親王府(5張)
喀喇沁親王府原稱“喀喇沁右翼旗王府”,始建於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始建時為郡王府規格,是目前內蒙古現存王府建築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築羣。 [4]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擴建為親王府品級,主體遺存為康乾時期奠定,現狀為清末規模。 [4] 
民國元年(1912年)8月,貢桑諾爾布去北京擔任中華民國蒙藏事務局(後為蒙藏院)總裁一職,住進了位於北京地安門內太平街米糧庫衚衕的喀喇沁王府。其後,貢桑諾爾布雖回過家鄉,但並未久住。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偽滿洲國喀喇沁右旗政府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光復後,建西縣人民政府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喀喇沁旗王爺府中學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自1997年起,喀喇沁旗投資2000多萬元對該建築羣進行了修繕。現已建成有20個展室、千餘件珍貴文物的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1997年9月,喀喇沁旗王爺府中學從喀喇沁親王府舊址遷出。
2002年,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基本建成,以“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為名正式對外開放。 [7] 
2006年下半年,燕貽堂恢復建設項目開工,整個工程總投資450萬元。
2008年8月5日,喀喇沁親王府後花園復建項目開工。該項工程計劃投資700萬元,建設面積50畝,其中仿古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人工湖水面面積6000平方米,園林綠化面積2400平方米。7處仿古建築,包括滌俗庵、綠藹堂、四宜堂、丹霞樓、眠亭榭、長雲亭、六角亭。4處人工湖,1處疊水,1座曲橋,1座拱橋。
2010年8月1日,對遊人開放。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建築格局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喀喇沁親王府

喀喇沁親王府主體建築羣由中軸區、東西跨院和後花園組成,坐北面南。中軸區整個建築宏偉壯觀,佈局精巧,構圖嚴謹,形成了一個較龐大的建築體系。前庭(廣場)以南牧場與錫伯河相接,其後沿山一帶為花園。王府原佔地87000平方米,府第區佔地40000平方米,現喀喇沁王府佔地面積僅為29800平方米,約為盛期佔地面積的34%。喀喇沁親王府呈中、東、西三路佈列,中路為五進連續四合院格局,主體建築為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佛堂)。每座正堂兩側各有配房,五進院落均有東西廂房。主建築羣外,東西兩側建有跨院,左右對稱,每個跨院有若干四合院,由垂花門和迴廊相連。 [4]  [7]  [8] 
東路為王爺福晉起居處,主體建築為馬廄、倉廩、燕怡堂(戲園)、寢宅和毓正女學堂。西路主體建築為書塾、驛館、文武廟和祠堂。東院為協理衙門,西院為崇正學堂。前庭立大照壁,置十三敖包。 [4]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喀喇沁親王府家廟

喀喇沁王的家廟—福會寺,也是親王府景區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全盛時期曾居住喇嘛450餘人。 [2] 
寺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61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式佈局,磚瓦木石結構屋體。現存各式古建築15幢。中軸線依次佈列山門、前殿、經堂、大殿、後殿及其東、西翼殿等五進建築,東西兩廂置前配殿、鐘鼓樓、中配殿、後廂房等四組建築。除後廂房外,皆大式大木屋架結構,磨磚對縫牆體,筒瓦覆頂屋面。 [6]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建築特點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喀喇沁親王府

