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務地埔村

鎖定
務地埔村,位於龍城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陂頭肚村白沙水村新聯村石溪村。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曾姓先祖曾法榮遷至此地建村。因當時村裏種植的芋頭長得非常茂盛而取名芋地埔村;後改名務地埔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西北有清林徑水庫;東北有紅花嶺山,海拔312米。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老屋旁邊重建。
中文名
務地埔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地理位置
龍城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曾姓和羅姓。第一大姓為曾姓,清代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至歸善;清康熙五十八年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羅姓,明清時期從江西遷至廣東坑梓;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前後從龍崗坑梓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195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95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6(女);實際在村人口19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412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和法屬塔希提。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紅薯、花生、黃豆、玉米等。90年代初推平坑塘山建起了第一棟廠房,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重堆、油角、艾粄,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該村村民善做茶果,將野外採來的艾草。雞屎藤葉經浸泡洗搓搗爛後加糖,拌入麪粉搓勻作包子皮,用蘿蔔乾、花生、芝麻混合做餡,捏成包子蒸熟,又稱艾包,吃起來還有一種綠色植物的清香,風味獨特,多吃不膩。清水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1992年通自來水,1993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村中有籃球場、公園、村民活動中心等。
村中存有《務地埔曾氏族譜》,由曾榮光於2009年纂修,收錄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制定的曾氏家規。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座,代表性民居務地埔老圍,始建於清末;老圍坐東北朝西南,面闊75米,進深35米;由六排房屋與一碉樓組成;土木結構,條石門框;由一條南北走向的巷道分隔左右各三排房屋,均為三間兩廊,二排為鬥廊尖頭三間兩廊;左邊三排為8開間,右邊三排為11開間;碉樓位於第二排屋中間,高3層,平面呈方形,四面開瞭望窗,二層東南面開有射擊孔;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為區級不可移動文物。該村存有曾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建於1987年,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佈局,中堂以石柱頂梁,原本的抬梁穿鬥式樑架現用水泥磚代替;正門上方有匾額“曾氏宗祠”,前堂門額“人文蔚起”,中堂門額“中立堂”,均書於清代;三合土夯築,硬山頂,脊飾博古;正對大門10米處有半月池。每年重陽節,村民在宗祠集體祭祖,祭拜結束後,族人聚餐。
代表性人物:
曾森奎(1918—1943),烈士,1943年初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同年3月在惠陽縣東江河作戰犧牲。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84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