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陂頭肚村

鎖定
陝頭肚村,位於龍城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松元角村務地埔村樓嚇村。始建於清末,羅姓先祖從廣東惠陽淡水遷至此地而形成。因村旁山上有一個小土坡,形狀像烏龜,有頭有尾,故取名龜頭肚村;後改為陂頭肚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有月地嶺山、海拔約100米。現村於20世紀80-90年代在老屋旁邊重建。
中文名
陂頭肚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地理位置
龍城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送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龍西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羅姓、陳姓和邱姓。第一大姓為羅姓,明清時期從江西遷至廣東惠陽淡水;清末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陳姓,明朝從江西遷至廣東歸善縣;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從歸善縣龍崗車村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邱姓,從福建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35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15人:80發以上14人,最年長者10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29人。非户籍外來人口379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5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荷蘭,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改革開放後,20世紀90年代初建第一棟廠房開始招商引租。2003年前後推平了“樹上頂”山,建起了居民房,村民生產、生活方式都徹底改變。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1棵樹齡110年的大榕樹。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油角、蘿蔔粄,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端午節的灰水粽、鹹粽等。新城路、鹽龍大道、清水路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1988年通自來水、通電話,199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村裏還有籃球場和村民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6座。代表性民居陂頭肚老圍,建於清代末期,正面朝東,面闊72米,進深58米,數排房屋、祠堂依山而建;羅氏宗祠位於中部,單間三進,中堂以牆頂梁,歇山頂;存有楹聯“豫章門第;湘水家聲”,匾額“羅氏宗祠”,均書寫於清末。正對羅氏宗祠有一半月池。邱氏宗祠位於西南角,1987年重修;三進三開間,中堂迎門書“宜福堂”,後堂以牆頂梁,檀穿枋書“百子千孫”“長命富貴”;房屋以三間兩廊居多,由數條南北巷道分隔。現存私塾舊址善餘家塾,始建於清代末期,有匾額“善餘家塾”,重修於2013年。
該村存有陂頭肚碉樓院,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始建於清代末期,正面朝北偏西40度,佔地面積270平方米,由一碉樓帶一排民居組成;碉樓位於西北角,高5層,平面呈方形,四面開瞭望窗和射擊孔:排屋六開間,鬥廊齊頭三間兩廊帶閣樓佈局,均為三合土牆;廊屋北面開有橫條形射擊孔:保存整體一般,原碉樓周邊的老屋已改建成現代民居。現存建築基本保留原有建築風格,壁畫大面積風蝕。
每年重陽節、村民舉行祠祭和墓祭。村中掌事備好牲禮果品、香紙燭寶、鞭炮等,在祠堂內陳設供品,焚香敬祖,族人按世輩排列叩拜。祭拜結束後,族人聚餐,在祠內共商宗族有關事宜。
村民供奉大王爺和榕樹伯公,始於清代,每年正月初二,全村人各帶祭品祭拜大王爺。
代表性人物:
邱進娣(1914-1944),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4年在博羅縣作戰犧牲。
羅玉(1010-1043) 又名亞力仔,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3年在惠陽縣打禾光新圩時犧牲。
羅皇友(1920-145),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5年被捕後遭殺害。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84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