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沙水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下轄村)

鎖定
白沙水村,位於龍城街道中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玉湖村務地埔村新聯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曾姓先祖從廣東歸善縣(今惠陽地界)遷至此地建村。因村旁有一條清澈美麗的小河,河兩岸都是細細的白沙,故取名白沙水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西北有清林徑水庫;東北有紅花嶺山,海拔312米。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老屋旁重建。
中文名
白沙水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地理位置
龍城街道中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曾姓和張姓。第一大姓為曾姓,於北宋從福建寧化遷至今廣東惠陽;清康熙年間從歸善縣(今惠陽地界)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10人,其中男性102人,女性108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101歲(1男1女);實際在村人口198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436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蘇里南、荷蘭。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等。20世紀90年代初村中建第一棟廠房。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圓籠飯、米餅、煎堆,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清水路、富民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電話,2002年通互聯網。村裏有陽光南園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168人,教職工31人。村中還有籃球場、健身器材等。
該村有《曾氏族譜》,1997年纂修,記載曾氏世系源流,編纂者不詳。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座。代表性民居為祥光滿室碉樓院、東碉樓院和西碉樓院。祥光滿室碉樓院建於民國時期,正門朝南,正面開三門。一碉樓拖兩排屋佈局,碉樓位於東南角,天台女牆方桶式,高4層,四面開瞭望窗及豎條形射擊孔,頂層東面有兩個錦鯉吐珠排水口;與碉樓相連的民居,八開間,三間兩廊佈局,第二排民居面闊七間,三間兩廊帶閣樓佈局,均用三合土築牆,硬山頂,覆小青瓦。東碉樓院始建於民國時期,正面朝南偏東30度,碉樓位於東北角,高4層,頂飾紅帶,東南面頂層上掛“新盛樓”匾,四面開瞭望窗,頂層開橫條形射擊孔,整體保存一般。西碉樓院始建於民國時期,坐北朝南,一碉樓帶三排民居佈局,碉樓位於第二排民居左側,高4層,平面呈方形,四面開瞭望窗和橫條形射擊孔;民居六開間,三間兩廊帶天井、閣樓,檐壁飾山水、鳥獸等壁畫,脊飾博古,另兩民居分別為七開間和三開間,均為三間兩村中有曾氏宗祠,建於清咸豐年間,重建於2000年;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兩進兩間,外牆廊佈局。貼紅色瓷磚,頂覆青色瓦片;大門橫額書“曾氏宗祠”,兩側有楹聯“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每年中秋節後,村民進行祠祭和墓祭,經費由宗親各房分攤。祭拜結束後聚餐。
該村有建於清代的大王爺廟,供奉大王爺。每年除夕夜,每家每户前往祭拜。該村婚慶習俗保留“下訂”的傳統。男方如果看中誰家姑娘,首先要請媒人向女家求舞。果女方同意,且雙方生辰八字吻合,便進行傳庚,即雙方交換庚帖,男方請人寫好,並帶水餅乾之類報告女家,名為“報好”:接着,男方擇日以金銀手餾,衣服,果,餅下聘,俗稱訂”。女方收下這些禮物,則表明雙方婚事已確定,日後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悔。為紀念英烈,該村於2003年初建起紅花嶺公園和革命烈上紀念碑。
代表性人物:曾矯(1920一1944),革命烈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為通信員,1944年在東莞縣清溪作戰犧牲。曾發(1928-1948),1945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隨東江縱隊北動山東,後加入兩廣縱隊一團二營三連,為通信員,1948年9月在江蘇省盧林寨三寶山作戰犧牲。曾潔華(1933一),早年任中學語文教師,曾主編社團刊物十餘年,發表文章數十篇,近年專注於中國成語的收集、考證工作,著作有《中華成語通釋》。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84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