喀喇沁親王府建築主要為官式大木硬山結構,附以歇山、攢尖、捲棚、勾連搭等樣式。其中議事廳為七間前後出廊式,承慶樓為五間兩層掛檐勾欄式,書塾正堂為環廊歇山式,驛館正堂為雙體勾連格式。 [4] 
親王府的建築氣勢恢宏,殿宇森嚴,佈局精巧,建築壯觀,結構嚴謹,是典型的清代建築羣,其建築規模之大為內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區、蒙古民族、藏傳佛教三大建築特色於一身。是內蒙古地區尚存的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級最高、建築規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親王府邸。王府內藏品豐富,僅明清時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親王府建築屬無斗拱官式大木結構形制,各單體建築皆有條石台階、壓檐石、角柱石、挑檐石。磚作遵循“活糙規矩不糙”(制度規矩優先,材料工藝量力而行),大木用材考究,用材碩大,結構嚴謹,多用椽飛,木裝修豪而不華,瓦作採用傳統筒瓦覆頂,室內天棚視等級功能而定,分藻井(承慶樓),井口天花(議事廳、回事廳)和一般吊頂,一般吊頂有的是平頂,也有的採取類似北京地區的單“切”或雙“切”做法。室內皆地炕取暖。
親王府建築除宗祠、廟堂施以彩繪外,其餘建築無論等級尊卑,一律丹青色粉飾,不施彩繪,屬於造型藝術範疇。
從親王府建築佈局看,可歸納為三點:其一,建築羣體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其二,親王府建築佈列以中軸核心區段為主,東西兩路(跨院)為輔,中路以體現親王府權力等級而尤顯宏偉規整,而東西跨院為生活功能區,建築佈局顯得十分靈活;其三,人造園林與建築相結合,中路以參天蒼松為主,更顯建築之肅穆,而東西跨院廣植奇花異草,玲瓏石與樹木相映,更有花園疊山理水,極盡造園之能事,體現出建造者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與精巧佈局。
清朝入關前對王府建築的規制較為簡單,主要針對房間的數量、台基的高度、建築的顏色進行控制。當清朝定都北京後,開始對王公府第的建築規模與形制規定進行重新的修定,特別是王府的形制,需嚴格遵守“前朝後寢”的規定,對瓦的種類樣式、吻獸的種類數量等均作出詳細規定,使得各個等級之間的差異性明顯加強,此後的基本建築制度並無大變動。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喀喇沁親王府家廟

喀喇沁王的家廟—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豐富的大式大木作法式,少見的高級頂樣式,絢麗的和璽、磚雕、木雕飾件,築就了一座神秘而輝煌的工藝美術寶庫。
寺內有一口古井,距今近千年,常年不枯、井水清澈甘甜。大雄寶殿內有兩米見方的雕龍佛龕,國內罕見。福會寺是傳統木作法式與密宗佛教特點高度結合的典型範例,是內蒙古地區中小型藏傳佛教寺廟的突出代表。 [6]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主要建築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府門

王府府門為3開間硬山式建築,僅在中間開啓1間作為府門,與《乾隆欽定大清會典》中規定的“正門五間,啓門三”並不相符,但門上門釘縱九橫七與大清會典中規定的親王品級相一致。現台基高96釐米,亦符合典籍中規定的3尺之高。同時府門還設有傳達室與王府衙門,現府門建築主體為青磚砌築,門扇及列柱均刷朱漆,檐下正中掛有蒙漢雙語的喀喇沁王府的牌匾,兩側開間設有開窗,窗欞為斜方小格,造型簡潔大方。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儀門

跨過府門走過甬道便是儀門,喀喇沁王府的儀門面闊僅1間,屋頂為硬山式,是王府的二進門。據相關記載在慶典時府門張燈,儀門結綵,藉此府門、儀門及兩門間甬道共同構成整個王府建築羣的初導序列。儀門前依典設有抱鼓石,儀門的建築主體也為青磚砌築,門扇刷朱漆,描金邊,屋檐下繫有彩色條帶以祈求幸福安康,這種裝飾與藏傳喇嘛教的影響有關。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轎廳

通過儀門向前行便來到王府的轎廳,轎廳本是舊時用於存放騾轎與轎具之所,其建築面闊3間,一明兩次,硬山屋頂,前後均建有檐廊,前設月台甬道,甬道用於迎接貴賓時儀仗隊伍佈列之用。轎廳的東西配房曾分別用於存放武器與儀仗。轎廳位置的設置前承儀門後接回事處,兼做過廳且取用方便。現轎廳的西間陳坤轎一乘,東間陳轎車一乘。轎廳東西山牆壁上各繪製壁畫一幅,東為《木蘭秋獮圖》,西為《乾隆射箭圖》,這兩幅壁畫生動地記錄了清代蒙古王公的生活,也反映了蒙古王公與大清統治者的關係。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回事處

