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鎖定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是出自唐朝文學家韓愈師説》的語段。
作品名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作    者
韓愈
作品出處
《師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創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説“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説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啓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説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説》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説:“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説》,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説》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原文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4),終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聞(6)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7);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9)?是故(10)無(11)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意思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瞭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説哪裏有道存在,哪裏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註釋

孰:誰。 惑:疑難問題 非: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啓示

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知識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告訴了我們要多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知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出處

韓愈的《師説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文體

“説”是古代用以記敍、議論或説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既可以發表議論, 也可以記事, 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説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體序説》:“説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採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託物寓意”。
“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如“馬説”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愛蓮説》、《馬説》、《捕蛇者説》、《師説》、《黃生借書説》就屬這一文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 韓愈
韓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後,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