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路易·博爾諾

鎖定
路易·博爾諾( Louis Borno )(1865年9月20日~1942年7月29日)海地總統
中文名
路易·博爾諾
外文名
Louis Borno
國    籍
海地
民    族
黑白混血人
出生日期
1865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
1942年7月29日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職    業
政治家 總統
主要成就
擔任海地總統
出生地
海地太子港

路易·博爾諾早年經歷

路易·博爾諾
路易·博爾諾(4張)
1865年,博爾諾出生於海地太子港,父親是一個法國人,母親是海地人。1887年,博爾諾高中畢業並考入法國的巴黎大學,1890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博爾諾已經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他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他畢業後回國並參與了海地立法工作。 [1] 
1899年博爾諾被任命為駐鄰國多米尼加共和國大使,1908年成為皮埃爾·諾爾·阿列克西總統的外交部長和宗教事務主席。當時的美國奉行門羅主義,積極在拉丁美洲擴張自己的勢力,1915年,美國提出想將海地變成美國的後方補給基地,遭到了博爾諾的拒絕。 [1] 

路易·博爾諾總統生涯

博爾諾訪問美國 博爾諾訪問美國
1922年,在美國佔領軍的扶持下,博爾諾當選總統,可實際控制權在美國駐派海地的高級官員羅塞爾手裏。在博爾諾任總統期間,不僅接受了美國新的奴役性貸款,還從美國資本家的利益出發,改組了海地國家銀行。此外,美國佔領軍還訓練了一支3000人的憲兵隊,以代替海地原有的陸軍和警察。這支憲兵隊在美國的指揮下,曾極端迫害海地的民主愛國人士。憲兵隊中的551名殿衞軍,直接負責總統的安全,成為後來海地的重要政治力量。 [1] 
博爾諾當政期間,打擊海地境內的走私犯罪,大規模的修建港口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了大量的學校、醫院,醫院累計有50所,在他當政期間,共有189座橋樑得到修復,總長度達1400公里。克里奧爾語也首次被列入學校教受的語言課程,海地國內的財政預算也得以平衡。 [2] 
博爾諾第二次當選後,博爾諾訪問美國,會見了卡爾文·柯立芝總統,柯立芝總統要求海地允許美國商人前往投資,但遭到拒絕。1929年,博爾諾同多米尼加總統霍拉西奧·巴斯克斯就邊境問題展開談判。 [2] 
印有路易·博爾諾肖像的郵票 印有路易·博爾諾肖像的郵票
博爾諾當政期間始終實行新聞管制並鎮壓人民起義,奉行親美政策,導致人民愈加不滿。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危機爆發,海地經濟進一步惡化。出口總值從1928年的2260多萬美元,降到1930年的1414多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海地人民又於1929年掀起大規模的反對美國和博爾諾傀儡政府的運動。10月31日,達米地方農業學校首先發起了罷課運動。這次反抗運動迅速波及全國。12月4日,起義人民襲擊由美國所控制的海關時,美國軍艦開槍打死5人,打傷20多人。12月7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又加派500名水兵前往海地,幫助鎮壓起義。但是,由於當時正值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時期,美國統治者不得不有所顧慮。1930年2月28日,胡佛指派由福爾比斯率領的使團前往海地,企圖緩和海地人民的鬥爭,從而消滅起義的目的。這個使團答應:逐漸撤退美國駐軍;撤銷美國高級軍事專員羅塞爾而代以文官;改組憲兵隊;撤換博爾諾總統而讓路易·歐仁·羅伊臨時執政等。 [2] 

路易·博爾諾下台後

博爾諾下台後,依靠政府救濟金生活,1942年7月在太子港附近的佩蒂翁維爾逝世。 [2] 
參考資料
  • 1.    趙重陽 範蕾 .《列國志·海地 多米尼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9-50
  • 2.    趙重陽 範蕾.《列國志·海地 多米尼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0-51