轎廳之後便是回事處,建築面闊5間,硬山式屋頂,前後建重檐,屋內頂棚裝飾海墁天花圖案,室內陳設典雅莊重。喀喇沁的王府不僅用於郡王與家眷生活,亦作為扎薩克署理旗政之所。回事處的主廳就是用於旗內官員簽到、稟事、收發文牘、協辦公務之用,主廳兩邊還設有茶室便於下級官員等候休憩,建築格局為文東武西。回事處外可見王府的採暖構造即地火龍,地下壘以磚垛,上覆石板,並在石板上抹黃泥,再抹以三七灰土夯實,鋪以青磚,這樣設計保證了散熱的均勻。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議事廳

離開回事處沿着丹陛橋便來到了府內等級最高的建築——議事廳,又稱銀安殿,銀安殿之稱意與北京故宮的金鑾殿遙相呼應。議事廳面闊7間,符合《乾隆欽定大清會典》中親王建築的品級規定。建築開間為28.27米,進深11.69米,前後設有外檐廊,窗寬1.5米,屋前月台寬10.28米,高144釐米約等於4.5尺,亦符合典籍中的規定。月台上方還種有一對“龍鳳”古松搖曳相生,東側為鳳松,西側為龍松。廳內正中高懸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匾額“大邦屏藩”4個大字,彰顯了喀喇沁王府的重要地位,即鎮守邊疆。銀安殿的建造時間較晚,在乾隆四十八年郡王喇特納錫被賜予親王品級後才得以加建。
議事廳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札薩克辦公和召開會議,歷代親王均在此頒佈政令,舉行襲爵儀式,與下屬官員討論政務。議事廳的東側配房為會客廳,用以接待來客,佈置考究,廳內置有八仙桌並配以一對撣瓶和一對花瓶,寓意“平平靜靜”“四平八穩”,這是蒙古貴族受漢族文化影響的見證。而西側配房為書畫廳,藉以修身養性。
議事廳與回事處之間的丹陛橋是王府地位的象徵,丹陛橋的修建必須符合大清律例,僅在皇上要經過之地方可修建。康熙、乾隆皇帝曾先後多次巡幸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王府修建的丹陛橋由青石青磚砌築,高於兩旁甬道。丹陛橋上立有方形夾杆石,這是滿族傳統的索倫杆座,座上的索倫杆被滿族稱為神杆,杆頂端錫鬥盛有碎骨肉以餵食烏鴉。索倫杆的設置顯示了蒙古貴族生活深受滿清貴族的文化影響。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承慶樓

喀喇沁王府的中路軸線上並未建有後殿與後寢,軸線北側最後1座建築為承慶樓,亦稱“後罩樓”,作為主路建築羣的最後1座建築,也是建築羣中唯一1座樓式建築。承慶樓低於《乾隆欽定大清會典》中親王等級面闊7間的規定,僅面闊5間,設有前檐廊。民居中的後罩樓常是供家中女眷居住之用,而王府中的後罩樓常是祭祀功能。承慶樓一樓原為為祠堂,供奉有12位札薩克(祖先)的畫像,承慶樓的二樓原為佛堂,用以供奉千手千眼佛,蒙古王公信奉藏傳佛教,因此舊時此處常煙火繚繞供以祭拜。 [8]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文物遺存

親王府內保存着許多珍貴文物,包括“世守漠南”印、“喀喇沁王之寶”印、喀喇沁王佩刀、明式黃花梨交椅等。 [4]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歷史文化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相關典故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授札薩克,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稜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現王爺府。
喀喇沁王府是喀喇沁右旗蒙古貴族的府邸。喀喇沁右旗蒙古族源於兀良哈蒙古部,其遠祖者勒蔑(濟拉瑪)為輔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第九位千户那顏,並降旨“九犯而不罰”。者勒蔑去世後,成吉思汗把女兒花轍公主嫁給其次子吉伯格,使其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古列堅”(意為“女婿”)。吉伯格的後裔受封大寧之地,賜那顏號,其部稱喀喇沁。 [5] 
至後金時,者勒蔑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以英勇善戰而名震漠南。清順治七年(1650年)蘇布地之子晉貝勒,清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薩克班達爾沙晉多羅杜稜郡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薩克啦特納錫第晉親王品級。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第五女兒和碩端靜公主下嫁第五任札薩克噶勒藏;第十三代王旺都特那木濟勒,娶皇家禮親王之妹為福晉;第十四代王貢桑諾爾布娶皇家肅親王之妹為福晉,他曾經勵精圖治,注重農牧改良,興辦商貿實業,開辦新式學堂,建立報館書館,支持蒙文印刷,創建蒙藏學校等,為赤峯地區近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滿蒙聯姻使喀喇沁王與清廷及皇家關係更為密切,王府建成後三百多年間,一直是歷代郡王親王的府邸。 [5]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相關人物

