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弘文館

(中國唐代官署名)

鎖定
弘文館,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館門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館。聚書二十餘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設館主一人,總領館務。學生數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師事學士受經史書法。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館。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館。因學生出身貴族,不專經業,開元以後,令依國子監生例考試,惟帖經減半。明初亦設弘文館,不久即廢。宣德間,復建弘文閣,不久併入文淵閣。
中文名
弘文館
類    別
官署名
開放時間
唐朝
地    點
長安
竣工時間
公元621年
館藏精品
聚書二十餘萬卷

弘文館歷史淵源

弘文館 弘文館
唐代文化繁榮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文思想有密切關係。在唐朝的開拓階段,戎馬倥傯之際,公元621年,於長安宮城之西設置“文學館”,招集天下名士,號稱“十八學士”,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陸德明孔穎達虞世南等名流。李世民和他們“引禮度而成典則,暢文辭而詠風雅。”(《全唐文》)當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20萬卷,設立“弘文館”,即為國家藏書之所,亦為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才,“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唐會要》)兩館相繼只有幾年,薈萃人才,開拓文化,功不可沒。房、杜同為唐初大臣,他們和魏徵一起同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房玄齡受詔重撰《晉書》,杜如晦受命訂定各種典章制度陸德明孔穎達都是唐代著名經學家。
陸德明撰《經典釋文》是研究中國文字、音韻及經籍版本的重要著作,而孔穎達奉命主編的《五經正義》是唐代科舉取士的標準用書。姚思廉與魏徵同撰《陳書》。于志寧、虞世南、褚亮、蔡允恭、蕭德言也都有詩作,在《全唐詩》裏能找到他們的作品。虞世南有詩《從軍行》、《出塞》等29首,褚亮有詩《祈谷樂章》、《臨高》等17首。這些文化人,可以説是李世民的“智囊團”。有的為制定國策出謀,有的為撰寫史書效力,有的寫詩撰文為文化發展獻才。唐太宗稱讚虞世南,“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全唐詩》)褚亮,“博覽,工屬文。
唐太宗為秦王時,以亮為王府文學。每從征伐,嘗預密謀。”(《全唐詩》)李世民和“弘文館”的這些文人共商朝政,重視文化,自己也努力創作。他的宮廷詩,氣勢浩大;他的山水詩,韻味悠長;他的詠懷詩,慷慨激昂。他開創的不僅是三百年的唐朝政經大業,還有三百年的唐代燦爛文化。他的《帝京篇》,描寫臨朝、讀書、閲武、聽歌、觀舞、遊獵、宴飲等帝王生活,平凡中抒發廣闊胸懷,細碎中反映唐代風骨。他的《還陝述懷》,寫浴血征戰後撫劍的感慨,其中行軍、駐營、出擊的描寫,構思連貫,一氣呵成,敍事、寫景、議論、抒情,巧妙地熔為一爐,對仗工整,音韻鏗鏘,語言凝練,形象生動。
李世民的詩作,氣度不凡。推敲辭語,講究意境,力圖暢曉,探求神似。他的詩文妙筆,隨處可見。“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帝京篇》)用秦川、函谷的宏偉險要來烘托皇宮居高臨下的氣勢,用心良苦;“斬鯨澄碧海,卷霧掃扶桑。”(《宴中山》)也屬驚天動地之筆,氣勢非凡,令人震撼;“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飲馬長城窟行》)這是描繪高山大海的巨幅畫面,是何等廣闊浩渺,它引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和思索,詞語很平常,但構成的畫面卻很壯美。這就是唐詩的意境。不妨這樣説,當年的“弘文館”是唐代文化的熔爐,儘管規模不太大,但在這裏集聚和造就了一批人才。

弘文館官屬設置

弘文館學士為長官,負責校正圖書、教授生徒、參議朝廷制度及禮儀。收學生38名,都是皇親國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學年齡為14-19歲。凡學生教授、考試,如國子監校書郎2人(從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令史2人,楷書12人,供進筆2人,典書2人,拓書手3人,筆匠3人,熟紙裝潢匠8人,亭長2人,掌固4人。
武德4年置修文館門下省;武德9年改稱弘文館。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子嗜書者24人,隸館學習書法。其後又置講經博士。儀鳳中,置詳正學士,校理圖籍。武德後皆以他官兼領,五品以上稱學士,六品以下稱直學士,又有文學直館
武后垂拱後,以宰相兼領館務,稱館主;給事中1人判館事。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避李弘諱改弘文館為昭文館;神龍2年稱修文館。
景龍2年,置大學士4人,學士8人,直學士12人。景雲中,減其員數,複稱昭文館。
開元7年改稱弘文館,置校書郎,又有校理、讎校錯誤等官。長慶3年,罷詳正學士、講經博士、校書郎、校理、讎校錯誤,專以五品以上稱學士,六品以下稱直學士,未登朝稱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