貢桑諾爾布是喀喇沁末代親王,史稱貢王,字樂亭,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27歲時接任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薩克和卓索圖盟協理盟長。貢桑諾爾布是蒙古王族中,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創辦了內蒙古第一所女子教育學校;從南方引進桑蠶優良品種,大力發展農牧業,並選派內蒙古第一批出洋留學生,民國革命早期,曾積極參與籌建民國政府等活動。民國元年(1912年)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組成國民黨,召開選舉國民黨理事代表大會。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貢桑諾爾布、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數當選國民黨理事。貢桑諾爾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當選,成為第一屆國民黨九理事之一,同時,他也被民國政府晉封為親王。民國八年(1919年)任蒙藏事務局總裁,開始了他在北洋政府12年的政治生涯。民國二十年(1931年)貢王因腦溢血死於京城,時年59歲,死後葬於遼寧建平王子墳。 [2]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活動

每年七月初三,王府在此舉廳祭敖包和男兒三技(賽馬、射箭、摔跤)盛會。後花園建神廟、戲樓,造假山、亭榭,植菊蘭荷竹,馴虎熊鹿麋。 [4]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價值意義

這座古老的建築將清王朝政權制度與蒙古族人民生活習俗糅合其中,體現了中國北方清代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是國內現存王府建築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王府建築羣,具有濃郁的民族、宗教和地域特色,是蒙、滿、漢文化交流的充分體現,在中國北方古建築中獨樹一幟。 [7] 
親王府的營建是清王朝對蒙古王公採取“重歸附,厚賞賜”及封爵制度的產物,其建制、等級、規格嚴格按親王品級而建,高台階,置月台,修有丹陛橋,佔地面積大,房屋數量多,體現了親王府邸“以高為貴,以多為貴,以大為貴”的建築文化內涵,當屬清代官式建築典章制度的代表性實例,是研究清廷對蒙古各部所採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這所“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匯聚着濃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開闢了“歷史陳列”“復原陳列”“書畫陳列”等20個展室,珍藏了百餘件傳世文物精品。這些精品是清代蒙古族歷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見證,具有不可替代的補史、糾史和證史的作用,也有着極高的科研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7]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所獲榮譽

2005年,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6年,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被評為“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景區”、內蒙古十大歷史名勝。
2011年,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成為中國景區協會會員單位。 [2]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旅遊信息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地理位置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開放時間

08:30-17:30。

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交通路線

北京——京承高速——大廣高速——大廣高速出口——206省道——喀喇沁親王府
上海——瀋海高速——秦濱高速——長深高速——大廣高速——大廣高速出口——206省道——喀喇沁親王府
參考資料
  • 1.    喀喇沁王府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6-07-11]
  • 2.    “世守漠南”親王府  .赤峯市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5]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2-29]
  • 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頁數.
  • 5.    康愛國,孫國軍.赤峯市國家級重點支物保護單位⑩——喀喇沁王府及家廟簡介[J].赤峯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11):269.DOI:10.13398/j.cnki.issn1673-260x.2011.11.096.
  • 6.    孫國軍,康建國.赤峯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福會寺遺址簡介[J].赤峯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0):2.DOI:10.13398/j.cnki.issn1673-260x.2012.10.001.
  • 7.    朱曉麗.喀喇沁親王府:歷史文化名鎮之瑰寶[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5(02):56.
  • 8.    劉子暄.清代喀喇沁親王府建築特徵研究[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4(12):143-147.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19.12.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